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495/2023-00036
  • 发布日期
  • 2023-05-22
  • 主题分类
  • 2023年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关于疫情防控三年来我们没有一封了之疫情防控三年后我们决不一放了之的提案
发布日期:2023-05-22 浏览次数: 浏览
提案号
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 343 号
提案者
王炳强
标题
关于疫情防控三年来我们没有一封了之疫情防控三年后我们决不一放了之的提案
提案内容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很快时间就席卷了全球,在联合国世卫组织的总领下,各国积极应对、迅速行动,投入到不见硝烟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特别是我们国家,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用最短时间、最小代价控制疫情,尽最大努力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年来,我们有效应对了全球5波疫情流行冲击,避免了致病力相对较强的原始株、德尔塔变异株等大范围流行传播,极大减少了重症和死亡,也为疫苗、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医疗等资源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中国疫情流行和病亡数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

在抗疫斗争中,我国始终坚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时因势调整优化防控措施。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力和毒力明显减弱,以及我国医疗救治、病原检测、疫苗接种等能力持续提升,我国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将工作重心由防控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这既是科学防控的及时必要之举,也是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战略长远之举。

疫情防控三年来,我们没有“一封了之”,三年后,随着战略调整优化,我们更没有“一放了之”。那么,当前时期,如何避免“一放了之”,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有效措施实现疫情防控平稳过渡,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是做好信息发布和宣传引导。国九版、“二十条”、“新十条”、1月8日纳入“乙类乙管”等防控政策的不断优化调整。每一次的调整优化,都是基于“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既然以人民为中心,如果人民群众不知道新政策是什么、不知道如何去落实那肯定是不行的,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个人防护指南》等内容的宣传引导。所以,我们政府宣传部门要加强与疫情防控部门的对接,及时进行广泛的宣传,通过各种有效宣传途径实现家喻户晓,宣传的内容,不仅要宣传新政策,更要宣传新政策下,人民群众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让人民群众紧跟调整步伐,以实现政策调整的预期。

二是加强政府职能服务。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更要率先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不断调整优化的防控政策,及时研究出台相应的有效跟进措施,不让政策棚架。比如,卫健部门要加强分级分类就诊指挥调度,突出做好用药指导和就医引导,特别是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诊所的前哨作用,实现小病不出社区、村,守好第一道救治防线,也可以减少不管大病小病都往医院跑,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诊所救治不了的,要做好就医指导,能在县(区)级医院解决的,就不去市级医院,但确需到市级医院的要第一时间引导到市级医院就诊。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药品的监管和供给保障,确保各类药物充足供应。发改部门要加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良好秩序。

三是做好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和分类分级健康服务。摸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等)及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依据新冠肺炎相关健康风险评估标准及时调整“绿、黄、红”三色分级标记。对标记为黄色(中风险次重点人群)、红色(高风险重点人群)的人员专案管理。将重点人群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做好红色、黄色标识重点人群定期随访、健康监测、送药上门、协助转诊就医等工作。家庭(基层)医生要与社区(村)网格员主动对接和相互配合,持续跟踪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指导风险等级动态调整,向重点人群提供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用药指导、协助转诊等分类分级健康服务。

四是加大医疗资源建设投入。加大医疗资源建设投入,确保完成建设改造。全力推动指导相关医疗机构医疗救治能力建设任务,重点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配足配齐呼吸机等重症救治设备,改善氧气供应条件,做好设备设施维护。

五是强化疫情监测与应对。动态追踪国内外病毒变异情况,评估病毒传播力、致病力、免疫逃逸能力等特点变化,及时跟踪研判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病例报告监测、哨点医院监测、社区人群核酸和抗原检测监测、重点机构监测(如养老、福利机构等)、学生症状监测等动态掌握疫情流行强度,研判疫情发展态势。综合评估疫情流行强度、医疗资源负荷和社会运行情况等,依法动态采取适当的限制聚集性活动和人员流动等措施,压制疫情高峰,限制疫情规模。

六是倡导坚持个人防护措施。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的公共卫生委员会等机构、组织的作用,切实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健康教育,广泛宣传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健康监测等良好健康生活方式,在公共场所保持社交距离,及时进行疫苗接种。疫情严重时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落实居家自我照护,减少与同住人接触,按照相关指南合理使用对症治疗药物,做好健康监测,如病情加重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承办单位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办理结果
A
答复内容

