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487/2023-00005
  • 发布日期
  • 2023-04-21
  • 主题分类
  • 2023年
  • 体裁分类
  • 其他
  • 服务对象
  • 全社会
关于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撤并点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3-04-21 浏览次数: 浏览
建议号
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27号
建议人
​吴志国
标题
关于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撤并点的建议
建议内容

撤并点即撤点并校。具体说来就是撤销农村中小学中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而合并集中到规模较大,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好的城镇学校以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该项工作90年代末已经存在,2001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正式开始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

撤点并校决定产生的原因是:1、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布点分散,班额小,教育资源浪费严重。2、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育质量令人担忧。3、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小班额班级比例大,造成了农村师资力量的分散配置,一人一班甚至一人一校的现象大有存在。4、教育经费紧缺,软硬件设施差.虽然国家每年按生均下拨给学校公用经费,但这些资金少,效益难以发挥,仅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5、学校点多面广,其危房改造,校产修缮、教学及生活设施添置等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由于僧多粥少、资金分散后,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增加了教育成本。

根据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经过近20年的科学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实行集中办学,农村中小学已经基本满足儿童、青少年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将生源少、效益低的学校撤销合并,使农村学校初步实现规模办学,优化了办学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经济条件的好转、渴望孩子受到更优质的教育、城镇化进程影响等新情况的产生,又有部分适龄儿童离开原来已经布局好的农村学校,进而产生了新的规模小、生源不足、小班额现象。

于是,河南省教育厅于2022年下发《关于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和教学点情况摸底工作的通知》,要求根据本辖区“十四五”期间中小学布局规划,在充分考虑城镇化进程影响,科学安排学校布局的情况下,农村学校在2023年底全部消除(分流)50人以下教学点,2024年底全部消除(分流)51—100人教学点,2025年底全部消除(分流)101—200人教学点。根据这个通知精神,目前还处在对拟撤并学校的摸底排查阶段,还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但是,从几个时间节点上来看,这是拉开再次撤点并校的序幕,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再次撤点并校工作会逐步展开实施。

撤点并校,从积极的意义上说,一是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教师和学生不愿意去的学校撤掉,集中到县镇办学,提高所有学校的办学质量。二是通过撤点并校,解决农村地区学生的义务教育问题,相对于就近办好每个学校,整体提高农村各地学校教育水平来说,是更容易操作的事。

但是,负面的影响也很突出,一是这些适龄儿童只能远离家乡和亲人,寄宿求学。虽然寄宿求学并非不可以,但孩子的家庭教育、人格教育也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二是寄宿学生的生活费、交通费的增加,寄宿同时意味着农村孩子更重的教育负担。三是并校之后,部分学校人满为患,管理难度增加,教育质量也不易提高。

所以,要想顺利且高质量地完成撤点并校工作,建议:一是要重视撤点并校后寄宿制小学的建设与管理,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二是要合理核定农村中小学校编制,做好中小学教职工的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工作,引导教职工从城镇学校和超编学校向农村学校和缺编学校合理流动。三是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协调帮助解决学生往返家校的交通车辆问题,确保学生的交通安全。四是加强后勤服务和低年级学生的护理工作的管理。除对后勤服务和护理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外,还要加强在安全、道德、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


承办单位
市教育体育局
办理结果
A
答复内容

吴志国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撤并点”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市教育体育事业的关心,您结合实际提出了工作建议,对我们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工作开展情况

部分农村学校布点分散,班额小,软硬件设施差,教育经费紧张,教育资源浪费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战略部署,2月13日河南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开展河南省教学点整合方式调查的紧急通知》(教发规函〔2023〕51号),进行教学点整合方式调查。

本次调查是对全省教学点情况的全面梳理摸排,是解决教学点现存问题、治理教育薄弱环节、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将为下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和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文件要求各地市教体局要切实做好调查组织工作,在充分考虑城镇化进程、出生人口变化、学龄人口变化的前提下,结合“十四五”城乡中小学布局规划和2023-2025年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统筹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资源整合和群众意见、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以县(市、区)为单位,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把每一个教学点的情况摸清、摸实、摸准,认真组织填报《河南省教学点整合方式调查表(2023-2025年)》,确保数据真实准确,严禁弄虚作假。

平顶山市教体局接到通知后,认真学习研究文件精神,并于2月17日将文件转发给各县(市、区)教体局、高新区农社局,要求各县(市、区)按照调查表填报说明,严格审核把关,确保填报的数据准确。

市教体局汇总全市数据并于2月25日将《河南省教学点整合方式调查表(2023-2025年)-平顶山市》上报省教育厅。通过本次调查,截止2022年底,平顶山市共有小学教学点749个,2023-2025年预计撤销小学教学点90个(2023年撤销90个);教学点独立变更为小学79个(2023年变更23个、2024年变更23个、2023年变更33个);合并变更为新的小学37个(2023年合并29个、2024年合并5个、2025年合并3个);合并到现有小学212个(2023年合并113个、2024年合并30个、2025年合并69个);以本点为基础,其他教学点并入,仍保留教学点建制89个(2023年教学点合并17个、2024年教学点合并32个、2025年教学点合并40个);改扩建乡镇所在地小学为寄宿制小学14个(2023年4个、2024年6个、2025年4个);保留教学点228个。

同时,市教体局统计了300人以下的小学和小学教学点,为小学教学点整合做了充足的准备。截止2022年底,平顶山市300以下小学共1450所(含744个教学点),在校生共126282人。其中,汝州市共306所(含88个教学点),在校生共33034人;舞钢市共66所(含47个教学点),在校生共3975人;宝丰县共126所(含51个教学点),在校生共14365人;郏县共222所(含150个教学点),在校生共13371人;鲁山县共359所(含183个教学点),在校生共33329人;叶县共288所(含206个教学点),在校生共19876人;新华区共12所(含4个教学点),在校生共1160人;卫东区共10所(无教学点),在校生共927人;湛河区共30所(含7个教学点),在校生共3843人;石龙区共12所(含3个教学点),在校生共740人;新城区共17所(含5个教学点),在校生共1321人;高新区共2所(无教学点),在校生共341人。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为了顺利且高质量的完成撤点并校工作,市教体局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展开实施:

一是重视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报送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2023-2025年)的紧急通知》(教发规函〔2023〕71号),平顶山市2023-2025年共规划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101所。其中汝州市14所,舞钢市13所,宝丰县4所,郏县14所,鲁山县30所,叶县13所,新华区4所,卫东区3所,湛河区4所,石龙区1所,新城区1所。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办学条件。

二是做好中小学教职工结构调整工作。市教体局认真核定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在控制教职工总量的基础上,进行结构调整工作,引导教职工从城镇学校和超编学校向农村学校和缺编学校合理流动。

三是加强中小学教师业务培训和德育培训。各县(市、区)教体局要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将学校德育工作情况纳入对学校督导内容,建立学校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定期开展专项督导评估工作,将德育工作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学校工作计划,细化分工,确保落到实处。要在国家、省、市培训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培训学校校长、德育干部、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团干部,组织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德育理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德育专业能力。要统筹各种宣传资源,及时总结宣传德育典型工作经验和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同时发挥好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作用,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引导学校、家庭、社会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更加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通过小学教学点的整合可以将生源少、效益低的学校撤销合并,使农村学校初步实现规模办学,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全面提高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教育事业的关心,欢迎今后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 

 

                           2023年4月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