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平政〔2022〕12号
  • 索引号
  • 005452065/2022-00008
  • 发布日期
  • 2022-03-29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 体裁分类
  • 通知
  • 服务对象
  • 全社会
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顶山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03-29 浏览次数: 浏览

 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顶山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平政〔2022〕1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平顶山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2年3月12日        

 

 

平顶山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和超出预期的风险挑战,特别是疫情灾情叠加的严重冲击,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抓稳抓实“六稳”“六保”,顶住经济下行压力,经济社会发展延续稳步恢复态势,较好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7.1%、9.4%、14.2%、12.5%和10.7%,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产业结构依然偏重,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薄弱,城市基础设施还有欠账,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不高,疫情防控压力较大,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亟待提升,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领域风险依然存在。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安排部署,2022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十次党代会和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转型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锚定省委“两个确保”奋斗目标和“十大战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突出扩投资稳增长、抓创新促转型、强实体防风险、惠民生增福祉,拉高标杆、争先进位,推动经济发展提质提速,“四城”建设迈上新台阶,“四区”建设实现新突破,为中原更加出彩贡献平顶山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人均GDP增长7.5%,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7.5%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进出口总额保持平稳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城镇新增就业6.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粮食产量稳定在230万吨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十四五”控制目标统筹衔接。

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重把握好5个方面:一是创新为上。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抢抓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国家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道路。二是项目为王。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主抓手,把产业项目作为投资的重中之重,把新基建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工程,滚动推进“三个一批”项目建设,以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投产达效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三是转型为纲。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动更多产业产品进入中高端、成为关键环。四是绿色为底。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树牢绿色发展理念,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健全配套政策体系,实施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发展。五是民生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涉及群众安居乐业、安危冷暖的民生实事,进一步提升就业、教育、文化、卫生、住房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让广大群众更多更好共享发展成果。

三、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统筹推进8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释放内需潜力,稳定经济增长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紧盯国家、省重大战略机遇,深度谋划储备一批体量大、牵引力强的重大项目,充实完善“千项万亿”项目库。以“三个一批”活动为牵引,聚焦产业转型、新基建、“1236”重大交通、“四水同治”、灾后重建等领域,大力推进365个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0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投资900亿元。健全横向到部门、纵向到县(市、区)的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机制,全面推行备案类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和开发区“承诺制+标准地”联动改革,实行开发区一般性企业投资项目“全承诺、拿地即开工”极简审批模式。“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撬动作用,探索设立各类产业发展基金,加强与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深化“万人助万企”,大力实施“八大专项行动”,充分发挥亲清政商关系信息化平台作用,严格落实重点行业减税降费、增值税留抵退税、技改贴息等惠企政策,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大力推进金融服务市场主体行动计划,完善“政银企”对接长效机制,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做好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调节,科学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中小微企业造成的影响,保障重要生产要素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整治拖欠中小企业账款行为,严控涉企收费。

持续激发消费潜力。开展“情满鹰城、约惠四季”等促消费活动,通过优惠促销、以旧换新、发放电子消费券等形式,稳定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大力发展新零售、直播电商、首店经济等新兴消费,打造线上线下消费新高地。实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加快贯通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持续实施“老字号”保护和促进行动,强化消费信用体系建设,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断优化消费环境。

(二)完善产业体系,厚植发展优势

提质发展优势产业。强化尼龙新材料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围绕己内酰胺、己二酸、尼龙切片等上游原料,拓展尼龙织造、工程塑料、聚氨酯等产业,加快推进2×66万千瓦热电联产、5万吨/年己二腈、年产24万吨双酚A、神马股份退城进园等项目建设。提升电气装备产业自主创新和配套零部件研发生产能力,强化上下游产业集群配套,完善交直流、全系列、全电压等级产业链条,加快推进高压电气重点实验室、高压电气技术创新中心、高压电气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特钢不锈钢产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抓好特钢及装备制造产业园、翔隆不锈钢产业园、宝新不锈钢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实施煤炭、焦化、建材等产业链提升工程,抓好精细化工产业园、碳素产业园、鲁阳工业园等项目建设。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围绕矿山装备和环保装备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抓好跃薪智能矿山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年产5000套智能机器人等项目建设。围绕高端创新药、现代中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加快生物医药产业提质增效,推动真实生物新冠特效药开发、立科达高档医疗用品、海王医药现代中药饮片等项目建设。扩大新能源储能产业规模,加强与宁德时代、中石油和豫能控股等企业合作,推进中国电力姚孟储能、抽水蓄能电站、盐穴储气库等项目建设。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聚焦未来产业技术化和现有产业未来化,组建平顶山市未来产业专家委员会,举办未来产业论坛,立足我市产业基础优势和技术成熟度,培育壮大高端尼龙纤维、特种工程塑料、特种合金材料和尖端石墨材料等产业规模,力争在重大领域、细分领域换道抢滩,领跑新赛道。

