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487/2023-00024
  • 发布日期
  • 2023-06-12
  • 主题分类
  • 2023年
  • 体裁分类
  • 其他
  • 服务对象
  • 全社会
关于建设平顶山市职业教育园区的提案
发布日期:2023-06-12 浏览次数: 浏览
提案号
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236号
提案者
王彦超
标题
关于建设平顶山市职业教育园区的提案
提案内容

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对推进制造业强国、提高我市劳动者素质和解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省多数地市已经建设职业教育园区,有力推动了当地职业教育和经济的发展。2021年12月1日,经市政府第100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正式印发《平顶山市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指出“建设我市职业教育园区”。加快职教园区建设步伐,吸引更多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进驻平顶山,形成浓厚的职业教育氛围,以职教园区建设为抓手,促进平顶山市职业教育从量变到质变,成为平顶山吸引人、留住人才、培育人才的“招牌”。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线,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增强我市职业教育吸引力,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近年来,职业学校一直受社会冷落,但是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让职业教育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次机会,整合资源,落实河南省职教攻坚计划,推动平顶山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平顶山市区现有本科院校2所,高职院校3所,技师学院1所,公办中职学校4所,已经建立起具有一定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科学、结构较为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但与其它地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

(一)缺少职业教育园区。职业学校分散、布局不合理,贵重实训设备使用率不高,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缺乏示范和带动作用。“小而散”和有生源无发展空间的情况矛盾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水平。正因为如此,优质学校做不大的局面无法从根本上得以改善。

(二)校园占地面积小、生均面积不达标。随着我市职业学校扩招,平顶山市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未能达到教育部有关《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市区职业院校都存在学生人数较多,校园面积过小,基础设施薄弱,住宿条件差,没有拓展空间等问题。高职院校与其它地市相比差距尤为明显,中职学校存在占地面积、教学楼、寝室楼、实训楼等场地严重不足。这些问题存在多年,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市职业教育的形象,制约了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

二、对策和建议

(一)以平顶山市高铁南站建设为契机,同步推进职业教育园区建设。为了促进我市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建议在平顶山市高铁南站,沙河附近,发挥区位、交通和环境优势,以叶县、高新区、湛河区为产业依托,高标准建设平顶山市职业教育园区。

(二) 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高标准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对我市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规划建设4000亩以上,建成集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创新孵化、教学实训、科研、居住、商业配套设施于一体的综合性职教中心。每所高职院校规划用地1000亩以上,统一建设学术交流中心、产业学院、公共实训基地,配套商业住宅、教师公寓、医院等。建成后职教园区可容纳师生8万人以上,全市职业院校大部分迁入职教园区。推动工学、校企、产教有机融合,通过工学交替、订单培训,共建产教融合平台等方式促进我市职业教育与企业深度融合,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产教联动发展,提高办学效益,办学条件达标,为鹰城的经济快速转型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三)加强政府宏观统筹、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形成职业教育发展合力。职教园区建设牵涉面广,资金需要量大,事关全市大局,应以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有关职能部门参加,做好顶层设计,设立专项资金,成立工作专班推进,发展改革、住建、国土、财政、教育等部门统一规划、组织实施,高标准建设,定期举行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重大问题。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的细则,为园区建设提供明确的政策依据,有效消除在建设中无规可依、顾虑重重,不想作为的问题。

(四)鼓励企业参与,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职教园区主动对接产业园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保障产教融合相关方利益,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积极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以当地产业为引导,以校企为运行主体、政府统筹、行业指导、校企“双主体”办学、协同培养。按照“贴近产业、贴近市场、贴近职业”这一原则,合理优化布局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职教园区对接产业园区,专业群对接产业链,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职业院校主导,有针对性地开设高端产业企业急需的骨干专业,专业设置与我市产业需求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按照产业需求培养人才,培养“大国工匠”,形成职业人才培养聚集高地,助推我市经济发展。


