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近年来,平顶山市农作物种业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全市农作物种业发展条件取得显著改善,种子企业实力、种子生产能力、良种供应能力稳步提升,良种推广应用成效显著,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据统计,我市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2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660万亩,粮食总产量230万吨以上。我市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品种有9个、大豆品种3个、玉米品种2个。另有多个小麦品种已提交或者正在参加国家级、省级品种审定试验。全市现有种子企业28家,注册资本3千万以上的有4家、5百万以上的企业有7家。小麦常年制种面积10000余亩,年产种子500万余公斤。花生制种面积1000亩,大豆制种面积2000亩。我市农作物种业中的一大亮点是韭菜种业,韭菜常年制种面积14000多亩,年制种量120多万公斤,市场销售份额占全国的60%以上。但我市农作物种业发展基础差、起步晚,种业发展还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缺少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农作物现代育种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科研条件较差,高新技术研究应用能力较弱,育种创新水平较低。
二是农作物种业“育繁推一体化”机制尚未形成,优秀育种的龙头企业少,且集聚度低。多数种子研发企业缺乏关键研发能力,核心竞争力不强,极易形成“育种不如买种,买种不如套牌”的现象,愈发降低企业的研发意愿。
三是良种繁育基地少、配套设施标准低、管理水平粗放,缺乏高标准规模化管理精细的种子生产基地,政府财政税收土地农业项目等政策对于种子企业的投入较少,企业优良品种少而且种子生产经营面临市场选择风险。据统计,我市全年粮食作物市场需种量3900万公斤,目前仅有制种基地1.7万亩,年繁种量700万公斤,每年需外调种子3200万公斤,育种能力严重不足。
四是种子监管机制仍需完善。种子质量监督检测机构是保障农业种子的重要部门,但目前我市种子管理及检测机构尚不健全,技术手段相对落后,检验检测力量薄弱。主要存在种子检验检测机构规模偏小,仪器设备使用年限较长;种子检验人员数量不足,整体素质稂莠不齐,导致企业自检能力较差,无法做到严格把关;经费保障不足,不能很好服务于企业进行优质的种子检验检测工作,制约和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五是在宣传种子执法方面的力度不够。相对于其他行业,农业执法开始的时间较晚,再加上经费不足等条件的制约,导致宣传的力度不够。很多农户甚至是农业农村部门自身部分人员也不能够充分认识其职能,往往对技术推广方面较为重视,而对农业执法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法律意识不强的农户或种子经营者甚至对种子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不多,或者根本不了解,导致一旦出现问题,则难以有效进行维权。
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建立以商业化育种为主的育种体系。各县(市、区)要加快建立农业基础性研究以农业科研单位为主体,商业化育种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作物种业科研新体制。通过政策、项目、资金扶持,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建立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各级农业农村、科技、农业科研部门要加强品种研发,选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应用前景广阔的农作物新品种,建成一批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及韭菜等蔬菜商业化育种中心,提高我市种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强化种子企业综合实力建设。各县(市、区)和各 级农业农村、农业科研部门要通过市场机制优化和调整企业布局,优化整合种业资源配置,支持综合实力强的种子企业加快建设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实现我市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零的突破,尤其要重点支持韭菜、花生等特色农作物种子企业加强农作物育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强强联合建立品种研发平台,加强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能力建设。
三是加强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农业农村、农业科研部门要重点支持我市有实力有特色的种子企业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提高种子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在韭菜良种繁育方面,要依托我市优秀科研单位和优势种子企业的专业优势,建设科技田园综合体或培育基地,尽快建成全国一流的韭菜种子研发及繁育基地。
四是建设高标准的新品种试验展示示范基地。建议依托平顶山市农科院、河南城建学院等科研单位和优秀种植合作社以及优秀种子企业,建设一批高标准品种试验展示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集成推广应用先进生产技术,建立先进高效管理模式,持续提升基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加快促进新品种的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