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487/2022-00013
- 发布日期
- 2022-05-25
- 主题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张萍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规范我市‘双减’之后的‘双增’,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提案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市委编委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市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关心,您结合实际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对今后我们进一步加强这项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平顶山市现有(含汝州)各级各类学校3940所,在校生130.01万人。“双减”政策出台后,市教体局坚持将“双减”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党政领导班子先学一步、深研一步,先后召开5次会议学习、讨论、研究“双减”工作,坚持源头治理,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坚持按照“三提高”举措,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落实。
一、在校内方面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牢固树立“一切围绕教育质量的提升、一切服务教育质量的提升、一切保障教育质量的提升”的理念,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科学编排课程,按规定公布课程安排表。市、县教育行政机关全部下沉教育教学一线,局按照“网格化”管理制度,班子成员带领机关科室人员到分包联系的县(市、区)、学校,不打招呼、随机选校、推门听课。所有教研员全部到学校一线视导,跟课教研,指导教学。分层次组织县(市、区)教体局局长、局属学校高中校长、初中校长座谈会。强力推进师德师风大学习大讨论大整治活动,全市教体系统所有人员全部参与,抓学习、查不足、谈思路、话感受、提素质。先后举办全市中小学教师基本功评比等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转变教研方式,提高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水平,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中小学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成立基础教育学科教研中心组的通知》《平顶山市基础教育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平顶山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区域教研活动方案》等系列文件,从成立学科教研中心组、建立学科教研基地、开展区域教研活动入手,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在全市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研究、引领和辐射作用。“双减”政策以来,共召开区域教研70余场,参会7000余人,其中现场参加3000人次,远程参加近4000人次。
二是提高作业安排质量。从健全作业管理机制、严控书面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等方面下功夫,在“控量”的同时力求“增效”。印发《平顶山市教育体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五项管理”工作的通知》,严格落实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指导学校完善作业管理细则。严禁教师超课标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合理选择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学习任务,从根本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规范教学计划制定、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教学反思和评价等常规教学环节。组织制定了《平顶山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等12个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指导学科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学习发展情况,精选作业内容,加强优质作业资源研发和选用,开发与教材和课程标准相配套的练习,建立优质作业资源库。开展平顶山市名师作业设计大赛,提升教师自主设计作业能力。印发《平顶山市教育体育局关于评选义务教育阶段优秀作业设计的通知》,举行义务教育阶段优秀作业设计评选活动。
三是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在总结试点的基础上,出台《平顶山市教育体育局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截至2022年4月,全市69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村小学(教学点)、寄宿制学校不纳入校数统计)均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经费标准全面落实。宝丰县以学生和家长“双自愿”为原则,在全市率先实施暑期延伸服务,以本校教师为主,同时发挥当地汝瓷文化、红色文化、魔术文化、曲艺文化等六大文化优势,招聘学生家长、退休教师、民间艺人和社会爱心人士等组成志愿服务队,目前全县中小学课后服务课程已达200余门,包括曲艺、魔术、陶瓷、足球、剪纸、腰鼓、管弦等。郏县在多次组织召开各层面座谈会、推进会,广泛收集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意见基础上,部分学校根据实际,开展了尤克里里、非洲鼓、围棋、花样跳绳、武术、机器人、趣味手工、轮滑、观影、阅读等别具特色的课后服务活动项目,深得孩子们的喜欢和家长的点赞。
二、在校外方面工作开展情况
我市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创新治理的思路,全面推进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截至2021年12月29日,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权限移交时,全市原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828家,正常营业666家(其中文化艺术类643家,科技类14家,体育类9家),停办162家。截至目前,全市(含汝州市)原有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524家,转型或注销501家,压减率为95.61%,23家学科类培训机构完成“营转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完成率100%。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治理机制。设立校外培训专门机构。按照《中共河南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双减”工作机构的通知》要求,市教体局于2022年2月成立市级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科,配备4名专职工作人员;截至4月,10个县(市、区)均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科(股),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提前完成了省委要求的目标任务。成立全市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小组,联合公安、民政、人社、住建、市场监管、消防救援等七部门制定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将办学场地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无证无照办学等34项重点问题和群众投诉强烈的校外培训机构作为专项治理首要任务,压紧压实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属地责任,积极发挥网格化管理机制作用,采取明察暗访、专项检查、随机暗访等形式对辖区内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拉网式排查,逐一核查登记,建立台账,对检查出来的问题果断处理、及时通报、以案促改,着力推进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做好疫情防控,防范化解风险。“双减”实施以来,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疫情防控工作,按照省、市疫情防控工作部署要求,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督促各县(市、区)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坚决扛起疫情防控责任。落实校外培训机构“日报告”“零报告”制度,适时组织关停校外培训机构线下教学活动,做好解释说明工作。为严防全市教体系统疫情输入风险,将校外培训机构疫情防控落实情况纳入全市教体系统疫情防控工作专班监督执纪组督导检查内容,加大常态化疫情防控督导检查力度,依法依规查处疫情防控期间违规培训行为。落实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工作涉稳信息日报告制度,指导县(市、区)做好“爆雷”“冒烟”机构核查工作,一机构一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明确风险防范应对处置流程。加强与政法、公安、网信等部门协作配合,协同做好维稳工作。
