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颁布,成为指导“双碳”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基本遵循。科技创新是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应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破解矛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1959年9月诞生的新中国首套《煤田预测图》中,平顶山煤田就位列其中。因而,对于平顶山这样一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以科技创新驱动“双碳”目标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为能稳妥有序地推进实现“双碳”目标,我市已成立碳达峰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并审议通过了《平顶山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为我市“双碳”工作指明了方向。过去的几年时间,我市大力实施了一批低浓度瓦斯利用、余热资源综合利用、地热资源利用、煤炭清洁能源替代、分布式光伏发电、风能发电、变频改造、能源系统优化、低碳电力设备制造等项目。但对比先进地区,我市在碳中和方面的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不强,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建成,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实现碳中和关键核心技术储备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低碳零碳负碳等技术转化成果不足。二是缺乏大型节能降碳示范项目。三是掌握碳中和相关技术的高端人才相对稀缺。
建议:
一是碳中和创新体系顶层设计
碳中和技术创新是一个相对复杂且不够完善的技术和市场,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应紧紧围绕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的总体目标要求,研究确定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统计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碳中和相关产品的设计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末端治理技术等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和产业园等不同层次的技术创新系统有效运行。进一步梳理制约绿色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从工作机制、载体建设、政策完善等方面构建碳中和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二是持续推进绿色创新平台建设
充分整合国内知名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创新资源,依托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重点产业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建立一个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完整创新链条,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强大合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目前,建议由平煤神马集团和平高电气等龙头企业牵头,联合相关优势科研单位建立某个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创新联盟,开展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提升我市绿色低碳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三是持续推进低碳零碳负碳示范项目
我市应持续进行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将煤炭从燃料更大比例地转化为化工原料,实施清洁高效的煤化工等低碳项目,通过创新性的技术手段,构建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转化与利用体系。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提高更清洁更高效的光伏、风能的发电比例,开发绿氢取代灰氢,生物质制氢、资源再生利用等。同时,关注或布局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CCUS),推动规模示范和商业化应用;探索“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技术的创新试点示范,带动我市的绿色碳中和循环高质量发展。
四是人才队伍建设及培训
创新人才是碳中和技术的生力军,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强化区域合作,通过项目合作、联合培养、聘请顾问、兼职引进和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重视发挥科技工作者在低碳技术研发中的作用。设立相关的科技奖、研发基金及创新奖等,关注自主创新和碳中和技术领军人才培养,鼓励更多青年科学家投身绿色创新。同时,对于基层项目实施单位而言,碳中和技术往往是新生事物,要积极组织开展相关技术培训,以建立能够满足“双碳”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