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平文广旅函〔2023〕21号
  • 索引号
  • 114104000054525676/2023-00001
  • 发布日期
  • 2023-05-26
  • 主题分类
  • 2023年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提案
发布日期:2023-05-26 浏览次数: 浏览
提案号
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11号
提案者
郭晓琰
标题
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提案
提案内容

近年来,平顶山市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战略目标,以服务发展、服务民生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为重点,保基本、促公平、提效能,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加大投入、搭建平台、突出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719个,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391个,覆盖率100%;现有市、县级图书馆1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1个、博物馆(纪念馆)14个、美术馆4个、体育馆4个、科技馆2个、工人文化宫2个、青少年宫1个,10个文化馆入选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名单,4个博物馆入选第四批国家级博物馆;拥有市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个、支中心11个、行政村基层站点2588个,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2座,县级广播电视台6座(改动),企业广播电视站3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2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45%。全市公共图书馆年流通量达41万余人次,书刊文献外借近60万册次;各级文化馆(站)每年组织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3000余场,受益群众近400万人次;各级博物馆、纪念馆年接待群众近200万人次,科技馆年接待群众40万余人次,体育馆年接待群众近20万人次,工人文化宫年接待群众近400万人次。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有待提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但部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缺乏。基层文艺专业人才和文化活动带头人相对缺乏,后备力量明显不足,传帮带作用发挥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三是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中,存在文化的“送”与群众的“需”对接不够紧密,主要表现在文化活动的种类不够丰富、形式不够新颖、群众参与度不够高等方面。

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深化服务上下工夫。各级文化广电旅游部门要探索建立群众评价及反馈机制,倾听群众呼声、满足群众需求,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衔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加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场馆的制度建设,高效规范运行,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在创新发展上下工夫。各级文化广电旅游部门要依托区域内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乡土文化特色,不断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要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积极构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各级文化广电旅游、人社、教育体育等部门要加大对本土文艺人才,特别是中青年文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培养一批懂文艺、能编擅演的基层文艺骨干,实现“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三是在共享共建上下工夫。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保障力度,足额保障工作经费。各级文化广电旅游部门要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通过兴建捐建、合作建设、服务外包、财政补贴等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供给方式、设施管理和资金的多元化投入,社会化运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承办单位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办理结果
B
答复内容

尊敬的郭晓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平顶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持续改善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大力推动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实施公共文化数字化,推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

一、改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和服务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方便群众、提升效能的原则,按照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七个一”(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建设标准,完善各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在全面建成的基础上提档升级。根据需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应配置图书不少于1500册,品种不少于500种。二是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向群众免费提供图书报刊阅览、文艺创作演出、展览展示、娱乐健身、党员教育、普法教育、科普教育、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面向群众免费开放时间每周不少于36小时。建立不少于1支的业余文体团队。每年组织不少于12次群众性文体活动,不少于1次文艺演出活动。

二、积极开展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工作

一是全市共建成乡村文化合作社138个,其中全省示范性乡村文化合作社7个,清凉寺村乡村文化合作社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乡村文化合作社试点,建设经验入选《河南省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案例汇编》,并在《中国文化报》上多次刊登,先后在文旅部座谈会、省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二是创新性采取“展演+文化(年货)大集”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小康路上花烂漫”平顶山市乡村文化合作社优秀节目展演暨文化(年货)大集活动,与10余万网民参与互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我市群众文化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经济日报》及学习强国平台,先后对我市的农村文化合作社、寻找村宝活动进行了深度追踪报道。2022年我省4台“村晚”入选国家公共文化云网络直录播名单,其中我市“乡村振兴风正劲 书香鼓韵闹新春”宝丰县马街书会景区乡村村晚和郏县“广阔天地”闹新春、卯兔村晚喜盈门活动入选。

三、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一是数字化平台建设高效推进。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积极对接市大数据局、文化豫约等平台,着力实现互联互通、供给主体多元、内容丰富、服务精准,目前已基本实现全面对接;建立数字化文化推广合作共建长效服务机制,利用直播平台、电子借阅机等载体,推动数字化文化服务触角向企业、机关、社区、学校、农村延伸。目前,宝丰县已实现数字化文化服务全覆盖,其他县(市、区)正在稳步推进之中。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工程,建成平顶山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完成了对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数字化动态管理,实现了全市县乡村三级基层文化服务阵地全覆盖。二是实现文化服务从阵地向云端转变。在开展阵地服务的同时,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采购最新数字技术设备,实现图书资源、文物资源、美术资源、艺术培训课程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资源的数字化。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库,汇聚公共文化资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触网”、“上线”。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环境的数字化改造,通过“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办”、“一卡通用”等方式,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三是积极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根据线上阅读需求量的加大,平顶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不断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自2020年起每年更新数字图书馆资源,目前已上线8000余册免费电子书籍;市图书馆购入4.2T电子书版权,并安装了10台电子书阅读器,每年向基层书屋提供5000册的电子书资源。

四、成立“文化大叔”乡村文化示范性志愿者项目

依托“阳光工程”、“圆梦工程”、“寻找村宝”、文化合作社等文化志愿活动,组建成立了“文化大叔”志愿服务团队。团队人员涵盖文艺骨干、文化合作社社长、非遗传承人、返乡乡贤、乡村能人等,且多以60、70后具有“文化范儿、文化味儿、文化缘儿”的大叔为主,成立“文化大叔”乡村文化示范性志愿者项目,扎根百姓生活,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创变发展,实现农村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相统一,赋能乡村振兴。

五、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自2020年以来,平顶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因地制宜,利用主城区人员密集、培训机构业态相对完整的优势,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创新打造融合图书阅读、少儿培训、工艺展览、轻食餐饮等服务于一体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统一书房名称、统一标志标识、统一配置资源、统一服务标准。每座书房都担任着各乡镇办图书馆分馆的职责,市民可以拥有更便利的阅读空间与阅读服务,“全民阅读”工作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自政府大力推进特色文化馆分馆建设以来,广大居民就近就可以享受到器乐、声乐、舞蹈、瑜伽等8大门类的公共文化服务,学习20多种课程的公益培训内容。利用社会资源,弥补了区级文化馆受编制、专业人员限制的情况。每个分馆的建设都吸收了相对应的特色分馆文艺人才和课程,成为新华区文化馆强大的资源支撑。极大满足了辖区居民民对阅读空间和文化服务的需求,逐渐成为平顶山市的一个文化新亮点。

下一步,平顶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将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精神要求全面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更好的发挥文化在基层人民群众中的凝神铸魂作用,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工作,持续推进弘扬鹰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实施文化惠民政策,助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2023年5月21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