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487/2021-00008
- 发布日期
- 2021-05-21
- 主题分类
-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尊敬的马文菲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市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关心,您结合实际对教师发展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对今后我们进一步加强这项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市教体局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师德建设为先,坚持专业化导向,始终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助推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改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水平,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师德师风建设方面
一是健全和完善师德督导考核监督机制。2020年市教体局与各县(市、区)教体局和局属各学校签订师德师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状,定期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进行专场专项督查,对师德师风评估不合格进行一票否决。全局上下细化措施,力促落实市教体局与各县(市、区)教体局、局属各学校主要责任人签订《中小学在职教师从业十不准》责任书,全市各学校开展自上而下的层层排查和自下而上自查自纠活动。
二是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治理。各学校成立实严禁专项工作领导小组,通过让教师手写自查报告、谈心谈话,明察暗访学生和家长问卷,设立举报箱及举报电话等形式,对全体教职工进行排查,把排查情况进行汇总,每学期向市教体局上报学校自查报告,面向社会公开师德举报电话,设立师德举报箱,聘请师德师风监督员。对无故完不成教学任务、损坏教育形象、从事有偿家教、私自组织学生订阅教辅、诱导学生到指定地方购买统一教辅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职务评聘等方面,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对违反师德行为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三是正面引导,典型示范。实行师德标兵和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单位定期表彰制度,对师德高尚、事迹突出的教师,大力宣传树典型。开展“最美教师”评选活动,举行“牢记育人使命,志做四有教师”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演讲比赛和“礼赞建党百年,矢志为党育人”师德教育主题征文和师德师风优秀案例评选活动,通过树先进,以点带面,凝聚师德正能量,开展好师德榜样教育,从而进一步推动师德建设工作。
四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强化日常教育督导(有信件必回复),坚持年度师德师风考核,施行考评一票否决制,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2021年5月21日印发《平顶山市师德专题教育实施方案》,并举行全市师德专题教育动员会,将“四史”学习作为广大教师思想政治“必修课”,结合建党百年系列庆祝活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强化“四史”学习教育。
(二)教师研训方面
一是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月。为健全我市教师梯级攀升体系和“长链式”发展模式,营造浓厚的校本研修文化氛围,切实有效地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近年来,每年都会启动全市“校本研修活动月”,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助力学校发展,探索特色的校本研修模式,积淀优质校本课程资源,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强化校本研修管理,提升校本研修水平,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二是注重理论培训,加大岗前培训力度。通过举办业务能力、班主任经验、师德师风等相关培训,让青年教师快速转变角色,适应教师岗位。通过采取骨干教师、老教师与青年教师“师徒结对”的形式,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互相听课、评课、交流,促进青年教师尽快形成自身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同时,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不断提升业务素质。
三是全力助推“乡村振兴”。2020年完成“农村特岗教师”招聘计划920人,并加大对特岗教师的管理力度,确保特岗教师待遇得到有效落实。聚焦于乡村教学点师资的补充,完成小学全科教师招录182人。2021年特岗教师拟申报特岗教师招聘计划1200名,其中鲁山县350名、叶县300名、郏县200名、宝丰县200名、舞钢市150名。小学全科教师申报需求共计363人,其中宝丰县100人、郏县30人、叶县196人、舞钢13人、鲁山24人。举办第五届农村教师优质课比赛,报送省级优质课48节;第十二届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优质课比赛报送省级优质课6节;报送省级教育征文13篇。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继续选派部分市直学校骨干教师与县(区)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支教,助力乡村教育加快发展。对入选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的乡村优秀青年教师按条件、分批纳入市级名师工作室进行培养,并按程序予以认定相应的市级骨干教师;各县(市、区)将入选的乡村优秀青年教师,纳入当地骨干教师、名师等培养序列,予以重点支持和培训。
(三)名师名校长示范引领及教师专业发展方面
