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顶山市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战略目标,以服务发展、服务民生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为重点,保基本、促公平、提效能,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加大投入、搭建平台、突出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719个,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391个,覆盖率100%;现有市、县级图书馆1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1个、博物馆(纪念馆)14个、美术馆4个、体育馆4个、科技馆2个、工人文化宫2个、青少年宫1个,10个文化馆入选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名单,4个博物馆入选第四批国家级博物馆;拥有市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个、支中心11个、行政村基层站点2588个,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2座,县级广播电视台6座(改动),企业广播电视站3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2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45%。全市公共图书馆年流通量达41万余人次,书刊文献外借近60万册次;各级文化馆(站)每年组织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3000余场,受益群众近400万人次;各级博物馆、纪念馆年接待群众近200万人次,科技馆年接待群众40万余人次,体育馆年接待群众近20万人次,工人文化宫年接待群众近400万人次。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有待提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但部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缺乏。基层文艺专业人才和文化活动带头人相对缺乏,后备力量明显不足,传帮带作用发挥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三是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中,存在文化的“送”与群众的“需”对接不够紧密,主要表现在文化活动的种类不够丰富、形式不够新颖、群众参与度不够高等方面。
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深化服务上下工夫。各级文化广电旅游部门要探索建立群众评价及反馈机制,倾听群众呼声、满足群众需求,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衔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加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场馆的制度建设,高效规范运行,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在创新发展上下工夫。各级文化广电旅游部门要依托区域内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乡土文化特色,不断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要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积极构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各级文化广电旅游、人社、教育体育等部门要加大对本土文艺人才,特别是中青年文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培养一批懂文艺、能编擅演的基层文艺骨干,实现“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三是在共享共建上下工夫。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保障力度,足额保障工作经费。各级文化广电旅游部门要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通过兴建捐建、合作建设、服务外包、财政补贴等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供给方式、设施管理和资金的多元化投入,社会化运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