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郏县红牛作为全国唯一以县名命名的地方优良品种,是郏县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更是平顶山市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
一、立足郏县红牛特色,厚植产业发展基础
郏县红牛是全国八大良种黄牛之一,先后被列入《河南优良畜禽品种志》、“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入选首批全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并先后获得“全国第一届农展会金奖”、“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品鉴大会”“高品质牛肉生产推介品种”“综合评价优胜奖”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近年来,郏县县委、县政府立足“郏县红牛”资源特色,先后成功申报创建省级郏县红牛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豫西南肉牛产业集群项目。目前,已建成规模养殖场百家以上,发展各类养殖户1300余户,红牛存栏8万余头,年产值50亿元。2021年4月份,郏县被列为全省养牛大县培育县。
二、科学精准研判,找准产业发展短板
一是保种育种技术水平低。郏县现有保种场设施陈旧、畜舍少,缺乏冻精制作的设施、技术和资质,产业发展所需冻精在南阳或许昌代为制作,与集保种、育种、供种、研发为一体的现代化保种育种体系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是全产业链不完善。在产业链上游郏县红牛产业缺少饲料、遗传育种等企业,县域内没有专业的饲料厂、高水平的育种企业;在产业链中游,养殖、屠宰加工厂本地企业较多,但加工厂缺乏深加工能力,牛肉产品以传统卤制和冷藏生鲜为主,牛肉干、牛肉棒等休闲食品和牛肉罐头、牛肉料理包等方便食品开发暂未开展,更缺少对肉牛副产品的加工和产品的开发;在产业链下游,销售渠道较少,缺乏与大型餐饮、商超企业的稳定销售渠道及专营店。
三是专业人才队伍缺乏。在郏县红牛产业层面缺少专家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引领产业发展。同时,基层专业技术服务团队人员不足,无法对全县的规模养殖场、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户,逐一进行技术指导。大部分的郏县红牛养殖户还是传统的散养模式,没有接受专业的养殖繁育、疫病防治技术培训,饲养管理水平较低。
四是品牌价值未充分显现。一方面是郏县红牛产业自身未建立统一的饲养、优质牛肉分级和屠宰分割标准,其产品缺少绿色、有机等认证,高端雪花牛肉市场知名度低,产品品质不足以支撑品牌发展。另一方面是郏县红牛产业发展时间较短,没有培育出全国知名的龙头企业,缺乏高层次、大范围的宣传,获得奖项和荣誉未转化为市场认可度和影响力。
三、加强政策支持,全链发展郏县红牛产业
一是建议将郏县红牛新品种培育列入市重大科研专项,夯实保种育种基础。优良的种质资源是郏县红牛的“芯片”,是郏县红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放在首要位置、牢牢抓在手中。将郏县红牛新品种培育列入平顶山市重大科研专项,利于破解选育技术难题,完善组建育种核心群技术方案和高端肉牛新品种理论支撑,为发展高端肉牛产业提供基础保障,满足高端肉牛产业发展的种质资源需求。
二是建议支持并指导郏县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产业全链发展。2019年,郏县已获批创建省级郏县红牛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极大提升了郏县红牛产业发展的速度,对申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有了一定的基础。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创建,能够在更高标准上促进郏县红牛产业的生产、加工、研发、服务等环节相互融合,吸引更多行业相关企业入驻郏县,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补全郏县红牛在产业链上游及下游的短板。知名企业的入驻能更好的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快速带动郏县红牛产业升级,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成新的动力源。
三是建议由政府牵头金融保险等部门研究制定符合红牛产业发展的扶植政策,保障郏县红牛产业发展。在金融方面,持续推广“活体贷”业务,拉长单次贷款周期,为产业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融资方式;保险支持方面,将育肥牛、犊牛纳入投保范围,提升养殖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技术支持方面,组织市级科研院所,引进、培养更多的专业化人才,尽快完善郏县红牛的繁育规程、饲养管理规程,建立郏县红牛的基础母牛选育、饲料配方、高端雪花牛肉认定的标准体系,为郏县红牛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策保障。
四是建议支持郏县创建红牛产业支撑下的乡村振兴示范区。依托郏县红牛自身资源优势及全国“高品质牛肉生产推介品种”、郏县红牛雪花牛肉全国最高奖“综合评价优胜奖”等28项省级以上奖项优势,由省、市相关部门主导承办相关宣传推介活动,不断提升郏县红牛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影响力,以市场需求助推郏县红牛新品种培育、健康养殖,以红牛养殖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郏县红牛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把郏县打造成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