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平政〔2019〕2号
  • 索引号
  • 005452065/2019-00004
  • 发布日期
  • 2019-02-18
  • 有效性
  • 主题分类
  • 政府文件
  • 体裁分类
  • 意见
  • 服务对象
  • 全社会
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四水同治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发布日期:2019-02-18 浏览次数: 浏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实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全面开启新时代平顶山市水利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四水同治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意见》(豫政〔2018〕31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深刻认识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平顶山市水利事业快速发展,为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生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必须认识到全市水利发展还面临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一)水利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水资源总量不足,与平顶山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一是总量不足。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8亿立方米,人均444立方米,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极度缺水标准,占全国人均水平的1/5,略高于全省人均水平。二是时空分布不均。降雨量夏秋多冬春少,南部多北部少。三是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不强。蓄水工程和高用水区分布不均衡,调度运用方式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善。四是非常规水源利用不充分。雨水洪水资源利用能力不足,再生水水质不能充分满足用水要求。

2.用水效率不高,节水型社会意识淡薄。一是农业用水粗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比低;二是再生水利用设施不健全、不配套,利用率低;三是城镇公共供水覆盖不足,跑、冒、滴、漏损失严重;四是公众节水意识不强,节水机制不健全,节水效率不高。

3.水环境水生态问题突出,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一是水环境不优,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二是矿产资源开发对水生态水环境破坏严重;三是生态环境水量不足,部分河道季节性干枯,生态恶化,水域岸线湿地萎缩。

4.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不完善,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是水利基础设施不足,调配水资源能力不强;二是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滞后,互联互通互补性差;三是工程标准偏低,配套不完善,防灾减灾能力脆弱;四是工程运行管护不到位,老化失修问题突出。

5.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薄弱,与水利现代化和美丽鹰城建设不适应。一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未得到全面落实;二是河湖管理能力不强,体制机制和法规政策不健全;三是河湖管理不到位、边界不清,“四乱”问题较多。

(二)水利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水利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和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的新思路,为解决水利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又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水利摆在了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我国治水兴水又迎来了战略新机遇。

近年来,全市水利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初步形成了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灾害防治体系,但是,在一定时期内,水资源短缺、水生态退化、水环境不优、水灾害时发等问题还将存在。新时代,随着平顶山市现代化建设提速、综合实力高质量重返全省第一方阵措施的推进和人民向往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提升,对用水保障有了更高的要求,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的保障能力必须进一步强化,挑战前所未有。全市上下必须抓住机遇,直面问题,审时度势,深刻领会中央关于治水兴水的战略定位,精准实施四水同治,加速推进水利现代化,保障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准确把握治水兴水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和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的治水新思路,以解决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主线,以全面保障水安全为目标,以“一纵四横”水资源均衡配置为总体布局,以全面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扎实推进河长制落实,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持续提升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灾害防治能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提高,河湖保护和监管明显加强。全市供水能力达到15.5亿立方米,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6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降低26.2%,国控省控河流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不低于80%,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重要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

到2025年,节水型社会基本建立,主要河流水质优良比例持续提升,美丽河湖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水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年供水能力达到16.5亿立方米,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56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降低10%,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72%,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2%,重要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到2035年,全市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得到系统解决,节水型社会全面建立,城乡供水得到可靠保障,水生态得到有效保护,水环境质量优良,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科学完备,基本形成系统完善、丰枯调剂、循环畅通、多源互补、安全高效、清水绿岸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三)基本原则

1.坚持高效利用水资源。坚持节水优先,将集约节约用水贯穿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化配置、管理保护的全过程。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坚持水资源用途管制,统筹当地水、过境水、外调水,科学配置生活、生产、生态用水。

2.坚持系统修复水生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扩大森林、水域、湿地面积,涵养水源。合理利用地表水,科学调度生态水,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

3.坚持综合治理水环境。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系统治理,全面巩固和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围绕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做好“水润鹰城”文章,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严格水功能区监管,实施入河污染物减排限排,创新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4.坚持科学防治水灾害。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坚持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主导地位,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加快补齐防汛抗旱短板,全面提升抵御水旱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实现防汛工作“一个确保、三个不发生”目标。

