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平教函〔2016〕14号
- 索引号
- 005452487/2016-00142
- 发布日期
- 2016-07-05
- 主题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季梅香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创新办学模式,与全国、省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开展深度交流、联盟办学,打造我市中学名校”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市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您提案中对我市的教育现状分析切合实际、建议中肯,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经研究,对提案所提存在问题和建议形成如下意见。
我市一直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按照“政府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源、校域联动、提高效益”的整体思路,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进资源整合,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一、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市坚持把德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能力为重,让学生成人成才。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市教育局通过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切实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以课改为抓手,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校建立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常规,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在加强“备课、讲课、批改、辅导、考试”等环节的同时,强化质量立校意识,促进教学常规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二、多措并举,全力破解大班额,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0年7月,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解决城区班额超员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决定》,要求在三年内解决中心城区大班额问题。为认真落实市人大的决定,市政府把解决大班额问题作为一项民生工程纳入市政府年度目标考评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2010年—2013年,城市4区共投资约3.8亿元,新建、改扩建初中学校21所,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新增标准班级26个,增加初中学位1300个;新建、改扩建小学38所,其中新建18所、改扩建20所,总建筑面积约18.7万平方米,新增小学教学班级477个,增加小学学位2.15万个。市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得到了明显缓解。近年来,我市通过开展 “老校+新校”、“强校+弱校”及“教育联盟”、“强校托管”等办学模式改革,探索高中、初中协作办学新模式,在实现优质资源辐射范围最大化,推动均衡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实现学生由“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目前,全市已有20多所中小学实行了联合办学,6所高中、初中学校实施了协作办学,校际办学差距不断缩小,取得了明显成效。设置“标准班额”示范校,从义务教育学校起始年级严格控制班额上限,遏制择校现象。
三、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全面开展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近几年来,我市以特色学校创建为抓手,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通过“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特色化办学之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学校品位,形成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的学校发展态势。2015年下半年,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特色学校评估、认定工作,评选16所学校为全市首批特色学校。加强对全市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工作的过程指导及评估工作,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育人模式,带动区域内高中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2014年平顶山市一中、鲁山县一高通过首批河南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学校评估认定。
根据今年的工作重点,结合您的建议,我们将继续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工作的核心内容来抓,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办学模式的创新,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
一是继续推进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本着“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的原则,利用我市相对优质教育资源与民办、公办初中开展联合或协作办学。去年,市一中与黄冈学校开展了联合办学,一年以来,群众反映良好,今年中招将继续开展合作。为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缓解城市西南区域招生压力,让更多孩子和家长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市教育局党委着眼于全市教育发展大局,经过调研、论证,决定从今年秋季开始,市育才中学停止招收寄宿生,全部改为走读生,该校成为市一中初中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这种办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保证该区域内学生最大化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您在提案中建议与省内的郑州外国语、郑州一中、省实验等的合作,由于在同一省区,存在一定的生源竞争,我市近几年来严控优质生源的流失,及时是这样每年去兄弟地市上学的学生还有一定的数量,开展合作存在困难。
二是开展“四名”工程。我市正在制定《平顶山市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名校工程实施方案》,预计今年下半年实施,该方案以提升教师、校长综合素质和学校办学水平为核心,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名牌带动战略为重点,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队伍、校长队伍成长机制和规范办学、科学治校长效机制,为推进我市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市,提供品牌支持和智力贡献。目标任务:实行届期管理,三年一届,每届评选名师150名、名班主任50名、名校长20名、名校10所。通过努力,培养一批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教育信息技术和教育创新能力,站位教育教学改革前沿,在全市、全省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师;培养造就一批师德高尚、理念先进、视界开阔、学识渊博、专业水平高、奉献精神强、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习型、专家型班主任;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及业务素质高、教育管理及创新能力强,在全市、全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名校长;培养一批文化特色突出、师生喜爱、群众满意、社会公认、示范性强的名学校。继续开展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创建教育理念先进、管理模式科学、师生素质优良、学生个性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品牌学校,争取100%的学校具有“特色项目”,60%的学校达成“学校特色”,40%的学校创建为“特色学校”。
三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课程改革领导机构,加强课程研究,制定和实施课程规划,调控课程管理行为。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探索组织“有效教学深化年”活动,着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加强对课程开发和有效作业的研究,开展有效作业试点,提高我市课程实施的品质。
四是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实施教师梯级发展培养工程。着力构建市级“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名师—特级教师后备人才”的梯级教师培养平台,加强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和考核管理。开展名师示范课工程和名优校长教师百人千场送课下乡工程,组织全市名优校长和教师组成名师讲师团,到农村中小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送教,通过同课异构,提升执教能力。探索校长教师区域交流。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探索符合不同学段、专业和岗位特点的教师招聘办法。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现教师职务(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的有机结合,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探索推进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扩大的思路,采取“人走关系动”、“人走关系留”、对口交流等多种形式,逐步实现城乡学校之间、强弱学校之间的校长教师交流。
最后,衷心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今后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