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487/2021-00012
  • 发布日期
  • 2021-05-19
  • 主题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平顶山市教育体育局对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第103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1-05-19 浏览次数: 浏览

杨天成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解决乡村基础教育薄弱问题补齐乡村振兴短板”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市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关心,您结合实际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对今后我们进一步加强这项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作用。十三五以来,市教体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紧紧围绕城乡教育均衡,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一、全市教育基本情况

截至2020年底,全市(不含汝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970所,在校生102.38万人,教职工约7.27万人。其中高等院校6所、中等职业学校18所、普通高中35所、初中179所、小学1478所(含701个小学教学点)、幼儿园1246所、特殊教育学校8所。共有农村学校1955所,其中小学1786所(其中教学点733),初中169所,在编在岗农村教师17764人,其中特岗教师1635人,支教教师257人。

二、强化责任,完成全市义务教育县均衡达标验收

近年来,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筹措资金,部署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工作。2016年新华区(含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投入资金共计3364万元,2017年宝丰县投入资金共计2.83亿万元,2018年以来叶县(含高新区)投入资金共计13.04亿元,2019年鲁山县当年投入资金2.98亿元,在校园校舍建设和教学仪器配置上取得了质的提升。2019年底省级验收率100%,2021 我市国家级验收率达到100%。

三、统筹城乡学校建设,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消除城镇大班额

一是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截至2019年底,我市“全面改薄”投入资金9.94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共计296所,增加学位约4.4万个,全面改薄工作位列全省第一方阵。二是扩充城镇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破解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2017年2月,市政府第6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平顶山市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专项规划(2016—2020年)》并报省政府批准实施,到2020年,我市消除超大班额,大班额比例降到3.11%。截至2019年底,我市已完成新建、改扩建学校97所,增加学位61670个,全市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三是进一步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加强两类学校建设。推行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截至2019年底,我市新建、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170个,投入资金2.37亿元,增加农村寄宿制学位60258个。2019年编制《平顶山市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规划(2019-2020年)》,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指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根据学位测算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制定建设项目时间表、路线图,2019年小规模学校竣工率100%。四是实施十三五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我市纳入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十三五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的有革命老区舞钢市、省贫县叶县、国贫县鲁山县。2017-2020年下达项目总投资25489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5491万元,涵盖了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和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三项共计38个项目,目前竣工率90%。 五是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建设。科学谋划义务教育发展工作,现结合我市实际,规划资金总体需求为66114万元。每个乡镇改扩建或新建1—3所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小学;农村中小学校(含教学点)光纤接入覆盖率达到100%,带宽出口达到100Mbps以上,多媒体教室占教室总数比例达到95%以上,网络直播课全部覆盖到有需求的教学点。目前采购类全部完成,校舍类已竣工46所。六是中小学、幼儿园集中改厕项目建设。编制中小学集中改厕项目建设实施方案,重点解决农村不卫生厕所(旱厕)问题。截至2018年12月底,市城区内的中小学校厕所均已达到或于2021年底前保证达到安全、卫生、环保底线要求。叶县计划实施改厕项目73个,鲁山县103个,郏县30个,宝丰县39个,舞钢市8个,共计253个。项目建设实行县(市、区)主导,中央适当补助,逐级月报制度,2020年项目已经陆续开工。七是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加快构建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格局,推动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我市有12所学校荣获第一批全省中小学数字校园标杆校称号,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100%覆盖。所有学校实现宽带网络入班,全市中小学(含教学点)多媒体教室数量与教学班级数量的比率达到65%;师机比(教师数与教师用计算机比例)达到1.6:1;中小学教师空间应用率和学生空间应用率均超过70%,在全省居于领先水平。

四、实施第三期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增加乡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继续实施第三期学前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0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4所,已全部开工,投入使用16所,主体完工8所,竣工率100%。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积极落实省教育厅“关于3万人口以上乡镇至少办好2所、3万人口以下乡镇至少办好1所标准化公办中心幼儿园”的要求,建立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台账。2010年以来,共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109所,小学附属班级1164个,较好的推动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目前全市仍有11个三万人口以上乡镇的中心幼儿园未达标,3个乡镇为空白。要求未完成建设任务的县(市、区)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加快建设步伐。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乡村教师待遇