承办单位
市教育体育局主办、市发改委、自然资源规划协办
办理结果
A
答复内容

王彦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平顶山市职业教育园区”的建议收悉。经与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您结合实际提出了中肯建议,对我们今后进一步加强这项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平顶山市“十四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规划新建职业教育园区,有序实施现有中等职业学校迁建,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对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规划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多次听取市教体局关于白龟湖科创新城规划建设涉及职业学校迁建情况汇报。为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市教体局积极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协调,在编制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则,为职业教育预留教育用地,保障新建、扩建职业院校落地需求。目前拟在白龟湖科创新城规划的4000亩左右土地范围内,预留300亩左右土地,用于建设平顶山外国语学校新校区,办成在校生6000人规模的中职学校。二期工程可将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整体迁入科创新城,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职业教育园区。目前,职业学校搬迁至白龟湖科创新城工作正在推进,平顶山外国语学校新校区建成后,在校生规模约6000人,占地面积约300亩;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迁入后占地面积约1900亩;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迁入后占地面积约1700亩;将市工业学校迁入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原址,用于改善市工业学校办学条件。待搬迁完成后,可以充分改善我市职业学校校园占地面积小、生均面积不达标问题。

(二)加快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一是“十四五”期间谋划了职业教育基础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培训创业中心等项目,支撑我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二是会同多部门共同制定《平顶山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发展任务,细化工作举措,提出“培育5-10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和10-30家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重点建设1所职教本科院校、两所省级“双高工程”高等职业院校、9所标准化中等职业学校,培育3-5所省级示范性产教融合型职业院校;建设5-10个公共技术实训中心,1-3个基于产教融合的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5-10个省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发展目标,筑牢职业教育发展基础。

(三)强化职业教育项目支撑。沟通市发改委,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资金支持项目建设,先后为平顶山技师学院汽车工程系实训中心项目、平顶山学院新工科实训楼和产教融合实训楼项目、平顶山学院创新创业园区建设项目3个项目共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9000万元、发行专项债券资金2.41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充分改善我市学校实验实训条件,解决实践教育资源不足问题,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四)深入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联合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5部门制定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计划到2025年全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基本达到国家标准。目前已将方案上报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并对市财经学校、市体育运动学校、宝丰县中等专业学校3所中等职业学校达标情况进行复核,等待省厅五部门验收。

(五)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按照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相关要求,在我市中职学校增设新能源汽车应用与维修、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测、化工工艺等11个专业。突出服务产业发展,借助高校师资和企业实践,在叶县中等专业学校开设尼龙新材料人才培养实验班,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推进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支持市财经学校申报河南省“双高”建设项目单位,目前省教育厅已批复公示。

(六)深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围绕平顶山市实现“四城四区”和“一极两高三优四提升”的建设目标,制定《平顶山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引导支持职业院校聚焦服务尼龙新材料、高压电器等相关产业,把政府、企业、学校、就业等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校企、校地合作模式不断创新。目前我市职业院校与企业主要采取专业共建、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产业学院等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双元”育人。现已挂牌成立天通电力、尼龙科技、宇通汽车等8个产业学院,建设全国首个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平高集团、河南贝特尔药业、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等5家企业获批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

二、存在问题

我市城区建设用地需求大,建设用地指标紧缺,需联合有关职能部门,统筹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用地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强化宏观统筹。加强与发展改革、住建、国土、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进一步推进职业学校迁建,积极解决职教园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快职教园区建设。

二是进一步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计划到2025年,全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师资队伍、仪器设备、图书配备、信息化水平、实习实训基地等8项办学条件指标,以及办学理念、领导班子、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实施、校企合作、办学经费等8项内涵建设指标基本达到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验收标准;全市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和内涵建设指标基本达到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体育类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和内涵建设指标基本达到国家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设置标准。

三是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改革。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鼓励、支持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积极申报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引导符合条件的相关领域企业积极申报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支持行业组织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建设试点项目,促进企业提高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企业在职业院校办学和深化改革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就业,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紧密围绕产业升级和企业生产需求,探索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产业学院等多种校企合作形式,推动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校企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人才共育,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鼓励职业学校建设或校企共建一批较高水平的校内实训基地,着力提升重点专业建设水平和育人水平;鼓励企业与学校联盟式发展,推进资源共享,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全面推广“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双培型”培养模式。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职业教育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今后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 

 

2023年5月3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