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特别是汝瓷更是位居五大官窑之首,自古备受追捧。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汝州和宝丰的汝瓷为代表陶瓷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景德镇、龙泉、德化等先进地区相比,我们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县区间协调不到位,不利于汝瓷文化传承与保护。由于时代的变迁、行政区域再划分,造成了汝窑烧造区分布在不同县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汝窑的整体保护及汝瓷产业融合高效发展。宝丰清凉寺窑、汝州张公巷窑、鲁山段店窑、郏县黄道窑、汝州东沟窑、汝州严和店窑等国宝级窑址相距都不过几十里,工艺技术相互交流,人文生态千年相通。但囿于目前的行政区划,很难统一制定保护、传承和发展政策。分属不同县市区域的部分企业为了各自利益和发展需求,呈现出相互排斥的态度,不利于汝窑的传承和有序发展。
二是汝瓷烧制技艺传承不充分、不全面。汝窑从宋末就已逐步断烧,目前的恢复烧制起源于清末民初,经过科研人员的长期攻关,恢复了汝瓷烧制技艺。相对于陶瓷产业的现代化和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我市现有陶瓷企业数量明显偏少,规模小,技术落后,观念陈旧,生产水平和影响力远远没达到应有水平,还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对经济发展贡献不大。
三是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没有传承就没有人才培养。汝窑恢复初期,困难重重,发展至今日,汝瓷企业都是小规模的私营企业,相互之间技术交流少,没有打磨出一套成熟的技术链条。因为汝瓷从业人员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但是受制于科学文化功底,科研能力较弱,后续的突破不是特别明显。当下,虽然我们引进人才,但落地太难。培养技工人才又有就业短板,处在内生动力不足和外部环境威胁加剧的时期。在有成熟的陶瓷类高校的地方,快速发展的陶瓷创新和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快速提升,正逼着传统瓷区艰难的应对价格和创新的挑战。
四是产业链不完善、生产力水平较低。汝窑恢复始于解放后。当时的举国体制下,我们曾拥有相对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随着国营厂的逐步倒闭,我们的技术目前依然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设备改良基础上,严重制约了汝瓷产业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经过调研论证,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汝窑文化传承保护区。把整个陶瓷作为大的产业来抓,对工业陶瓷要提档升级,对生活陶瓷要体现艺术,扩大规模。随着汝瓷产业的不断扩大,涉及到行业发展关键的产业发展规划、行业管理、交流合作、招商引资、非遗保护、原产地品牌与知识产权保护、技术研发、人才培养、项目申报、陶瓷矿产资源的开发保护、市场监督等原分散到各部门进行各自管理的模式出现了弊端,造成陶瓷产业发展责权不明,监管缺失,难以有效的促进产业的协同发展。通过联合分管不同区域的政府构建“汝窑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聚拢起来,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真正联合起来,共同构建汝瓷文化生态保护圈。建立有效的联动保护机制,通过统一的政策指导和外部环境营造为汝瓷发展创造新的、良性的环境。切实为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舆论环境,将对汝瓷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成立专门的汝窑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申报成立国家级保护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例如: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文化生态保护区。特别是2020年8月,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批准成立的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给予了3年1000亿元的项目扶持资金,加速了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平顶山市也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推动构建汝窑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汝瓷产业科研能力。目前,汝瓷行业的整体科研水平还比较低,从业人员基本素质差强人意,应当充分利用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和汝州市职业技术学院陶瓷专业的教育资源地缘优势,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学习陶瓷艺术,有针对性的培养汝瓷后备人才。同时,设立专门的汝瓷研究机构,对接国内外知名陶瓷院校和科研机构,引进人才和落地科研项目。完善产瓷区人才落地政策,给陶瓷人才落地创业提供可行性的政策支持。
(三)出台和完善平顶山地区陶瓷产业管理办法和招商引进相关政策。平顶山地区是全国重要的陶瓷产区,产业规模大但分散,瓷种众多但产业优势不突出。建议政府出台陶瓷产业管理办法和规划方案,作为产业发展的支撑。团结陶瓷行业从业人员,切实推进落实战略规划,在传承保护非遗技艺的同时,鼓励青年人甩开历史包袱,创新发展。
(四)积极研究和出台针对汝瓷行业的专项政策,在原材料开采、泥釉料加工、窑炉烧制、物流运输和税费征收等方面,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出台扶持和奖励办法,鼓励有能力的汝瓷企业产业化发展,保护有传承优势的企业“原汁原味”传承。利用和建设好各类陶瓷行业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特别是加强与省内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校企联合,稳步推进现代汝瓷行业的科研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