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102/2023-00001
  • 发布日期
  • 2023-03-16
  • 主题分类
  • 2023年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关于以科技创新驱动 实现“双碳”目标的提案
发布日期:2023-03-16 浏览次数:213 浏览
提案号
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59号
提案者
陈茜茹
标题
关于以科技创新驱动 实现“双碳”目标的提案
提案内容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颁布,成为指导“双碳”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基本遵循。科技创新是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应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破解矛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1959年9月诞生的新中国首套《煤田预测图》中,平顶山煤田就位列其中。因而,对于平顶山这样一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以科技创新驱动“双碳”目标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为能稳妥有序地推进实现“双碳”目标,我市已成立碳达峰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并审议通过了《平顶山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为我市“双碳”工作指明了方向。过去的几年时间,我市大力实施了一批低浓度瓦斯利用、余热资源综合利用、地热资源利用、煤炭清洁能源替代、分布式光伏发电、风能发电、变频改造、能源系统优化、低碳电力设备制造等项目。但对比先进地区,我市在碳中和方面的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不强,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建成,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实现碳中和关键核心技术储备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低碳零碳负碳等技术转化成果不足。二是缺乏大型节能降碳示范项目。三是掌握碳中和相关技术的高端人才相对稀缺。

建议:

一是碳中和创新体系顶层设计

碳中和技术创新是一个相对复杂且不够完善的技术和市场,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应紧紧围绕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的总体目标要求,研究确定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统计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碳中和相关产品的设计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末端治理技术等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和产业园等不同层次的技术创新系统有效运行。进一步梳理制约绿色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从工作机制、载体建设、政策完善等方面构建碳中和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二是持续推进绿色创新平台建设

充分整合国内知名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创新资源,依托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重点产业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建立一个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完整创新链条,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强大合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目前,建议由平煤神马集团和平高电气等龙头企业牵头,联合相关优势科研单位建立某个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创新联盟,开展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提升我市绿色低碳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三是持续推进低碳零碳负碳示范项目

我市应持续进行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将煤炭从燃料更大比例地转化为化工原料,实施清洁高效的煤化工等低碳项目,通过创新性的技术手段,构建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转化与利用体系。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提高更清洁更高效的光伏、风能的发电比例,开发绿氢取代灰氢,生物质制氢、资源再生利用等。同时,关注或布局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CCUS),推动规模示范和商业化应用;探索“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技术的创新试点示范,带动我市的绿色碳中和循环高质量发展。

四是人才队伍建设及培训

创新人才是碳中和技术的生力军,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强化区域合作,通过项目合作、联合培养、聘请顾问、兼职引进和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重视发挥科技工作者在低碳技术研发中的作用。设立相关的科技奖、研发基金及创新奖等,关注自主创新和碳中和技术领军人才培养,鼓励更多青年科学家投身绿色创新。同时,对于基层项目实施单位而言,碳中和技术往往是新生事物,要积极组织开展相关技术培训,以建立能够满足“双碳”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承办单位
市科技局
办理结果
A
答复内容

陈茜茹委员您好:

您提出的“关于以科技创新驱动 实现‘双碳’目标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科技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落实绿色低碳转型战略,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完善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生态,提高创新供给,构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体系。具体工作如下:

一、现状和进展情况

截至2021年,市级科技计划在绿色低碳技术方面共支持研发15项,其中,2017年共计9项,分别是科技攻关项目(2项),电镀废水中重金属含量快检和铝矾土尾矿制备透水砖研究。社发类科技攻关项目(5项),焦化炉废气脱硫,粉尘智能监测与控制、污泥氧化及光伏生态藻船协同净化矿区废水、粉煤灰对沥青混凝土稳定性研究、太阳能及空气能高效综合利用。创新人才(青年)项目(2项),建筑垃圾工程性能及其应用研究,己内酰胺生产废水回收利用。2018年市级重大专项1项,电石灰在公路工程中的综合利用。2020年市级重大专项3项,工业污水处理智能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全生物降解塑料成套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工艺技术与装备开发研究及产业化应用。2021年市级重大专项2项,尘硝一箱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砂砾石基层沥青路面全深式再生关键技术研究。

2022年,市级科技计划拟立项目3项,分别为新型生物炭基人工湿地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煤矸石资源化生产釉面墙地砖技术开发,大宗固废煤矸石再生混合料在路面基层结构中的综合应用研究。

二、建议措施答复及下步工作

(一)碳中和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待《平顶山市碳达峰实施方案》通过省审核议定后,市科技局将根据具体要求和实际情况拟制《平顶山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发挥科技创新对“双碳”目标实现的支撑引领作用。目前正在深入学习并将严格落实省科技厅出台的《河南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以下简称《科技方案》)。《科技方案》涉及9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与2023年市科技工作要点已经融合并在有序推进。

(二)持续推进绿色创新平台建设。落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等平台建设管理办法,布局碳达峰碳中和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鼓励科技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绿色低碳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组建省级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利用好市厅会商、沟通联络等机制,积极争取省级创新资源,将我市绿色低碳重大科技创新工作纳入省创新布局。适时推荐平煤神马集团、平高电气等有实力的企业申报我省中试基地、创新联合体、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三)持续推进低碳零碳负碳示范项目。利用平高、姚孟电化学储能优势,发展储能电站,利用我市丰富的盐腔、废弃矿井和水资源,创新发展压缩空气储能和小型抽水蓄能项目。目前正在拟制最新的《平顶山新型储能示范城市建设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待市政府议定后严格落实,推进平顶山新型能源城建设,届时将有更多示范试点项目被遴选。

(四)人才队伍建设及培训。依托我市高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机构,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入股、成果转让、咨询服务、或设立技术中心、研究所和实验室等方式引进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支持“双碳”领域人才申报国家、省人才计划,争取培育出我市相关领域国家、省级领军人才。支持科技工作者、公民、组织申报国家、省级科学技术奖。鼓励创新主体参加省自然科学基金,助力青年科技人才加速成长。

感谢您对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23年3月2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