郏县大唐名将马燧和一代文杰韩愈
作者:刘继增/文 王文一/图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16-12-19 浏览次数: 浏览



马燧墓如今已残破不堪


早年被盗的马燧墓洞口




唐贞元三年,京城长安的大街上,郏县人马燧(suì)救助贫困潦倒的落榜举子韩愈,并扶助他三次参加“国考”,终入选贞元八年进士“龙虎榜”。若没有马燧,很可能就没有韩愈日后的成就——成为 “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坛领袖、名列 “唐宋八大家”。


郏县人马燧,与李晟、浑瑊(jiān)并称唐德宗时期三大名将。随着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大唐英雄传·三功两过话马燧》的热播,位于今平顶山市郏县县城南关外造纸厂西200米处的马燧墓地,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出身武将世家,封爵北平郡王,画像入凌烟阁


马燧(726-795年),字洵美,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人,跻入中国古代百位著名将领之列,被誉为“《孙子兵法》作战谋略和战法运用的典范”。


少年时期,马燧和哥哥们一起读书,曾扔掉书本,叹息说,大丈夫应当建功立业,平定四海,怎能做个皓首穷经的酸腐儒?马燧自幼喜欢钻研兵法,博览兵书,这为他以后的沙场征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马燧出身武将世家,其祖先原为扶风(今陕西扶风)人,后迁居汝州郏城,据《旧唐书》卷八十四《马燧传》载,其曾祖马君才,拜武侯大将军,祖父马珉(mín)曾任武则天左玉钤卫仓曹,父亲马季龙,曾中举明兵法科,豪爽且擅长兵法,官至岚州刺史、幽州经略军使。


马燧仪表风度杰出,身高一米八六,沉着勇敢,足智多谋,博览群书,尤其擅长兵法。以军功累迁检校工部尚书、检校兵部尚书、加检校司徒,以尚书右仆射晋升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爵北平郡王,位次亲王,与国公并为从一品。唐史臣称“燧沈雄忠力,常先计后战。每战,亲令于众,无不感慨用命,斗必决死,未尝折北,名盖一时”。


《十七史百将传》对马燧传承《孙子兵法》有如下赞语:孙子曰:“先为不可胜。”燧教骑士造车甲以修战具。又曰:“卑而骄之。”燧贻书示好而骄田悦。又曰:“取敌之利者,货。”燧约众胜则以家赀赏。又曰:“致人而不致于人。”燧趋魏州以致田悦。又曰:“大吏怒而不服。”燧与抱真私忿而功不立。又曰:“无约请和者,谋也。”燧不悟结赞之计是也。


贞元五年(789年),马燧和太尉李晟的画像都被放入了凌烟阁,与唐太宗的功臣们放在一同。贞元九年,唐徳宗在延英殿召见马燧,其时,李晟已去世,皇帝非常伤感,“以前是你和李太尉一同上殿,如今只看见你一个人了。”马燧由于足疾摔倒在地,皇帝亲身扶起,将他送出殿外。


凌烟阁原本是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唐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皆真人大小,褚遂良题字,时常前往怀旧。后又有四位皇帝在凌烟阁为功臣立画像。凌烟阁被称之为唐代国家级“美术馆”和“纪念馆”。


盛唐诗人李贺诗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很显然,在时人眼中,画像能否进入凌烟阁已然成了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和名垂青史的象征及标准。


在画像入凌烟阁后的第六年,即贞元十一年(795年)八月,马燧去世,享年七十岁。马燧病逝,灵柩从京城移至郏城县临汝乡石台里(今郏县城关镇南)安葬,时任起居舍人知制诰的文学家权德舆作《行状》请谥,德宗停朝四天以哀悼,下诏命京兆尹韩皋(gāo)监督保护协办丧事,追赠马燧为太尉,赐谥号“庄武”。


马燧死后,其子马畅于贞元末年把马燧在长安安邑坊内的府邸捐赠朝廷,改名奉诚园。马氏以功盖一时封北平郡王,但曾遭德宗猜忌。身后,其家屡遭中官及豪幸侵渔,其子马畅因惧祸而献园于德宗,遂改园名为“奉诚”。


