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200余载流传于家族间 李绿园家训从沉寂到被推崇
作者:记者 王春生 文/图 来源:平顶山晚报 发布日期:2017-03-22 浏览次数: 浏览

李绿园故居


《绿园家训》抄录本

李绿园故居《家训谆言》(摘要)展板


一部《歧路灯》,使得清代文学家李绿园在文学史上声名日隆,而他同时期写就的《家训谆言》,也有望为更多人所知:日前,我市湛河区纪委上报的《绿园家训》,最终与我省新郑欧阳修家训、焦作韩愈家训、安阳岳飞家训等7个传统家训,一起被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录编入“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

《绿园家训》长万余言,是清代乾隆年间文学家李绿园创作的81条《家训谆言》的俗称,与其创作的长篇小说《歧路灯》一同问世。

有着“用心读书,亲近正人”教育理念的《歧路灯》,曾被专家们称为“我国古代绝无仅有的一部教育小说”,但由于多种原因,这部巨著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为广大读者知悉,《绿园家训》与之相同,也被埋没了200余年。

作为规范家庭或家族成员行为的家训,《绿园家训》有着怎样的处世理念,又有着怎样的家族传承故事和现实意义?

一部“家训”与一部巨著的渊源

地处我市白龟湖南侧的湛河区曹镇乡宋寨村,是李绿园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200多年过去,在这个2000多人口的村子里,李绿园所处时代的遗存痕迹寥寥,但他写的《歧路灯》及“家训”,却在其百余名后人中有着挥之不去的清晰记忆。

“小时候常听家人说起‘家训’。”3月17日上午,陪记者一起进入李绿园故居的李红亮说。

李绿园故居几年前在李绿园书房原址落成,坐东朝西,百十平方米的方正院落内有亭有竹,绿意盎然。五间正屋一幅高大的李绿园画像旁的展板上,摘录了部分《家训谆言》。

今年46岁的李红亮在湛河区科技局工作,是李绿园九世后人,近年对李绿园所著的《歧路灯》及《家训谆言》多有研究。他说,《家训谆言》是先辈平日教育子孙的谈话及感悟集纳而成的。

李绿园原籍洛阳市新安县,1707年生于宝丰宋寨(今湛河区曹镇乡宋寨村),比吴敬梓小6岁,比曹雪芹大9岁,一生经历了康雍乾三朝。29岁时,李绿园考中丙辰恩科举人,之后三次赴京应试不第,最后留京当了3年教师,后经学生举荐,选任江浙漕运之职。晚年李绿园任思南府印江县(今属贵州)知县。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他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歧路灯》。

宦游生涯里,李绿园遭遇了最大的人生变故。一次漕运途中船沉江底,他不得不变卖家产,以补沉船之失,以致老来落得个两袖空空。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68岁的李绿园回乡。居家期间,他把《歧路灯》书稿重新修改一遍,到70岁时才脱稿刻印。

而在对子孙的教育方面,李绿园也曾有过不堪的经历。由于青壮年时他忙于求取功名,长子李葂疏于管教,殴人致残被判充军陕州,后转至开封服刑。李葂先于李绿园四年死于开封,这成为李绿园一生备感悔恨的事。

李绿园生逢康乾盛世,即便如此,当时官场腐败,赌博盛行,社会风俗败坏。他的三子李范也染上了嗜赌的恶习。

《歧路灯》以康乾盛世社会生活为背景,反映了富家子弟谭绍闻如何由一个败家子到浪子回头重振家业的故事。这也是中国小说史上仅有的以“浪子回头”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作者以写实的手法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浩瀚的社会生活画卷,全面生动地描绘了清代开封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及风土人情,堪称清代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卷里,他用了一百零八回,洋洋洒洒六十万言,刻画了两百多个人物,涉及三教九流、五行八作。

对此,平顶山学院副教授、平顶山学院《歧路灯》研究会副秘书长孙振杰称,李绿园所处的是一个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代,连年不第、被迫辞官、赋闲回乡,种种不堪人生际遇促使李绿园提笔反思,“意所郁结”,最终成就了《歧路灯》这样的发愤之作。李绿园的《家训谆言》,是附录在《歧路灯》手抄本上一同问世的,不仅是其坎坷人生阅历的感悟,也是其家族社会生存经验的一次总结。研究者普遍认为,小说《歧路灯》就是对《家训谆言》的文学演绎。

