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487/2021-00001
- 发布日期
- 2021-05-19
- 主题分类
-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王继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尽快推进小学生课后服务”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市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对今后我们进一步加强这项工作具有借鉴和参考作用。我市自2019年开始试点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不断推进课后服务提质升级,拓展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充分发挥学校在课后服务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努力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21年5月底,全市(不含汝州)共有初中179所,在校生20.36万人,教职工1.66万人;小学777所,在校生42.4万人,教职工2.28万人。其中,初中开展课后服务学校数56所、占比约31.28%,学生参与数6.82万人、占比约33.5%,教师参与数4830人、占比约29.1%。小学开展课后服务学校数351所、占比约45.17%,学生参与数13.34万人、占比约31.46%,教师参与数7521人、占比约32.99%。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学习,高位推进。认真学习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积极研究其他地市开展课后服务的相关政策措施,学习借鉴发达地市先进经验,市教育体育局等六部门共同制定《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平教体基〔2020〕55号),对服务对象、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程序等作出要求,为我市推进课后服务工作明确了工作方向。
(二)积极探索,试点实验。2019年,我市以宝丰县、石龙区为试点推行课后服务。宝丰县以城区学校为试点,向全县推行课后服务工作,涌现了西城门小学、杨庄镇马街小学、中兴路小学等一批课后服务工作先进典型。石龙区本着学生自愿就餐原则,结合学校规模、作息时间安排等现有实际,采取企业配餐模式为石龙区南顾庄中鸿小学、艳伟学校、四中学生提供午餐供餐服务,中午在校就餐学生达2042人。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了“四点半教室”活动,为社区部分居民的小学生提供课后服务;依托村部党群服务中心建立了“儿童之家”,针对留守儿童开展关爱活动。
(三)总结经验,全面推广。2021年3月17日,召开全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平教体基〔2021〕17号),要求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于4月全面开展课后服务,全面保障有需求的学生。3月29日,召开全市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推进会。4月14日起,不定期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项调研。目前,新华区、湛河区、石龙区、新城区、高新区、舞钢市、宝丰县、郏县、鲁山县、叶县已开展课后服务,卫东区已开展午餐供餐服务。课后服务内容主要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写字、体育、艺术、第二课堂、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探索研究。继续学习发达地市先进经验,认真总结现有课后服务成果,在全面推广的基础上完善制度机制,凝聚社会共识,创新活动形式。以素质教育活动为载体,开发课后服务文化内涵,努力将课后服务工作打造成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和拓展校园文化的新平台。
二是拓宽服务内涵。积极探索在音体美等专业课教师缺乏的现状下,拓宽课后服务内容与形式,提供专业培训,构建活动课程,开展书法、美术、阅读、游戏、体育锻炼、科学小实验、社团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切实满足学生的个性、兴趣发展,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三是加大经费投入。积极与价格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沟通,通过财政奖补、收取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和教师给予适当奖补。加大对学校课后服务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和维护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探索以财政投入为主,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确实不具备条件但有课后服务需求的地方,可通过家长承担、社会资助等方式多渠道解决经费来源,指导县(市、区)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确定成本分担机制。
四是严格安全措施。明确课后服务责任人,严格执行课后服务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考勤、监管、交接班、家长志愿者服务等制度和应急措施,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管理,确保学生人身安全。认真开展安全教育及自护自救教育,教育学生学会相关自我保护的方法,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是完善保障制度。积极协调发改、财政、人社、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逐步完善中小学生课后服务保障制度,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和教师在绩效考核、经费保障、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充分调动积极性,协力推进课后服务全覆盖。把课后服务工作纳入义务教育学校考评体系,加强对课后服务工作的日常督导检查,确保课后服务工作更科学、更规范、更持续。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今后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