一是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打好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攻坚战,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规模,落实相关配套政策,确保特岗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在编教师同等对待。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来,先后组织选派了2041名市城区中小学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轮岗。二是健全教师补充机制。全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当地教育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城镇化、生育政策调整及教育改革等带来的新变化,不断完善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通过公开招聘教师、特岗教师招聘、人事代理(政府购买服务)教师招聘、人才引进、免费师范生安置等途径,大力补充教师,增加教师队伍总量,吸纳优秀人才投身我市教育事业,满足教育发展需要。三是落实中小学教师待遇,着力提升农村教师工作生活待遇。市人社局、教体局、财政局依据不同区域和相关政策,联合制定了我市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地方教龄津贴、班主任津贴的执行标准和发放办法。截至目前,教师待遇“三项津贴”已全部发放,享受乡村教师补助22102人,发放补助资金6990万元;享受班主任津贴17677人,发放津贴2199万元;享受地方教龄津贴44619人,发放津贴2671万元。四是加强农村教师两房建设。规划新建、改扩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5851套,到2022年初步解决5639名农村支教、特岗、在校食宿在编在岗教师的住宿问题,安置率89%。2017-2019年以前累计建成教师周转宿舍656套,2020-2022年建设1614套,其中476套列入河南省民生实事。实施农村教师住房建设,确保农村教师低于市场价20%(或其他同等方式)获得住房,截至目前,11个县(区、市)政府(不含汝州)全部建立工作机制并制定了实施细则,其中有五个确定了选址方案,卫东区已经初次分配房源,宝丰县、舞钢市、石龙区已开工建设,工作进度位列河南省第一方阵。

 六、保障特殊群体就学权益

一是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强化部门联动,加大走访核查力度,确保做到人数清、情况明。截至2019年底,教育部下发我市义务教育阶段疑似辍学学生1223人,已全部劝返核查完毕并销账。二是继续做好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坚持“两为主”“四统一”的原则,切实简化、优化随迁子女入学的流程,2020年我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新增8628人,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做到“应入尽入”。三是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通过摸底排查,全面、清晰地掌握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规模、分布区域、家庭组成、教育就学等基本信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库,提高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实效。四是继续实施特殊教育第二期提升计划。按照“一人一案”的原则,采取送教上门等形式,使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提高到95%以上。

七、“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全力推进教育扶贫

一是落实学生资助政策情况。目前,我市学生资助工作已实现“三个全覆盖”,即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做到了资助对象精准、资助标准精准、资金发放精准、政策落实不漏一人、政策告知不空一户。对645名肢体残疾学生采取送教上门、471名智力残疾学生采取特教学校就读的形式,帮助其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截至目前,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出现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的学生。二是实施营养改善计划。2011年,我市鲁山县实行国定营养改善计划,采用“4+1”标准模式供餐,即在国家补助资金4元钱(每生每天)的基础上,由家长再投入1元钱,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学校的学生提供一顿完整的营养午餐。实施营养餐后,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2019年,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鲁山县学生13.3万人、资金9613.3万元。三是实施精准培训,提升脱贫造血能力。依托鲁山县职教中心和叶县中专,开设“精准脱贫技能培训班”。已投入近40万元,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后生”和“在校生”共220人,其中农家乐59人,计算机、汽修、无人机、美发美甲161人,提高了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技能,提升了脱贫造血能力,助力实现“就业一人,全家脱贫,带动一片”的目标。四是全省首创“基础教育百千万帮带春风行动”( 简称“春风行动”)。2017年,在全省首创聚焦贫困县“学校、教师、学生需求”开展“基础教育百千万帮带春风行动”活动,通过学校帮带、教师帮扶、社会关爱等途径,动员100所学校、1000名校长、教师和10000名社会爱心人士,支持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帮助解决贫困地区教育管理理念落后,教育教学水平低的问题,助推贫困家庭子女快乐成长、立德成才。 全市农村251所学校、1536名教师和14436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得到市城区及县城名校、名师、爱心志愿者“一对一”的帮带,实现了基础教育帮带全覆盖。活动开展以来,帮带学校精准定位、坚持问题导向,向被帮带学校、学生捐赠多媒体电脑设备、桌椅、图书、衣物等折合共计4653.16万元,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45338人次。工作经验和做法先后被《人民网》《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进入十四五后,我们将开展好以下工作:

一是认真抓好我市“十四五”期间城乡中小学布局规划工作。完善与常住人口相匹配的城乡中小学校规划建设机制,破解“乡村弱、城镇挤”问题,2021年10月底前编制完成“十四五”期间城乡中小学布局规划。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以转换用人机制和创新用人制度为核心,着力破除教师管理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县级统筹管理,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研究制定关于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进行试点改革,把培养好、选配好校长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和激发办学活力的关键因素,严格落实校长任职条件和专业标准,规范校长选任程序,完善校长考核管理与激励机制,鼓励校长勇于改革创新,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高素质专业化校长队伍。三是推动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精神,印发我市《关于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县(市、区)创新集团办学模式,优化集团办学机制,提高集团办学水平,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四是抓好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改革,研制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培训体系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深化教师培训领域综合改革,优化教师培训体制机制,重构教师培训组织体系,完善教师发展学科体系,健全教师培训内容体系,建立教师智能研修体系,规范教师培训管理体系,推动教师培训高质量发展,实现教师终身学习,建立一支满足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四有”好老师队伍。五是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落地。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抓好各地各校学习培训和现有规章制度清理规范工作,研究制定《平顶山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配套政策,统筹推进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用人评价等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引导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启动地方、学校和单位试点,总结、宣传和推广各地各校评价改革的成功经验,扩大改革辐射面、受益面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全面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能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