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政策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助推下,跨境电商成为了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行业之一。跨境电商既是带动作用最强的一种外贸新业态,也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跨境电商可以更好的发挥中国制造的产品优势,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营销”和“中国创造”加速转变,在帮助中小企业品牌出海、提升产值和供应链效率、增加就业等方面表现明显。从数据来看,2022上半年,河南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规模已突破1000亿元,因此,跨境电商已经成为各个地市新的经济增长点,郑州、洛阳、南阳、许昌等地市跨境电商起步较早,规模较大,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发展跨境电商必将对平顶山的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和对外开放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为平顶山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提供新动能。
一、我市跨境电商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认识有待提高。目前我市跨境电商发展相对滞后,跨境电商企业绝对数量少,缺乏专业性的园区、孵化器和电商产业学院,企业分布零散,无法形成行业发展氛围。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无法形成大公司的引领作用和蝴蝶效应。想做跨境电商的企业缺乏专业团队,有些企业误认为跨境零售出口业务规模小,不值得做,动力不足,有些企业嫌跨境零售出口太麻烦,不愿意做,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市跨境电商发展的障碍。
(二)政策配套有待健全。近两年,受疫情影响,跨境电商运营成本较高,企业运营困难,缺乏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人才支撑和平台载体。
(三)人才培养有待加强。校企对接不畅,产教融合不深入,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和数量较少,缺乏跨境电商产教融合平台,导致企业项目不能在校落地。根据资料显示,我国跨境电商专业人才的缺口超过600万,我市跨境电商人才尤其缺乏。本地留用率较低,由于跨境电商岗位太少,留在平顶山发展的占比不到20%。
二、发展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发展环境。一是进一步普及跨境电商知识,组织开展培训活动,提高企业业务能力。二是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和内外贸一体化新发展格局,推动新生代企业家跨境思维的塑造。帮助企业打造国际品牌,拓宽进入国际市场的路径。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在外发展的平顶山籍跨境电商精英回乡发展。四是开展特色产业带跨境电商培育行动。聚焦郏县铁锅、家具等特色产业带,培育壮大主体队伍,“一企一策”为企业提供开店、选品、研发、营销、物流全链条一揽子解决方案,精准指导中小外贸企业上线和数字化转型。
(二)依托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市级“跨境电商产业学院”。一是依托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优势和多年校企合作经验,扶持学院与企业共建集实践教学、真实生产、企业培训于一体的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跨境电商运营中心和跨境出海产品展示中心),建设面积3000平米以上。二是采取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校企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引入5家以上规模企业入驻,每年孵化2-3家企业,交易额突破5000万元,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双创孵化基地,创新政校企厂一体化育人模式,强强联合,发挥集群优势,产生集聚效应,让学生在读即可创业,毕业即可就业。建立“以贸代工、以工促贸、工贸联动”实训和生产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双向循环。三是政府协调各县(区)成立专门工作小组,组织10家以上工厂、企业进行跨境电商出口试点和与产业对接工作,形成政府监管,行业指导,学校主导,企业参与,产业学院负责运营的新机制。
(三)以跨境电商学院为平台,吸引跨境电商企业落地。一是利用好我市人才优势、本地供应链资源,加上政府配套政策的加持,与周围的郑州、洛阳和许昌等跨境电商较发达城市、园区形成合作、建立交流机制。二是以建设产业学院为契机,抓住南方跨境电商企业运营基地北移的机会,筑巢引凤,吸引有影响力的跨境电商企业把运营业务向我市转移。三是以产业学院为平台为企业提供管理、技术、运营和培训等服务,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四是将产业学院打造成为河南省产教融合示范和标杆项目,建成河南省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新高地”和河南省跨境电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蓄水池”,打造本地品牌跨境出海的“运营地”和青年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孵化器”、助力鹰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加快建立面向全市的人才数据库和企业库,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力度。二是设立专项资金。针对跨境电商企业出台奖励和优惠措施,专门制定鼓励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和贸易的优惠政策,出台专项资金使用办法,对跨境电商工作突出、交易规模较大、带动外贸经济增量明显的企业予以奖励。三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海外仓、海外品牌运营中心。
(五)培育跨境电商人才,创新“跨境电商+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跨境电商运营团队的培养,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专项人才订单培养,为想做跨境电商的实体企业提供专业化运营团队,提供技术、管理和代运营服务。二是深入推进高校和跨境电商、制造业龙头企业合作交流,实施“跨境电商+制造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加大与跨境电商企业、亚马逊、阿里国际站、eBay等平台合作力度,产校联动发展,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