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平文广旅函〔2023〕42号
  • 索引号
  • 114104000054525676/2023-00013
  • 发布日期
  • 2023-05-25
  • 主题分类
  • 2023年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提案
发布日期:2023-05-25 浏览次数: 浏览
提案号
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257号
提案者
高华曼
标题
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提案
提案内容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力量源泉。新时代新征程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焕发乡村社会文明新气象,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蕴。

振兴乡村文化是一条融合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自信之路,也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深层动力和铸魂工程。自20209月开始,平顶山市结合乡村文旅产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民宿、村情社情及农民需求,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推动乡村文化合作社试点建设。平顶山已建成乡村文化合作社103个之多,成立汝瓷文化、非遗文化、戏曲、书法摄影、红色文化、文旅发展、农贸产品、农耕养殖、校园文化等92个文化合作社分社,拥有各种文化团队117支、社员3976名,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累计近300场,受益群众100多万人次,实现了乡村文化大繁荣。

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的问题

一、吸引力不足

目前,大多数乡村文化娱乐活动基本上都是以聚众聊天和广场舞为基础的,当乡村举行活动时,大多数村民选择宁可走街串巷拉家常,也没有多少人参加。即使在一些地区开展文化活动,也仅限于表演地方戏曲、歌舞,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甚至出现无人观看的唱大戏。由于资源、人员等因素的限制,文化活动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

用于群众文化建设基础设施不完善,文艺演出设备不足,图书馆和书店数量较少,农村居民无法顺利开展阅读活动,无法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阻碍了大众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制度与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基层文化的长期发展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基层文化团队的支持和制度保障。乡村专业人才很少,尤其是文艺骨干、文艺教师等人才。基层文化建设往往缺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文化创新产业化不足

文化创新来源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要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并不断发展创新。我市不少的乡村实现了文化创新,并逐步实现了产业化,如宝丰清凉寺汝瓷文化,还有乡村文化优势没有实现创新,更没有产业化。

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基层文化建设。建立专职文化指导员,专人专职,提高政治站位和职业操守;完善必要的基础设施;掌握一项演唱舞蹈等实用的艺术技能,并能组织指导群众开展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

如: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已建立群众文化指导员职业技能考核站点,可通过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的知识培训,进行考核认证,持证上岗,并定期进行集中学习培训,提高基层文化员的业务素质和艺术技能。

二、引入智力,文化创新

文化振兴不只是简单的传承,需要深入研究,需要把文化优势转变为文化自信,在转化为文化品牌,创新文化产业,这就需要多方入手,引入智力因素参与。我市2所本科、3所高职院校,可以联合当地高校共同进行创新。因地制宜发掘当地传统文化优势,并根据乡村独特的文化特点,进行创新加工,可以产生文艺作品加大文化宣传与认同,也可以产生相应的文创产品,打造产业文化,共建产业园等举措,产生良好学商互动,从而产生最佳商业价值。

文化强则国家强,乡村兴则国家兴。在乡村振兴中实现文化惠民、文化悦民、文化智民、文化富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篇章。

承办单位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办理结果
B
答复内容

尊敬的高华曼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提案”已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平顶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持续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大力推动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积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

一、改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和服务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方便群众、提升效能的原则。按照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七个一”(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建设标准,完善各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在全面建成的基础上提档升级。根据需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应配置图书不少于1500册,品种不少于500种。二是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向群众免费开放。提供图书报刊阅览、文艺创作演出、展览展示、娱乐健身、党员教育、普法教育、科普教育、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面向群众免费开放时间每周不少于36小时。建立不少于1支的业余文体团队。每年组织不少于12次群众性文体活动,不少于1次文艺演出活动。

二、积极开展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工作

一是全市共建成乡村文化合作社138个。其中全省示范性乡村文化合作社7个,清凉寺村乡村文化合作社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乡村文化合作社试点,建设经验入选《河南省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案例汇编》,并在《中国文化报》上多次刊登,先后在文旅部座谈会、省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二是创新性采取“展演+文化(年货)大集”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小康路上花烂漫”平顶山市乡村文化合作社优秀节目展演暨文化(年货)大集活动,与10余万网民参与互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我市群众文化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经济日报》及学习强国平台,先后对我市的农村文化合作社、寻找村宝活动进行了深度追踪报道。2022年我省4台“村晚”入选国家公共文化云网络直录播名单,其中我市“乡村振兴风正劲 书香鼓韵闹新春”宝丰县马街书会景区乡村村晚和郏县“广阔天地”闹新春、卯兔村晚喜盈门活动入选。

三、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一是数字化平台建设高效推进。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积极对接市大数据局、文化豫约等平台,着力实现互联互通、供给主体多元、内容丰富、服务精准,目前已基本实现全面对接;建立数字化文化推广合作共建长效服务机制,利用直播平台、电子借阅机等载体,推动数字化文化服务触角向企业、机关、社区、学校、农村延伸。目前,宝丰县已实现数字化文化服务全覆盖,其他县(市、区)正在稳步推进之中。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工程,建成平顶山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完成了对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数字化动态管理,实现了全市县乡村三级基层文化服务阵地全覆盖。二是实现文化服务从阵地向云端转变。在开展阵地服务的同时,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采购最新数字技术设备,实现图书资源、文物资源、美术资源、艺术培训课程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资源的数字化。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库,汇聚公共文化资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触网”、“上线”。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环境的数字化改造,通过“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办”、“一卡通用”等方式,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三是积极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根据线上阅读需求量的加大,平顶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不断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自2020年起每年更新数字图书馆资源,目前已上线8000余册免费电子书籍;市图书馆购入4.2T电子书版权,并安装了10台电子书阅读器,每年向基层书屋提供5000册的电子书资源。

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开展了“乡村音乐厅”“寻找村宝——河南省大型文化志愿公益活动”。2215名文化志愿者化身“寻宝使者”,走进乡间,挖掘有文化技艺、文化符号的人,涵盖老中青各阶段的“村宝”114名。这些遍布鹰城的“村宝”,是乡村文化的种子,在繁荣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围绕“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乡村文化品牌建设、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内容,对县(市、区)、乡镇各级文化专干分级分批培训,培训率达98%。为补充人才力量不足问题,组织约120名文化志愿者及社会力量服务延伸到乡村。招募具有教育系统认证资质的社会艺术培训机构近50家,扩充了乡村青少年美育校外阵地,提升了乡村文化服务效能。

下一步,平顶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将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安排部署,更好的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凝神铸魂作用,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工作,持续推进弘扬鹰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与我市高校联合,共同提升农村文明风尚,创新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惠农工程,助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202352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