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对推进制造业强国、提高我市劳动者素质和解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省多数地市已经建设职业教育园区,有力推动了当地职业教育和经济的发展。2021年12月1日,经市政府第100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正式印发《平顶山市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指出“建设我市职业教育园区”。加快职教园区建设步伐,吸引更多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进驻平顶山,形成浓厚的职业教育氛围,以职教园区建设为抓手,促进平顶山市职业教育从量变到质变,成为平顶山吸引人、留住人才、培育人才的“招牌”。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线,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增强我市职业教育吸引力,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近年来,职业学校一直受社会冷落,但是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让职业教育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次机会,整合资源,落实河南省职教攻坚计划,推动平顶山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平顶山市区现有本科院校2所,高职院校3所,技师学院1所,公办中职学校4所,已经建立起具有一定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科学、结构较为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但与其它地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
(一)缺少职业教育园区。职业学校分散、布局不合理,贵重实训设备使用率不高,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缺乏示范和带动作用。“小而散”和有生源无发展空间的情况矛盾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水平。正因为如此,优质学校做不大的局面无法从根本上得以改善。
(二)校园占地面积小、生均面积不达标。随着我市职业学校扩招,平顶山市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未能达到教育部有关《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市区职业院校都存在学生人数较多,校园面积过小,基础设施薄弱,住宿条件差,没有拓展空间等问题。高职院校与其它地市相比差距尤为明显,中职学校存在占地面积、教学楼、寝室楼、实训楼等场地严重不足。这些问题存在多年,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市职业教育的形象,制约了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
二、对策和建议
(一)以平顶山市高铁南站建设为契机,同步推进职业教育园区建设。为了促进我市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建议在平顶山市高铁南站,沙河附近,发挥区位、交通和环境优势,以叶县、高新区、湛河区为产业依托,高标准建设平顶山市职业教育园区。
(二) 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高标准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对我市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规划建设4000亩以上,建成集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创新孵化、教学实训、科研、居住、商业配套设施于一体的综合性职教中心。每所高职院校规划用地1000亩以上,统一建设学术交流中心、产业学院、公共实训基地,配套商业住宅、教师公寓、医院等。建成后职教园区可容纳师生8万人以上,全市职业院校大部分迁入职教园区。推动工学、校企、产教有机融合,通过工学交替、订单培训,共建产教融合平台等方式促进我市职业教育与企业深度融合,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产教联动发展,提高办学效益,办学条件达标,为鹰城的经济快速转型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三)加强政府宏观统筹、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形成职业教育发展合力。职教园区建设牵涉面广,资金需要量大,事关全市大局,应以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有关职能部门参加,做好顶层设计,设立专项资金,成立工作专班推进,发展改革、住建、国土、财政、教育等部门统一规划、组织实施,高标准建设,定期举行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重大问题。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的细则,为园区建设提供明确的政策依据,有效消除在建设中无规可依、顾虑重重,不想作为的问题。
(四)鼓励企业参与,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职教园区主动对接产业园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保障产教融合相关方利益,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积极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以当地产业为引导,以校企为运行主体、政府统筹、行业指导、校企“双主体”办学、协同培养。按照“贴近产业、贴近市场、贴近职业”这一原则,合理优化布局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职教园区对接产业园区,专业群对接产业链,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职业院校主导,有针对性地开设高端产业企业急需的骨干专业,专业设置与我市产业需求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按照产业需求培养人才,培养“大国工匠”,形成职业人才培养聚集高地,助推我市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