三、统筹推进四水同治重点工作任务

坚持近远结合、统筹推进、四水同治,以雨水洪水中水资源化、南水北调配水科学化、水库供水最优化、水资源配置均衡化为重点,加快形成市域统筹调水、全市配水、分县供水的复合型调配供水格局。

(一)全面构建水治理五大体系

1.建设集约节约的水资源利用体系。一是持续开展农业节水。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加快全市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建设,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构建配套完善、节水高效、运行可靠的现代化农田灌溉体系。二是强力推进工业节水。开展水效对标达标改造,严控新建或扩建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工业节水管理和技术改造,建立供排水、水处理及梯级循环利用设施,提高用水效率。推进节水产业培育行动,推行合同节水管理。三是全面开展城镇节水。完成使用年限超过50年和材质落后的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生活用水器具,逐步推广节水型器具;推动重点高耗水服务业节水;建设一批矿井水利用工程。全面落实居民用水阶梯水价政策。四是全面强化节水监管。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加强节水考核和执法监管,建立用水强度控制目标责任制,建立完善考核奖励体系,组织开展节水型单位和节水标杆单位建设。

2.构筑均衡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体系。一是依托“一纵四横”水网架构,建设区域水系连通工程,架起互连互通水资源配置通道,建成水资源多维调配网络,实施水量科学调度,实现市域统筹调水、全市配水、分县供水的复合型供配水格局,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匹配的问题。二是统筹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加强对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以及雨水洪水、再生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提高出厂水质标准;加大中水利用管网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加快火电、化工等高耗水行业利用中水技术改造,努力扩大中水的利用规模;开发建设雨水积蓄工程。三是加快实施水系连通工程。以自然河湖水系、调蓄工程和引排工程为依托,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充分发挥水系连通工程在水资源调配网络中“以线串网”作用。四是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综合效益。加快南水北调配套管网和水厂建设,筹划建设市区南水北调管道直通工程,避开白龟山水库转供水,尽快让市民直接喝上丹江水。扩大供水范围,汝州市、舞钢市加快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建设。科学规划调蓄、连通工程,实现南水北调水与平顶山市水利工程的互联互通,适时实施河道生态补水,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3.打造持续健康的水生态环境体系。一是加快水生态修复。

加快河库湿地生态系统建设,维护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加强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全面推进重要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及水土流失敏感区水土保持。二是加强水环境治理。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优化入河排污口布局,实施入河排污口整治;合理确定水域纳污能力,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强化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加快城乡水环境治理,加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开展乡村水生态环境整治,对农村小河道、小河沟、小塘坝、小湖泊进行综合整治,实施乡村清洁河道行动,保护和恢复乡村水网生态系统。三是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开展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界,科学合理划定河湖管理范围和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开展水域岸线空间利用管理,严格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四是加强地下水综合治理。严格地下水开采监管。南水北调受水区压减地下水开采量;城市自来水管网覆盖范围自来水能够满足用水需求的,继续关闭自备井。实施河道湖泊地下水回补,通过拦蓄补源、河道补水等措施回补地下水。

4.健全安全可靠的水旱灾害防治体系。一是推进防洪排涝提升工程建设。继续实施中小河流治理,治理后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除涝标准达到3—5年一遇。强化城市内涝源头治理,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新建一批中小型水库,加快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建设,加大山洪沟防洪治理力度。二是强化抗旱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和实施一批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抗旱重点水源工程、农村灌溉工程等,提升农村供水能力。三是促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以水库大坝、重点水闸、重点堤防险工险段等为重点,健全监测设施配备和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健全防汛抗旱预案体系,提升保障能力。

5.建立现代高效的水管理体系。一是全面落实河长制。完善河长制工作机制,协调解决河湖管理保护的重点难点问题,全力推动河长制“有名”到“有实”。二是全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严格取水许可,落实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把水资源论证作为产业布局、城市建设、区域发展等规划审批的重要前置条件。三是深化水利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推进水权水市场改革,加快推进水资源税改革,创新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深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改革,建立职能明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分级管理管护体制。四是积极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建设智慧水利网络平台,整合共享现有水利信息资源,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水利专业业务,对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管理、河长制等覆盖全面的水利智慧应用系统,实行资源数据共享。

