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065/2022-00047
  • 发布日期
  • 2022-01-17
  • 有效性
  • 主题分类
  • 部门解读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 有效性:
《平顶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政策解读
发布日期:2022-01-17 浏览次数: 浏览

一、出台背景

根据《中共平顶山市委关于制定平顶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市政府广泛凝聚共识、汇集各方智慧,制定了《平顶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二、起草过程

按照省发改委统一部署,我市2020年元月正式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先后成立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工作方案,提出前期研究课题,构建“十四五”规划体系,成立规划工作专班,邀请智囊机构参与工作。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形成“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建议》起草形成《纲要》初稿。经过与省《规划纲要》深度对接、充分征求各界意见、组织专家评审论证等程序后,形成《纲要》(草案),并于2021年2月通过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2021年底,市政府正式印发《纲要》。

三、主要内容

《纲要》共十三篇,可以分为三大板块。第一大板块是总论,包括序言和第一篇,主要阐述规划编制的背景和“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基础、发展环境、总体要求。第二大板块是分论,包括第二篇到第十二篇,按照新发展理念内涵,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11个领域的重点任务。第三板块是结尾,包括第十三篇和结束语,主要阐明推动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并号召全市上下为实现“十四五”规划任务和2035年远景目标而努力奋斗。

四、重点任务

《纲要》提出11个领域的重点任务: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优先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构建高水平创新载体,引育创新创业优秀人才,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性创新高地和创新人才价值实现基地,建设科技强市。

二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构建数字经济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创新引领的产业新城。做大做强尼龙新材料核心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电气装备和特钢不锈钢两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储能四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现代煤化工、新型盐化工、特色轻工、新型建材、节能环保、碳基新材料等特色产业,构建“一主两优四新多支撑”的先进制造业新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现代商贸四大服务业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科技服务、现代金融、商务服务、家政服务四大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其他服务业,构建“4+4+N”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优化提升产业发展载体,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产城融合先行区;培育壮大数字经济,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三化融合”,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鹰城。

三是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构建全链条现代流通体系,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需求。积极服务内循环,主动对接外循环,加快消费扩容提质,扩大精准有效投资,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推动对内对外开放双提升,促进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

四是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强化改革举措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保障市场公平竞争,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五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围绕国家农业“两区”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乡村振兴新路。

六是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乡贯通,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新型城镇化。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战略,优化城镇空间和布局,构建“一核三组三星”的城镇体系(“一核”即由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老城区、高新区组成的中心城区;“三组”即中心城区-宝丰和石龙组团,中心城区-叶县组团,中心城区-鲁山组团;“三星”即汝州市、舞钢市、郏县三个卫星城)。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推动城市更新和城市治理,打造智慧韧性宜居城市。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为根本遵循,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七是强化基础支撑能力建设。坚持适度超前、整体优化、协同融合,完善基础设施结构布局和功能配置,构建便捷畅通的综合交通体系,强化低碳高效能源保障能力,建设兴利除害的高效现代水网,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八是促进鹰城文化繁荣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保护挖掘文化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设文化强市,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九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生态强市建设,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构建“一屏三山、一带五廊”生态格局,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健全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打造“两山”理论实践基地,建设宜业宜居生态绿城。

十是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优化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速提质健康鹰城建设,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一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把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文明和谐的平安福城。

五、解读机关及解读人

解读机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解读人:陈少坡

政策咨询服务电话:0375-266351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