王炳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疫情防控三年来我们没有一封了之  疫情防控三年后我们绝不一放了之”的提案收悉。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疫情防控工作的理解、关注和建议。您的建议非常好、很专业,具有指导性和建设性。结合您的建议,现答复如下: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但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为深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我市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因时因势调整防控政策,抓实抓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一、调整组织体系

为做好新阶段各项重点工作,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指挥长调整为市长担任,副指挥长由分管副市长担任,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卫健委,负责日常工作。指挥部办公室组织架构由“一办五部”调整为“一办九专班”,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医疗救治专班、医疗物资保供专班、农村地区专班、监测研判专班、交通专班、教育专班、民政专班、妇幼专班、安全稳定专班。各专班组长单位为市卫生健康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教育体育局、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各级防控指挥部坚持常态常备。

二、制定应急预案

为科学、高效应对和处置有可能发生的第二波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抓实抓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最大程度地保护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组织制定第二波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应对处置预案、工作方案和技术规范,充分借鉴既往抗疫经验,将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始终坚持“保健康、防重症、强救治、优服务”的原则,在实施“乙类乙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动态监测和实时预警,根据疫情流行强度,通过动态调整公共卫生、社会干预、监测预警、疫苗接种和医疗救治等措施,压低疫情高峰,避免医疗系统严重过载,确保平稳过峰。在疫情可能发生高流行的地区实施“缓疫压峰”措施,适当采取减少人际接触的公共卫生与社会干预措施,延缓疫情传播速度,强化社会面风险管控和脆弱人群保护,做好医疗资源调配和医疗救治工作。

三、完善医疗体系

持续建强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城乡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健全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促进形成基层首诊、上下转诊的分级诊疗格局。继续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抓紧补短板、强弱项,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抓好区域医疗中心呼吸、重症、麻醉等重点专科建设,完善基层医疗服务功能。对综合医院其他科室改造的重症床位、已投入使用的方舱医院、临时建设的发热门诊等,适当保留一段时间。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改善疾控中心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坚持保障和激励相结合,调动机构和人员的积极性,持续提升“抓源头、治未病”能力。

四、做好监测预警

1.为进一步做好新冠病毒感染监测工作,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制订了《平顶山市 2023 年新冠病毒感染监测方案》,由市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组织实施,并根据国家疫情防控政策适时进行调整。

2.持续关注全球、全国、全省新冠病毒变异与疫情进展,强化境外输入和本土病例中新型变异株监测预警和流行病学、免疫学调查。评估不同变异株的临床分型差异,及时监测和捕获传播力、致病力、免疫逃逸能力及对检测试剂敏感性发生重要改变的本土和输入病毒变异株,为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并及时向公众公布相关信息。

3.持续开展医疗资源使用监测工作,密切监测疫情走势和重症床位等使用情况,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感染者短时期剧增对社会运行、医疗资源等的的冲击。

五、加强宣传教育

1.市卫生健康委、疾控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开展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知识普及工作,全面客观宣传解读国家最新政策,做好我市具体实施办法的解读,引导广大市民充分认识实施“乙类乙管”是优化疫情防控的正确措施。

2.加强宣传引导和强化个人防护措施。市卫生健康委、疾控预防控制中心积极组织开展健康宣教和专家解答,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将个人防疫行为准则作为一种社会文明风尚和健康生活方式,持久地坚持下去,推广开来。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等良好的卫生习惯,筑牢群防群控的基础。

六、统筹物资保障

建立健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物资保供机制,完善平时与战时物资储备制度和目录,建立统一的采购供应体系,根据市场、疫情、病毒的变化,动态梳理、盘点调整各医疗机构药品库存,及时精准投放,努力打通资源调配“最后一米”,全面提升医药物资保供能力。健全应急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名单,巩固完善人员、物资统筹调配机制,切实解决好基本一线能力、药品、设备等方面的短板,确保需要时迅速生产、快速调动、及时供应。

后续将根据上级政策和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我市疫情防控措施,竭力为全市经济运行和人民健康筑好安全堤坝。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23年5月12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