三是强化资金监管,完善治理举措。加强学员预缴费资金监管,严防机构“卷钱跑路”。与市金融工作局联合印发《平顶山市校外培训机构学员预缴费管理办法(试行)》,推进智慧教培监管平台上线使用,强化学员预缴费资金监管。截至目前,23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全部通过风险保证金和预收费专用账户形式纳入资金监管。按照《河南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关于印发河南省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专项核查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市教体局积极联合市文广旅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成立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专项核查组,开展预收费专项核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合同行为和签约履约行为,推广使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避免“霸王条款”、欺诈等损害群众利益问题。建立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清薪、退费、消课月报送制度,做好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积极解疑释惑,回应社会关切。
四是坚持疏堵并重,整治学科类培训。亮明“底线”。按照“双减”政策要求,明确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完善“营转非”政策,联合民政、市场监管部门制定《平顶山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营转非”审批登记工作方案》,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指导县(市、区)平稳有序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营转非”工作,完成率达100%。划定“红线”。规范学科类培训行为,严格培训时间,全面清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的违规行为;严格培训范围,市县建立专家队伍,完善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机制,严禁超范围或变相违规开展培训;严格教师管理,严禁在职教师参与校外培训,组织、推荐或诱导学生参加培训;严格收费管理,严禁一次性收取或通过拆分合同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拉满“长线”。充分发挥“双减”议事协调机制,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对校外培训机构从严治理情况进行督查检查,严查“住家家教”“众筹私教”“一对一”等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今年以来,市教体局牵头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县(市、区)线上线下综合巡查活动86次,派出人员600人次;查处违规学科类机构286家,违规非学科类机构462家,违规培训广告138处,违规培训36起(学科类32起,非学科类4起);涉及从业人员90人,学生7427人。构筑“防线”。公布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及时通报违规办学机构查处情况,利用官网、微信公众号、致家长一封信等方式多渠道发布信息,提醒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理性选择合规机构培训。畅通举报监督渠道,公开市、县两级教体部门举报电话和邮箱,建立健全投诉举报问题线索工作台账,专门受理群众对违规培训、办学行为的投诉举报。今年以来,市教体局累计接收举报线索27条,26条已核查处理,1条正在核查。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市教体局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奋勇争先、更加出彩”重大要求,锚定省委“两个确保”奋斗目标和“十大战略”牵引措施,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抓改革、抓公平、抓安全、抓质量、抓稳定,建强师资队伍,增强保障能力,巩固治理成效,提升服务水平,确保“双减”政策落地落实、长期见效。
校内方面:一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在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积极探索校长职级制、集团化办学等改革,实施校长队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标准化建设、学校治理能力提升等工程,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落实学校教育教学、人事管理、经费使用自主权,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
二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施教育教学提质工程,建立健全教学指导工作机制,落实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基本规范,强化教学管理,优化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思维过程训练,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推广优秀教学成果,遴选命名一批市级教学改革示范区、示范校。加强学科建设和教研管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学科引领作用,有效整合优秀教学资源。不断加强教科研有机融合,提升区域一体化育人效果,提高区域教师研修品质,引领和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三是科学实施教育质量评价。建立完善各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体系与运行机制,定期开展监测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把“双减”工作成效纳入县域和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把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校外培训及培训费用支出减少等情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全面落实国家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推进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四)不断提高作业管理水平。将作业设计与实施统筹纳入教研和继续教育培训内容,提升教师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分析、反馈和辅导能力,将作业设计、实施与指导能力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考核指标;指导学校研发与教材和课程标准相配套的练习,建立优质作业资源库,推动优质作业资源共建共享。
四是不断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巩固课后服务全覆盖成果,探索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项目和内容,供学生自愿选择,组织开展文艺、体育、劳动、阅读、心理辅导、科普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等综合素质拓展类活动,切实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
校外方面:一是巩固成果防反弹。充分认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切实履行好行业监管责任,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要求,充分发挥“双减”工作协调机制,指导县(市、区)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回头看”工作,从机构运营、收费管理、培训内容、从业人员资质等各方面,系统查找问题并坚决进行整改,切实巩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治理成果。
二是深入治理抓规范。坚持“科学、法治、规范”思维,严格学科类、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央编办、司法部关于加强教育行政执法深入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的意见》《河南省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资金监管暂行规定》,加强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工作,不断提升校外培训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充分发挥金融部门的监管优势,采取银行托管、风险保证金的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有效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充分运用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强化校外培训机构在教师资格、培训教材、培训课程等方面管理,有序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三是宣传引导造氛围。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向学生、家长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引导家庭、学校、社会各方转变理念,理性选择正规的培训机构,签订教育部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自觉抵制违法违规办学机构,切实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四是严查违规不放松。继续加大力度,督促县(市、区)持续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定期开展联合检查、明察暗访,督促落实消防安全、疫情防控等措施,严查变相培训、虚假宣传等行为,加大通报曝光力度,确保整改效果。积极探索构建校外培训机构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形成全社会参与监管并广泛支持校外培训治理的良好氛围,努力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共同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今后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
2022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