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很快时间就席卷了全球,在联合国世卫组织的总领下,各国积极应对、迅速行动,投入到不见硝烟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特别是我们国家,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用最短时间、最小代价控制疫情,尽最大努力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年来,我们有效应对了全球5波疫情流行冲击,避免了致病力相对较强的原始株、德尔塔变异株等大范围流行传播,极大减少了重症和死亡,也为疫苗、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医疗等资源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中国疫情流行和病亡数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
在抗疫斗争中,我国始终坚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时因势调整优化防控措施。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力和毒力明显减弱,以及我国医疗救治、病原检测、疫苗接种等能力持续提升,我国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将工作重心由防控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这既是科学防控的及时必要之举,也是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战略长远之举。
疫情防控三年来,我们没有“一封了之”,三年后,随着战略调整优化,我们更没有“一放了之”。那么,当前时期,如何避免“一放了之”,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有效措施实现疫情防控平稳过渡,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是做好信息发布和宣传引导。国九版、“二十条”、“新十条”、1月8日纳入“乙类乙管”等防控政策的不断优化调整。每一次的调整优化,都是基于“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既然以人民为中心,如果人民群众不知道新政策是什么、不知道如何去落实那肯定是不行的,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个人防护指南》等内容的宣传引导。所以,我们政府宣传部门要加强与疫情防控部门的对接,及时进行广泛的宣传,通过各种有效宣传途径实现家喻户晓,宣传的内容,不仅要宣传新政策,更要宣传新政策下,人民群众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让人民群众紧跟调整步伐,以实现政策调整的预期。
二是加强政府职能服务。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更要率先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不断调整优化的防控政策,及时研究出台相应的有效跟进措施,不让政策棚架。比如,卫健部门要加强分级分类就诊指挥调度,突出做好用药指导和就医引导,特别是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诊所的前哨作用,实现小病不出社区、村,守好第一道救治防线,也可以减少不管大病小病都往医院跑,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诊所救治不了的,要做好就医指导,能在县(区)级医院解决的,就不去市级医院,但确需到市级医院的要第一时间引导到市级医院就诊。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药品的监管和供给保障,确保各类药物充足供应。发改部门要加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良好秩序。
三是做好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和分类分级健康服务。摸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等)及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依据新冠肺炎相关健康风险评估标准及时调整“绿、黄、红”三色分级标记。对标记为黄色(中风险次重点人群)、红色(高风险重点人群)的人员专案管理。将重点人群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做好红色、黄色标识重点人群定期随访、健康监测、送药上门、协助转诊就医等工作。家庭(基层)医生要与社区(村)网格员主动对接和相互配合,持续跟踪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指导风险等级动态调整,向重点人群提供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用药指导、协助转诊等分类分级健康服务。
四是加大医疗资源建设投入。加大医疗资源建设投入,确保完成建设改造。全力推动指导相关医疗机构医疗救治能力建设任务,重点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配足配齐呼吸机等重症救治设备,改善氧气供应条件,做好设备设施维护。
五是强化疫情监测与应对。动态追踪国内外病毒变异情况,评估病毒传播力、致病力、免疫逃逸能力等特点变化,及时跟踪研判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病例报告监测、哨点医院监测、社区人群核酸和抗原检测监测、重点机构监测(如养老、福利机构等)、学生症状监测等动态掌握疫情流行强度,研判疫情发展态势。综合评估疫情流行强度、医疗资源负荷和社会运行情况等,依法动态采取适当的限制聚集性活动和人员流动等措施,压制疫情高峰,限制疫情规模。
六是倡导坚持个人防护措施。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的公共卫生委员会等机构、组织的作用,切实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健康教育,广泛宣传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健康监测等良好健康生活方式,在公共场所保持社交距离,及时进行疫苗接种。疫情严重时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落实居家自我照护,减少与同住人接触,按照相关指南合理使用对症治疗药物,做好健康监测,如病情加重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