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时有发生,不仅给相关学生、家庭造成严重伤害,同时也严重危害校园安全和社会稳定。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重点关注青少年群体,通过开展性道德、性健康和性安全宣传教育和干预,减少非意愿怀孕和性传播感染等情况的发生。2021年,教育部将性教育课程纳入学校义务教育框架,进入了快车道。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同日还颁布了《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两者明确将性教育纳入学校的义务教育内容。为此,“女童保护”工作的具体实施更具必要性和重要性。
“女童保护”工作注重预防,为增强我市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强化安全防范知识教育,2020年以来,市妇联便依托平顶山市鹰城心理健康发展中心的讲师,在部分中小学、村(社区)开展送“女童保护”公益课活动,看起来很简单的儿童防性侵课程,包含了很多安全常识,涉及儿童性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工作学、教育学、法学、犯罪学等多个领域,专业讲师通过问答、游戏、情景模拟等方式,教授女童如何自我保护、防范性侵害的常识,得到学校、老师及家长的一致好评。市妇联还与市委政法委、市教体局等相关部门创新开展“佑未来 护成长”专项活动,建立完善女童保护“宣传教育、摸排建档、4+1工作”机制,形成了“家庭、社会、政府”一体化的女童社会保护工作格局。
但儿童性侵普遍存在的事实远超人们的想象。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超 6 万人侵害未成年人被公诉,其中性侵犯罪就达 27851 人,这还只是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件数量,它还不包括案发后受害人及其家属没有报案、选择“私了”等未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件。“女童保护”团队作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发现很多孩子遭遇性侵,尤其是一些持续多年的性侵案件,正是因为孩子“羞于说出口”,孩子和家长的防范意识和知识都极度缺乏造成的,大人传递给孩子的概念是,连基本的生理知识都在回避。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女童保护”开展情况不均衡,城市地区对女童保护工作较重视,农村贫困地区对“女童保护”工作存在懈怠情况,监护人对女童安全缺乏保护意识。即使在教育相对发达的城区,学校和家庭教育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盲区。二是大部分学校“女童保护”课程依托志愿者团队授课,“女童保护”课程进校园渠道不畅,“女童保护”专任教师缺乏。三是“女童保护”教师培训工作缺乏政府的支持参与,开展阻力较大。因此,我市推广“女童保护一校一讲师”工作,着力在全市中小学培育一支可以胜任预防性侵害教育的专门讲师队伍,建立“常态化”预防性侵害教育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建议:
一、在中小学开设“女童保护”课程。一是在中小学定期开设“女童保护”相关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二是组织编写女童保护专用教材。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检察院、法院等相关部门和心理学、儿童保健学等学科专家共同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保护专用教材,实现“女童保护”工作系统性推进,达到“女童保护”课程培训地市级全覆盖。
二、加大“女童保护”师资培养力度。一是开展“女童保护教师培养计划”,为“女童保护一校一讲师”储备师资力量的支持。二是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解决专任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三、多方联动形成“女童保护”合力。深化“佑未来 护成长”专项活动,教育部门要普及防范性侵害的相关知识,教育孩子们学会爱护自己的身体,遇到危险时,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妇联组织要在乡镇(街道)、村(社区)普及提高女童保护安全意识,了解和掌握教育、保护孩子远离性侵害的方法;民政部门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的保障工作 ,要切实履行民政部门兜底监护职责,对处于监护不力或受委托监护人无监护能力状态的农村留守儿童,要依法及时给予临时监护;公检法司等政法部门继续加大打击性侵未成年犯罪力度,做好预防性侵普法宣传,共同推动“预防性侵害教育”的常态化和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