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我县持续加大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投入,相继实施了高效农田、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渠道建设等农田水利基础建设项目,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今年的抗旱工作中,各类水库、塘坝包括各种防汛抗旱应急工程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旱灾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功不可没。然而,抗旱一线仍存在“有库无水,有水无渠,有渠不通”的尴尬现象,渠道损毁,缺乏水源等问题严重,尤其是部分山区乡镇,由于缺乏水源,耕地不能得到有效灌溉,这暴露了地方水利建设的不足和短板。
为此,我们建议:
一、结合实际,制定基础建设规划。一是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农田水利建设要与乡村振兴、村庄规划、产业发展同步编制。与农村污水、雨水等处置相结合,将经无害化处理过的水用于灌溉,同时采取集中连片的方式规划建设,打破乡镇村归属界限,重新布置渠、沟、路、林、田,实现高标准规划,为今后长远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二是根据平原乡镇及山区乡镇的特点,因地制宜、因地施案,在平原乡镇以高效农田为主,建设以地埋管线、灌溉井、输电线路等为主的灌溉设施;在山区低洼地区,建设以小水库渠道漫灌为主的灌溉设施,在山坡建设蓄水池及滴灌为主的节水灌溉设施。
二、政府主导,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一是进一步健全资金投入制度。继续坚持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根据可用财力的增长,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维护的资金投入。调动农民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用好用活村级“一事一议”政策,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积极投资投劳的多元化机制。二是进一步健全后期管理维护制度,明确村委会承担监管责任,指定一名村委会成员负责,采取“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强化后期管理维护,确保建得起、用得着、有人管、能运行。
三、选树产业,增加效益增强信心。一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推进包括农产品深加工、规模化种养、旅游等特色经济发展,鼓励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建设以“蓄水、节水、统一用水”为主的灌溉模式,增加用水效能,增加农业产出效益,增强农民增收信心。二是鼓励种植大户承包经营,激发土地承包大户在发展高效农业的同时增加维护农田水利设施的热情,也便于农田水利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