(二)加快推进四水同治规划体系

以“一纵四横”自然水系和水利工程为基础,统筹区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新老水问题,按照用水多源保障、单体工程多元利用、一张水网多维调控的思路,充分体现高效利用水资源、系统修复水生态、综合治理水环境、科学防治水灾害、持续增强水管理的原则,构建“系统完善、丰枯调剂、循环畅通、多源互补、安全高效、清水绿岸”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形成1+10+4规划体系,即1个水系规划(平顶山市全域循环生态水系规划)、10个专项规划和4个专题。

1个水系规划:立足平顶山市现有自然水系和水利工程,按照网络布局、绿色开发、协同治水的思路,编制平顶山市全域循环生态水系规划,构建水资源合理配置、水环境根本改善、水生态良性修复、水安全基本保障、水景观靓化提升、水文化发掘弘扬、水管理科学智能的生态水网。

10个专项规划:平顶山市水资源开发、高效利用和生态用水规划,平顶山市防洪除涝体系规划,平顶山市水系连通规划,平顶山市河湖水域岸线专项规划,平顶山市南水北调水资源利用专项规划,平顶山市水资源配置专项规划,平顶山市节水专项规划,平顶山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平顶山市重点区域水环境和水景观提升概念性规划,平顶山市智慧水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

4个专题:昭平台、白龟山水库洪水资源化研究,平顶山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查评价,平顶山市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分析研究,平顶山市水利行业强化监管能力平台建设。

(三)重点实施十大重点水利工程

基于平顶山市水利和经济建设在全省的定位,依托我市水资源禀赋和水利建设条件,围绕全市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在市本级层面谋划建设拟于近期推进实施的十大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加快落实四水同治战略,初步缓解全市水资源短缺、不均衡、水环境差和水灾害较多、水生态问题突出、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不完善等问题。

十大重点水利工程项目:昭平台水库加固扩容项目(替代新建下汤水库),平顶山市南水北调配套及连通工程,白龟山水库除险加固北副坝工程,市区生态水系连通及湿地工程,平顶山市北部山体生态修复引水工程,平顶山市沙河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平顶山市北汝河综合治理工程,引燕山水库入叶县、尼龙城工程,汝州、郏县北部山丘区引提调水工程,燕山水库灌区配套及周边开发利用项目。以上工程规划总投资145.55亿元。

四、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协同联动

四水同治事关平顶山市城乡发展、乡村振兴、社会安宁,各级、各部门必须扛起四水同治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市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主抓,市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与的领导机构,高位推动,全面实施。实行四水同治县(市、区)长负责制,建立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的领导机制。细化明确各级、各有关部门责任,构建领导有力、责任清晰、协同联动的工作推进体系。

(二)依法治水,强化监管

完善水管理制度体系,全面加强水事综合执法,为四水同治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快修订平顶山市水资源管理办法,研究制定水资源管理条例、地下水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建立完善防汛抗旱、水土保持、农田水利、水利工程建设、河道采砂管理、水权交易等制度体系。探索部门之间联合监督检查、联合执法机制,加大日常执法巡查和现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取水、非法排污、非法采砂、违法设障、侵占河湖水域岸线等破坏水环境、危害水生态、影响水安全的水事违法行为,用法律、法规、体制、制度保障和推进水利现代化。

(三)科技创新,规划引领

加强水利基础研究,推进水利先进技术和产品研发,强化政府的引导、推动和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水利技术创新体系,促进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约束作用,编制与空间规划衔接融合的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形成四水同治规划体系。各县(市、区)要制定本行政区四水同治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推进机制,落实用地政策,加大土地保障,加快项目实施。

(四)创新融资,加大投入

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省政策和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研究制定支持实施四水同治投资政策,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和投入力度,基本建设资金、财政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要向四水同治工程项目倾斜。出台市级及以下水利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办法,构建事权清晰、权责一致的水利基础设施投入责任体系。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与运营,多渠道筹措建管资金。

(五)加强督导,严格考核

建立督导督查制度和问责机制,对主动作为、成效显著的予以激励;对措施不力、消极等待、进度缓慢的通报批评,视情节依纪依规问责追责,并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评比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四水同治任务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对考核结果予以通报,同时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

2019年2月1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