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487/2022-00012
- 发布日期
- 2022-05-31
- 主题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张超云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我市高水平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机制,提高青少年体育竞技水平”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市教育体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的建议很有针对性和建设性,对我市进一步做好青少年竞技体育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意义。近年来,市教体局紧紧围绕“建设体育强市、打造健康鹰城”总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奥运争光计划”,深化体教融合发展战略,强化青少年体育工作,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主动将体育融入全市发展大局,不断促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提高我市竞技体育实力。
一是明确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目标。根据我市青少年体育发展资源状况、训练条件和教练水平,研究制定实施竞技体育金牌战略的具体目标、工作重点、运行步骤和主要措施,明确青少年竞技体育保持全省第一方阵的战略目标。优先发展田径、游泳、水上等基础大项,持续发挥体操、射箭、武术套路优势项目的引领作用,大力支持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扶持发展网球、柔道、摔跤、跆拳道、举重、拳击、乒乓球、空手道等传统项目。加强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运动员选拔全面向社会开放,鼓励有条件的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体育主管部门联合发现、选拔、培养苗子,引导学校、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开展跨界跨项选材工作。
二是完善青训体系,拓宽发展渠道。按照“统筹规划、科学筛选、系统跟踪、重点保障、精心培育”的原则,根据项目发展实际情况,加块培育射箭、体操、赛艇、游泳等我市传统优势体育项目。一是做好各年龄段有序衔接,健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正按照遴选6-8所小学(幼儿园)、3-4所初中、1-2所高中作为全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目标进行推进。二是在巩固市级体校青训体系主阵地的同时,不断加强学校青少年训练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俱乐部承办市队、县(区)队,形成“市有优势、县(区)有重点、校(俱乐部)有特色”的业余训练新模式,进一步增强后备人才培养的多元性。三是支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支持中小学成立青少年俱乐部。本周期(2019-2022年)创建河南省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9个,分别是竞走、游泳、赛艇、皮划艇、射箭、体操、乒乓球(2个)、网球等,中国射箭重点学校1个(建东小学)。今年市水校成功创建省市联办重点项目(赛艇)训练基地,市体育运动学校、市水上运动学校、市中心体校已申报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正在等待复审。推荐市四中、市四十二中、新华区联盟路小学、宝丰春风路小学、郏县新城小学作为省武术兵道(短兵)项目省试点学校。依托学校开展活动的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5所,县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40所;本周期创建省级青少年俱乐部4所、省级幼儿体育活动基地18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8所。充分发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每四年一个周期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进行考核,每年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进行年检。四是加快建设体育特色学校。先后多次召开全市加快体育特色学校建设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推进会、座谈会、培训会。下发文件,动员各方力量,对创办体育特色学校的学校,组织专业教练员与体育特色学校对接,定期指导训练和竞赛,全市范围内创建了 104 所体育特色学校,在校园内组建长训队81支(含汝州10支),开展的项目有田径、足球、篮球、排球、武术套路、射箭、网球、乒乓球等。保障体育教师在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对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及组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纳入教学工作量。
三是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体系。通过参加和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不断选拔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定期举办市运会,2019年市十运会设青少年竞技组和社会组2个组共49个大项,其中青少年竞技组(含市直中学组)共17个大项233个小项,2300余名青少年运动员参赛。2020年9月,首次面对体育特色学校举办了“2020年平顶山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赛暨秋季测试赛”,涉及全市84所学校及幼儿园,经过校级初选的68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市级选拔及测试。持续开展“市、县、校”三级校园足球赛事,举办2021年校园足球周末联赛。举办各项目市级青少年锦标赛,2021年成功举办了射箭、柔道、国际式摔跤、田径、举重、拳击、跆拳道等10项市级青少年锦标赛。体育特色校举行了校内篮球、足球、乒乓球等项目校内联赛。我市每年组队参加省级青少年赛事,2021年组织1104人次(含汝州市)参加了田径、游泳、重竞技、射箭等17个项目省年度比赛,共取得108金92银123铜(含汝州市1银2铜);成功承办体操、跆拳道等3次省级青少年比赛。
下一步,市教体局将继续按照“统筹规划、科学筛选、系统跟踪、重点保障、精心培育”的原则,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河南省体育局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豫体〔2022〕14号)文件精神,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和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各类体校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工作,推动具备条件的体校试点承接省青少年集训队任务。规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健康有序发展,促进体育培训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引导学校与俱乐部双向选择、自主合作,为学校和青少年提供体育服务。同时,鼓励通过政府向体育社会团体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缺少体育师资的中小学校提供体育教学和训练服务,激发体育社会团体活力,突出专业优势,将更多青少年赛事活动交由体育社会团体承办。
二是进一步打造更丰富的赛事活动、促进更广泛的青少年参与,支持学校体育发展,强化运动技能普及,以青少年为重点培养终身运动者。持续开展“奔跑吧·少年”主题健身活动,继续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动员学校、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利用体育中心、各类体育场馆、公园和社区空间等公共场地资源,开展面向全体青少年的常态化健身活动。
三是统筹全市青少年重大赛事筹备和参赛工作,优化项目布局和运动员选拔办法,组织开展校园青少年足球、篮球等联赛,继续实施各级各类体校教练员、管理人员和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骨干体育教师培训。畅通体育特长生义务教育阶段升学途径,形成有效衔接。推动优秀运动员退役后进入学校教学,学校优先聘用退役优秀运动员从事学校运动训练教学工作。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教育体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今后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
2022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