救助落榜的贫困举子韩愈


贞元三年秋,马燧在长安大街上遇到一位拦马求助的落榜举子,问而怜之,遂扶助他连续三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在贞元七年入选进士“龙虎榜”。这位落榜举子就是日后官至礼部侍郎、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


韩愈,河内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大历三年(768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其父韩仲卿,任起居郎。韩愈兄弟四人,二哥、三哥出生后不久相继去世。韩愈三岁那年,父亲病故,韩愈由任起居舍人的长兄韩会抚养。十年后,长兄因忧伤和劳累过度病故,临死前将幼弟“托孤”妻子郑氏照料。韩家因产业有限且丧事不断,日子日渐艰难。长嫂郑氏时常嘱托韩愈“韩氏两代,惟此而已”,教育他要不辍学业,承继韩氏家风。在饱经亲人凋丧之痛和身担家族经济重负的双重压力下,韩愈意识到入仕的迫切,不仅要“为人”——致君泽民,还要“为己”——解决个人和整个家族的衣食生计,所以读书更加刻苦勤勉。


贞元二年,十九岁的韩愈经过河阳县、河南府两级甄选,取得乡贡资格,后赴京都长安参加礼部考试,欲投靠其时任殿中侍御史的族兄韩弇(yǎn)。恰恰在韩愈赴长安之时,韩弇随浑瑊到河中与吐蕃会盟。就在考试前夕,传来吐蕃平凉劫盟,族兄韩弇战死的消息。最终,决心“一战而霸”的韩愈在进士考试中落榜。此时的韩愈,面对心理上愧对长嫂教诲、经济上难以维持生计的双重压力,加上族兄战死的悲痛心情,深感“穷不自存”孤苦无依。


一个偶然的机会,韩愈在京城长安的大街上拦住了马燧的车马,以平凉劫盟中战死的韩弇之弟这一“故人稚弟”的身份得到马燧的“问而怜之”,并被收留在马燧的郡王府。


马燧是主张与吐蕃会盟的重要人物。


贞元二年(786年),吐蕃寇边,攻陷盐(今宁夏盐池县北)、夏(今陕西横山县西)二州,马燧被任命为绥、银、麟胜招讨使,率唐军征伐,到达了石州。吐蕃人自问不是大唐的对手,再三要求与大唐会盟,被唐德宗一口拒绝。吐蕃遣使向马燧声明诚意,并退还了盐、夏二州,在马燧的斡旋下,唐德宗终于赞同与吐蕃会盟,不料这却是吐蕃尚结赞设下的圈套,“唐之名将,李晟与马燧、浑瑊耳,不去三人,必为我忧”,尚结赞要借唐蕃会盟除掉大唐的栋梁。


贞元三年(公元787年)五月,唐蕃会盟于平凉(今甘肃平凉市),不出名将李晟的预料,几万吐蕃骑兵一同杀出,参与会盟的唐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有1000多人被吐蕃军队抓获,只有浑瑊抢到了一匹没有马镫的马,拼命冲出了吐蕃人的包围圈。唐德宗既悔且怒,夺去了马燧的兵权,但马燧仍然是大唐的司徒、侍中和北平郡王,吐蕃放回了马燧的侄子,尽管唐德宗也没有因此怀疑马燧的忠实,但是马燧却自此备受冷落。


马燧念“弇新殁王事,故抚恤韩愈特厚”,并让韩愈教授其子马汇、马畅读书,且嘱咐二人要尽可能给予韩愈关心和帮助。


韩愈自述“始余初冠,应进士贡在京师,穷不自存。以故人稚弟,拜北平王于马前。王问而怜之,因得见于安邑里弟。王轸其寒饥,赐食与衣,召二子,使为之主。其季遇我特厚,少府监赠太子少傅者也……后四五年,吾成进士。”


在马燧京城长安的府邸中,韩愈一住就是近五年。其间,马燧帮助韩愈返乡办理和卢氏的婚事,资助他先后三次参加“国考”。《韩愈年表》载:贞元五年再应进士第,仍落第;贞元六年,返宣城庄,与卢氏结婚,后又赴长安;贞元七年应进士第,仍落第;贞元八年登进士第,是年陆贽知贡举,试题为《明永赋》《御沟新柳》,放进士二十三人,“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有“文笔破天荒,名震贞元龙虎榜”之誉。自此,落榜举子韩愈华丽转身。