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以专业化、高端化为方向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物流枢纽基地、公铁智慧物流港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围绕制造业龙头企业集聚积极发展设计外包、网络协同制造、信息增值服务,强化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强化生活性服务业平台企业培育,开展幼儿托育、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领域标准化试点,创建一批家政示范社区网点。充分挖掘山水、温泉、曲艺、陶瓷等文旅资源,深化“礼赞鹰城”系列文创产品研发,大力发展沉浸式研学游、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等,抓好尧山文化旅游综合体、汝瓷小镇、楚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等项目建设。

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深化与顶尖智库机构以及华为、腾讯等企业的务实合作,实施一批数字化项目,培育一批科技型数字企业。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流程全链条数字化改造,新增上云企业2300家,力争数字经济增长15%以上。加快“三中心一园区”建设,力争建成城市中枢平台。拓展数字化治理,积极创建省级新型智慧城市、智慧社区试点。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新增5G基站1800个。

(三)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配合做好平顶山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立法工作,开展营商环境评价整改提升行动,落实好派驻企业“首席服务官”制度,严格执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考核奖惩暂行办法,力争进入全省营商环境评价第一方阵。全面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件事一次办”“有诉即办”。深入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准入即准营”普遍落地。深化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改革,全面实行涉企证照电子化。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根据企业信用风险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探索实施“小错免罚”包容柔性执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规范的市场经营环境。

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开发区改革,确保3月底前完成整合挂牌任务,明确“四至”边界,用好新增空间,加快理顺与属地职责关系,实质化推进“管委会+公司”模式,全面开展“三化三制”改革,6月底前全部完成改制。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完成市属企业竞聘制、岗薪制、任期制、淘汰制改革。及时跟进全省事业单位改革进度,完成重塑性改革任务。有序推进地方金融改革,推动鹰城农商行、卫东农商行、石龙农信社合并重组平顶山农村商业银行,稳妥推进中原银行吸收合并平顶山银行工作。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持续做好“双减”工作。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抓好“五水综改”、财税、价格、电力、城市综合执法体制等领域改革。

全力抓好开放招商。持续完善“四张图谱”,深入推进“四个拜访”,依托骨干企业和产业基础,锚定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开展精准定向招商,积极吸引关联产业和配套企业,引导产业集群和配套产业链向深处延伸,扎实做好第十四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和豫商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力争新签约落地1—2个超50亿元的产业项目,全力推动招商引资实现重点突破。

提质转型对外贸易。主动对标RCEP经贸规则,落实出口信保、出口退税等专项扶持政策,用足用好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完善企业“服务官”机制,加快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推动外贸稳定增长。充分利用广交会、进博会、高交会、东盟博览会等展会平台,拓展外贸空间。加快平顶山海关技术中心、B型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平台建设,进一步畅通开放通道。

(四)强化创新驱动,建设创新高地

搭建创新载体平台。重塑实验室体系,争取炼焦煤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实验室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序列,推动尧山实验室、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验室等建设成为省实验室。建设省尼龙产业研究院、现代医药产业研究院,推动高性能聚酰胺纤维、高压电气等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全面启动鹰城智慧岛双创载体建设,加快建设算力中心。新增省级创新平台20家以上,市级创新平台50家以上。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统筹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高新企业倍增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深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抵扣等优惠政策,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0家。

引进培育创新人才。深入实施“鹰城英才计划”“归根”工程,加快出台“人才新政2.0版”,开展高校招才引智、留学人才平顶山行等特色专场活动,拓展引才新渠道新方式。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在子女入学、医疗保健、出入境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力度,加强中原学者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营造优质创新生态。出台《打造一流创新生态若干意见》,探索建立重大创新需求与财政投入保障衔接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优化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推进“产学研”融合,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活动。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改革,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激发创新动力。

(五)聚焦扩容提质,提升城市能级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全面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初步形成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科学划定“三条控制线”,引导城镇空间布局与开发强度、发展需求相适应。推进科创新城、湛河新区、高铁商务片区建设,稳妥做好行政区划优化调整,加快许南路东移、平鲁快速通道、大南环等项目建设,拉大城市框架。积极融入郑州都市圈,加快许平南新型功能材料工业长廊、洛平漯制造业走廊建设,努力打造城市发展新能级。

