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情况及分析
(一)茶产业发展情况
明嘉靖二十一年《叶县县志》(元朝初年,舞钢市属叶县管辖,后归舞阳县属,1973年独立建置)记载:“茶园:在县东南六十里坡粥山(今灵珑山)北麓,其山产茶。土人云:前代(元代)有朱千户者居此,为贵臣守护茶园,今山麓尚有茶科……”。据考:该茶园为宋元时期皇家茶园。明朝小冰河期破坏了大量植物生长体系,坡粥茶园也随之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2003年开始引种名优茶树品种“白叶一号”进行试验种植。经过近20年坚持不懈努力发展,现已完成面积3000余亩及相关配套设施,建成4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制茶车间,安装电气化自动制茶设备57台。“舞钢白茶、舞钢红茶”等多款产品通过绿色食品标志许可,荣获“中茶杯”第十一届国际鼎承茶王赛绿茶组金奖、中国第二十一届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等。
(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贫模式
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创新总结五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新模式:一是实施土地流转,把无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保起来”;二是提供就业岗位,雇用群众在茶园内从事采茶、除草、施肥等劳务活动,实现家门口就业目前,年用工2万余人次,对有劳动力的困难群众“扶起来”;三是实施承包责任制,每亩年1000元标准支付承包管护费,对有劳力无田地贫困户“帮起来”;四是签订种植合同,与群众签订种植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把有田地的群众“带起来”;五是签订代管代种协议,利用衔接资金180万元,实施代种代管模式实现9个村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8万元,让村集体经济“强起来”,真正实现“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茶产业存在的问题
1.茶园面积小。茶园主要集中在庙街乡境内3000余亩,扩规延链迫在眉睫。
2.管理粗放。茶园管理比较粗放,尤其在病虫害防治、施肥、修剪等方面存在管理“价高精管、价低粗管”的现象。
3.品牌竞争力不强。品牌培育虽有一定基础,但品牌宣传力度尚小,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舞钢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和技术标准的制定均为完成。
4.专业人才紧缺。80%的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中高级专业人才。
5.茶文化发掘力度不够。明代以前的皇家贡茶历史需进行充分挖掘。
(四)产业发展面临机遇
1.政策导向。作为绿色生态富民的茶产业,逐步成为部分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国家出台支持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相关政策,为舞钢茶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2.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变化。3年的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人们宅家时间越来越多,家庭口粮茶消费将快速递增。
3.茶产业发展优势。一是舞钢市种茶历史悠久。二是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冬季严寒,使茶树上大部分病虫害无法过冬。昼夜温差较大,利于茶叶内涵品质的积累;造就了“江北第一白茶”的独特品质。三是种植资源。我市山区、丘陵面积较广,荒山荒坡居多,基本处于闲置状态。通过茶产业的发展,既增加了群众收入,又绿化美化山区丘陵。四是科技优势。茶园基地和国家茶叶评审委员会、中科院和湖南农大茶学系等科研单位常年开展技术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保障白茶产业的健康发展。五是用工优势。茶叶的种植管理和采摘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活动,可为40岁―60岁农村留守人员和贫困户等特殊群体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二、我市发展茶产业的建议
1.建立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加强茶叶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加大新优品种引进、培育、研发力度,建设引种试验圃、母穗园、繁育圃,建成一批结构合理、满足市场需求的苗圃基地。
2.加快推进“舞钢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申请和技术标准制定工作。积极申请“舞钢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尽快制定技术标准,推动标准化茶园创建,按照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农资供应和使用、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品牌销售“五统一”模式,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
3.完善技术服务体系。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大茶叶生产和加工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充实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专业人才队伍,提升茶业科技支撑水平。
4.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把兴茶富民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将茶产业发展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要及时协调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保障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5.加大政策扶持。农业、水利、林业、交通、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部门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水利基础设施、林业产业、道路、产业发展衔接、乡村旅游等项目资金,优先向茶企农头倾斜,加快推进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6.实施茶城融合工程。营造浓厚茶乡氛围,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推动茶产业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衔接,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发展之路。营造茶氛围。在重点景区、街区、道路两旁,特别是在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打造中融入开化特色茶元素。通过现有九龙茶乡景区建设,推出茶园生态游、茶乡体验游等茶文化旅游线路,培育一批以采茶、制茶、品茶为内容的旅游体验项目。做好茶文创、茶周边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在高速服务区、道路沿线、高铁站等处增添茶文化元素,形成支点式爆炸扩散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