韩愈成名后与马燧一家保持着三世之好。贞元十一年,马燧死时,韩愈在开封客舍设祭,痛哭不止;马燧长子马汇卒,韩愈撰写了《行状》;马燧的孙子马继卒,韩愈亲自写了《墓志铭》。《行状》和《墓志铭》后均被收入《韩愈全集》。


韩愈住在马燧府邸期间,写下散文经典名篇《猫相乳说》,文章借助发生在马燧府邸猫相乳的故事,以小喻大,刻画了北平王马燧以仁义治理人民,使他们平安康乐;惩罚犯罪的人,使社会得到公平。同时以客问愈答的形式,发出了打江山难,坐江山更难;得官禄难,守官禄更难的由衷感叹。


1913年10月至12月,毛泽东在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国文课老师袁文谦讲授韩愈的《猫相乳说》,毛泽东用兰亭体小楷在《韩昌黎全集》卷十四中《猫相乳说》中记道:“《猫相乳说》,北平王马燧也。”


马燧府邸奉诚园日趋衰败,文坛众人作诗叹息


马燧位于京城长安安邑坊的宅邸,在其子马畅改名为奉诚园捐赠朝廷后,日趋衰败、荒草丛生。晚唐诗坛中,众人不约而同对马燧府邸发出“伤宅”之慨,令人叹息:


白居易《伤宅》中有“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杏为梁》中有:“君不见,马家宅,尚犹存,宅门题作奉诚园”。字里行间透出对马燧府邸捐赠朝廷后日趋颓败的惋惜。


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在《遣兴》一诗中则直指朝廷对奉诚园的管理不善:“萧相深诚奉至尊,旧居求作奉诚园。秋来古巷无人扫,树满空墙闭戟门。”


大诗人杜牧在《过田家宅》诗中几乎表达了与元稹同样的观点:“安邑南门外,谁家板筑高。奉诚园里地,墙缺见蓬蒿。”


因恃才傲物,议论激切,屡忤权贵,导致仕途颇不得意的薛逢更是愤愤不平,他在《君不见》诗中写道:“奉诚园里蒿棘生,长兴街南沙路平。当时带砺在何处,今日子孙无地耕。”


窦牟有《奉诚园闻笛 》:曾绝朱缨吐锦茵, 欲披荒草访遗尘。秋风忽洒西园泪, 满目山阳笛里人。


唐代绝句因入乐关系,一般以自然为宗,不尚用典。窦牟的这首《奉诚园闻笛》连用四个典故。先用“绝朱缨”“吐锦茵”两典,刻画出一个目光远大、胸怀宽广的马燧形象,再用“西园泪”“山阳笛” 发出诗人的不平之鸣,如沈德潜所说“伤马氏以见德宗之薄”。读起来颇有生涩之感,故把四典加以罗列:


“绝朱缨”典出《战国策》:楚庄王有一次夜宴群臣,烛忽灭,有人戏牵宫中美人衣,美人扯断其冠缨以告王。庄王不欲因此处分人,遂命群臣皆绝缨而后燃烛,使得难以识别出先绝缨的那个人来。后来那个人临阵特别卖命。


“吐锦茵”出《汉书》:丙吉为丞相时,有一次他的车夫呕吐于车上,左右欲斥逐车夫,丙吉却说,不过弄脏一张车茵(席),无须大惊小怪。


此诗首句就是通过这两个典型的故事,刻画出一个目光远大、胸怀宽广的人物形象。紧接着,后两句写诗人怀古伤今的悲痛,又用了两个典故。


“西园”系建安诗人宴游之所,为曹植所建,后经丧乱,曾与其会的刘桢旧地重游,感怀为诗云:“步出北门寺,遥望西苑园。乖人易感动,涕下与衿连”。“西园泪”即谓此。  


“山阳”(今河南修武)为魏晋之际“竹林七贤”旧游之地,七贤中的嵇康被司马氏杀害后,向秀重过其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因而想到昔日游宴之乐,作《思旧赋》。“山阳笛”即指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