提升建设治理水平。以城市提升六大工程为突破口,深化“城市体检”“城市双修”“城市更新”,高水平开展城市设计。接续推进城市供水、燃气、热力等设施更新改造建设,持续实施打通断头路计划。开展“三区一村”改造工作,高标准建设“严管街示范路”,以点带面推动老城区次干道、背街小巷提档升级。加快韧性城市建设,开展易涝积水点综合治理,完善地下空间防洪排涝设计。引导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规范房屋交易秩序,加快房屋租赁平台建设和市场培育,开工建设公租房1700套,基本建成棚改安置房1.3万套。加强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和古树古木保护,延续城市文脉。加快智慧城管平台建设,丰富智慧城市内涵。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深入落实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做好权限下放和政策支持等工作,扩大县(市)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加快实施城乡12个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做强“一县一省级开发区”重要载体,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谋划一批投资超20亿元、超50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强力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实施一批医院、中学等建设提质改造项目,把县城打造成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载体。积极争创河南省第三批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

(六)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振兴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做好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工作,确保耕地保护面积不低于省定目标。扎实做好田间管理,新建高标准农田23.3万亩,加快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粮食产量稳定在230万吨以上。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设绿色高效韭菜种植示范基地1000亩。抓好粮食生产防灾减灾和生猪稳产保供,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体系,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持续做好粮食、肉牛、食用菌、林果、大豆深加工等产业培育,加快牧原生猪、郏县红牛、舞钢肉鸽、伊利奶牛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特色产业示范带,争创一批省级以上驰(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稳定能繁母猪生产结构和规模猪场数量,建设汝州国家生猪市场—河南交易市场。加大“检打联动”执法力度,完善追溯体系,争创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坚持“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打造一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县域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统筹推进村容村貌提升、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等重点工作,完成改厕4.5万户。大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提档升级农村公路300公里,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90户,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100个以上。传承优秀乡村文化,加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善治乡村。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持续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三变”改革。推动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面清零。稳步提升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加强脱贫人口、低收入人口等重点人群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带动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全面拓展以工代赈实施范围、受益对象、建设领域和赈济模式,促进更多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继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七)强化保护治理,加快绿色转型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科学精细编制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扎实做好春季重污染天气应对管控、PM2.5与臭氧污染协同治理和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等工作,确保完成年度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全面完成乡镇级和农村“千吨万人”饮用水源地“划、立、治”工作,消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平顶山段)环境风险隐患。分类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治,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确保土壤环境质量稳定。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科学制定实施全市碳达峰行动方案,避免“碳冲锋”、“一刀切”、运动式“减碳”。持续管好“两高”项目,完善规范审批机制,积极推动存量“两高”项目改造提升,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完善能耗“双控”制度,推行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建设全市智慧能源管理平台,为政府实施用能预算管理、能耗“双控”决策提供依据。实施重点领域节能行动、重点行业能效对标提升行动、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改造行动和节能能力建设提升行动。

持续扩大高质量生态供给。大力开展国土绿化工作,积极推行林长制,做好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和森林资源“一张图”更新工作,加快南水北调总干渠生态带建设。持续做好生态修复,加强采煤沉陷区、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加快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北部山体生态修复暨文化休闲区等项目建设,创建矿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示范市。

(八)持续改善民生,保障社会稳定

稳定和扩大就业。创新完善援企稳岗、社保费减免缓等助企纾困政策,千方百计稳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筑牢吸纳就业主阵地。实施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完善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孵化、创业辅导“四位一体”创业服务体系,持续实施“凤归鹰城”回归创业工程,新增城镇就业6.9万人。

加强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推进全民参保攻坚专项行动,落实阶段性减免、缓缴失业保险费等政策,积极推进大病补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整合,继续推进全省工伤保险“先康复后鉴定”试点工作,优化促进新经济、新业态等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政策。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等补助标准。加大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力度,抓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落实。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规范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使用,推进市一中提档升级和部分学校新建、改扩建工程,着力解决大班额问题。深入推进健康鹰城行动,建设市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和县级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加快构建平战结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神经、心脏等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市级“四所医院”、县级“三所医院”达标建设全覆盖。统筹博物馆、文化馆、城市书房等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行动。加快建设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贯彻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建设一批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推进城市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

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筑牢疫情防线。瞄准防灾减灾救灾短板,查漏补缺,着力化解自然灾害风险。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巩固提升,强化“1+11”应急救援指挥部建设,推进基层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地方金融监管、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稳妥推进重大非法集资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坚决杜绝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积极稳妥处置问题楼盘,多措并举“保交楼、保稳定”。坚决兜牢财政风险底线,切实保障“三保”支出,妥善处置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


附件:平顶山市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pdf


相关阅读:

▸文字解读丨《平顶山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