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平文广旅函〔2020〕19号
  • 索引号
  • 114104000054525676/2020-00003
  • 发布日期
  • 2020-07-16
  • 主题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对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第58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0-07-16 浏览次数: 浏览

王旗文委员:

您提出的“建议成立龙文化研究会,为平顶山市文化旅游注入新内涵,打造龙文化博览园”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非常感谢您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您的提案建议能丰富游客文化体验,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借鉴。

一、我市文化资源研究发展现状

我市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经过多年梳理,市直有关部门会同相关县域组织文史专家深入挖掘整理,打造了中国曲艺之乡、中国魔术之乡、中国观音文化之乡、中国汝窑陶瓷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中国冶铁文化之都等一张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围绕曲艺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部批准宝丰县设立了我省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依托汝瓷文化,我市打造了汝州汝瓷小镇、宝丰清凉寺汝窑古镇等文旅项目,实现了汝瓷产业化发展;依托魔术文化,宝丰魔术从走街串巷的街头杂耍成长为登上央视、走出国门的文化艺术盛宴。由此可见,打造文化品牌,推动经济建设的思路是可行的。您建议的“成立龙文化研究会、为平顶山市文化旅游注入新内涵,打造龙文化博览园”,为我市深入挖掘文化底蕴,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二、我国龙文化历史遗存及产业化开发

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中国人的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在几千年浩瀚的历史进程中,龙文化已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装饰、雕龙、画龙、元宵节舞龙(舞龙灯、耍龙灯)、二月二龙抬头吃龙须面、端午节赛龙舟等等,龙文化成为一种积淀,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中国龙文化,从东北地区距今8000年隶属于前红山文化的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到在海南省的南海龙王信仰,遍布全国各地。就我国的行政区划而言,名中有“龙”的省一个,名中有“龙”的县(市)二十五个,名中有“龙”的镇近二百个,名中有“龙”的村上千个,至于名中有“龙”的山、原、沟、峡、岩、洞、江、河、湖、潭、泉、井、瀑、湾、寺、庙、宫、观、殿、塔、桥、街、巷,等等,不胜枚举,仅海南省带有“龙”字的地名将近四百个,这些带“龙”字的地名背后,多有传说、故事,和值得研究的文化意涵。

我市拥有丰厚的龙文化底蕴,但与其他历史文化遗迹富集地区相比,龙文化传说较多,历史遗存较少。除了上述东北地区8000年前“龙形堆塑”外,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了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了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等,号称“中华第一龙”的有濮阳蚌塑龙、红山文化玉龙、赤峰玉龙、凌家滩玉龙。1987年在濮阳市西水坡遗址发掘出土了距今6400余年的三组蚌塑龙虎图案,蚌壳龙形神兼备,濮阳因此被命名为“中华龙乡”“华夏龙都”。濮阳市委、市政府立足把濮阳打造成“龙的传人寻根问祖的圣地,中华龙文化展示基地,龙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和中华龙文化研究基地”的定位,规划设计了“华夏龙都”的地标性工程——龙源景区项目,实现了文化产业化发展。

三、龙文化研究情况及我市对策

中国历代正史记载的龙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其它类型的文献更是庞大。龙文化研究,且不说实物,只谈文字呈现的成果,远者,可追溯到距今四千年以上的龙山文化骨刻龙字。之后,有甲骨文、金文龙字,有周文王在《周易》中提出的“潜龙”“见龙”“跃龙”“飞龙”等“六龙”,有孔子研究《周易》时提出的“龙德”,有汉代王充的对龙的析理、有许慎对龙的定义……直到近、当代众多学者的探索,可谓果实累累、成就斐然、影响深远。当前,我市龙文化研究无论从历史遗存还是从文化挖掘深度以及该领域本地研究专家数量来讲,与其他古都等地相比,尚未形成优势,需要挖掘、学习借鉴的还很多。

您的建议很好,“首先组织文史专家成立一个龙文化研究会,首先将中国龙的起源,发展,演变,文化内涵,象征意义进行系统的梳理,研究,探讨。其次将全世界各个国家、民族民间传说中的龙的形象、起源、发展以及文化传承进行研究。找出于中国龙的关联。”我市的龙文化研究可以借鉴外地市的经验,扬长避短。龙文化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进入,神话传说的、考古实证的、政治经济的、宗教信仰的、工艺美术的、文学戏曲的、传播交流的、旅游产业的,等等,而对龙文化的地域民俗的研究,也是比较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我市可以聘请相关专家,从不同角度挖掘我市龙文化资源,适时成立龙文化研究会,组织研讨会,扩大研究成果,招商引资,建设文化博览会和游乐园。

您的提案对我市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打造海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具有指导意义。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您今后继续关心、支持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202071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