一是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学习抗疫精神、武汉精神、钟南山精神等,选树“不忘使命、倾心育人”的师德典型。疫情期间,我市500多名名师、骨干打造线上课堂卓有成效,辑录5000多节典型课例印成册(500本),对全市教师树立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为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名师资源共享,持续开展年度“名师课堂开放周”、名优教师“百人千场送教送课下乡”等专题活动;结合疫情期间名师骨干、名师工作室的具体事例和“送教送培”的实战经验,完成网络课堂1000多节、现场课例150多节,通过与农村教师联动互通,让农村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二是落实梯级培训项目。每年完成鲁山县、叶县贫困地区“国培”培训项目工作4000多人次;借助“省培计划”,推选并通过省中原名师培育对象7人、省级名师培育对象64人、省级骨干教师321人,实施高中教师专项培训计划省级骨干教师培育对象33人;遴选出宋云芳等97名平顶山市第二届学科领雁人才培育对象;遴选出高蓓蕾等244名和参加“网络+工作室”项目600多名教师为平顶山市第六批市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启动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到2023年完成全员培训,整体提升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
三是强化教师梯队培养。组织实施年度“校本研修月”主题活动——聚焦高效课堂、强化梯队培养、引领特色成长。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质量为主线,研讨高效课堂、精品课堂新模式,借此引领、带动、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素养。2020年,我们已完成培训项目:平顶山市教育系统管理干部70多人到广东省深圳市集中研修、第二届学科领雁人才100多名到重庆市集中研修、“631工程”优秀班主任100名到江苏省南通市集中研修、第五届名师名校长120人到四川省成都市集中研修、市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91人到陕西省渭南市进驻学校体验“课程活动日”校本研修新模式、新入职教师176人进行网络研修。完成30多个“名师课题”选项,助推教师业务能力提升。2021年计划进行培训:教育管系统理干部培训及第五、六届市级名校长、第五届名师(名班主任)提高培训、第六届名师(名班主任)培养培训、全市思政课教研员、骨干教师培训、学科“领雁”人才培养培训、全市优秀班主任培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培训、2.0专项计划、师德主题教育活动、乡村教师优质课、县级培训机构优质课、劳技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音乐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美术教育骨干教师、安全教育骨干教师。
(四)优质教师资源区域共享方面
一是打造“温情烛光 同心筑梦”名师志愿服务品牌。为助力教师资源共享,探索特色的名师引领新模式,积淀优质学科教学资源,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市教体局精心打造了“温情烛光 同心筑梦”名师志愿服务品牌:
1.构建“市级名师工作室+县级工作室分站”平台模式。省、市级名师及名师工作室,在品牌服务创建活动中,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特别是全市各中原名师工作室、市级名师工作室等名师团队,利用区域优势、学科特点,大力协助所在区县、学校建设工作室分站,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实施“名师课堂开放周+送教下乡”志愿服务模式。每学期举行名师课堂开放周活动,省、市级名师均须认真准备相关内容,公布开放课程的时间、学科、内容,对全市中小学教师开放课堂,接纳其听课;省、市级名师及其工作室参与送教下乡活动,助力基础教育百千万帮带“春风行动”,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与农村帮带学校和教师联动,让农村学生共享优质资源。
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2021年组织全市教师3200人次参加平顶山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融通整合,可以快速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最大化。
二、下一步工作方向
(一)实施师德师风建设网格化管理。将全市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和各县(市、区)教体局、局属学校主体责任划分为“市教体局-各县(市、区)教体局-各级各类学校-监督机构”四级师德师风建设管理网格,通过对每一个网格实行“定级、定格、定人、定责”,进一步细化落实师德师风建设管理责任,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形成各司其职、相互联动、科学管理的工作格局,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师德师风突出问题,全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二)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深化培训管理改革。建立教师培训学分认定规范,实现学时学分合理转换;分层提供教师培训课程,强化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严格教师培训学分审核认定,规范培训考核评价;探索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推动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强化教师培训学分应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教师培训学分信息化管理,提升培训管理效率;加强组织保障,落实教师培训学分管理。
(三)打造我市名师品牌。我们将持续在平台建设、育人机制建设上发力,打造我市“温情烛光同心筑梦”名师志愿服务行动,发挥各级各类名师、骨干教师才能,依托“百人千场送教下乡”、名师课堂开放周、名师正能量读书活动、名师工作室建设等项目,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新模式,增强名师阶梯驱动力和发展后劲,加快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步伐,带动我市整体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今后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