李绿园后人眼中的“家训”

在李红亮的记忆里,入学之前,爷爷便常常教他学写“用心读书,亲近正人”这八个字。上学后,爷爷又将这八个字用正楷工工整整地写在他课本的扉页,当时他对这句话不甚明了,只知道家族学童的书上都写着这八个字。十多岁时,家里经常来客人,他逐渐了解到自家有本祖上传下来的《绿园家训》,先辈李绿园依据“家训”的主旨思想写了本名叫《歧路灯》的小说。

李绿园故居展板上摘录的《家训谆言》第十条内容是:予观近今人家之败,大率由于赌博。与其自悔自恨于既知之后,曷若闭目摇手于未学之前?予既啮耳以告,尔辈宜刻骨铭心,以志不忘。

对于这条“家训”,李红亮印象很深。有一年暑假,同村同学邀他出去玩耍,大家玩纸牌赢花生,爷爷知道后当即找到他责令其立即回家。

邻居劝说:小孩们玩耍呢,不用这么严格。但李红亮的爷爷态度很坚决,回到家后拿出《绿园家训》,让李红亮诵读并牢记其中的第四十九条:骨牌、双陆已近赌博,皆不必学也。

“几十年来,我与家人再未碰过这类东西,”李红亮感慨,“‘家训’让我们远离了很多不良习气。”

对于《歧路灯》这部小说,李红亮坦言年轻时一直没有好好地看过。直到2008年他去北京出差,闲暇时逛王府井书店时得到一本,如获至宝。回来后,他一字一句研读并与家中的《绿园家训》抄录本比较,发现“家训”中的各个条目在《歧路灯》中都有体现。也许是工作经历和生活阅历增加的缘故,此次研读,令他时时想起“家训”对他人生成长过程的次次扶正,想起爷爷如在耳侧的谆谆教诲。

令李红亮欣慰的是,“家训”告诫后人要读好书、敬重读书人,不与狡黠之人交往,族人都能谨遵“家训”。乡里学子来家里阅书,先辈一直坚持管吃管住,不厌其烦。1930年前后,当代名人徐玉诺曾来阅书,吃住在家一个多月,成为一段佳话。也正因为如此,200多年来,家族中没有大恶大盗之人出现。

在一篇文章里,李红亮这样写道:在《绿园家训》中,没有治国齐天下的豪壮,但有修身治家的温馨。它处处借琐小细微之事教化后人,传授我们起止坐卧、处事交游之道。现如今,再读家训,如同与先辈隔时空对话,又如与先辈冬日围炉夜谈,清洗心性、受益匪浅。

从沉寂到被推崇的“家训”

“《绿园家训》所涉内容相当广泛。”在孙振杰看来,《歧路灯》是一部记录18世纪普通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式文学作品,是李绿园耗尽毕生心血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而《绿园家训》是这遗产的精华所在。这部“家训”以“耕读传家”为基本宗旨,在科举教育、人格修为、生活禁忌、人生哲学等诸多方面对家族发展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规范,为李氏家族乃至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行动指南。

由于多方原因,《歧路灯》在20世纪80年代前鲜见有公开出版版本,直到1981年,中州书画社(现河南古籍出版社)出版学者栾星校注本《歧路灯》,才在社会上引发巨大反响,被誉为《红楼梦》《儒林外史》外的清代又一巨著小说。

“很多研究者认为《歧路灯》从问世到引发广泛关注被埋没了200多年。”孙振清说,《绿园家训》的境遇也同样如此,200多年来,《绿园家训》大多时间只是在其家族间传承,鲜为外界所知。此次被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录编,有望和《歧路灯》一样,再度引起社会的更多关注。

湛河区纪委副书记马喜彬说,目前,一部反映李绿园家规家风家训的电视专题片正在拍摄中,湛河区也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挖掘李绿园家风家训及《歧路灯》的深刻内涵,将于近期在李绿园故居打造廉政教育基地,“相信不久的将来会传播得更远更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