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平文广旅函〔2023〕48号
  • 索引号
  • 114104000054525676/2023-00018
  • 发布日期
  • 2023-05-19
  • 主题分类
  • 2023年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关于推进平顶山地区汝瓷文化产业传承发展的提案
发布日期:2023-05-19 浏览次数: 浏览
提案号
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316号
提案者
李晓伟
标题
关于推进平顶山地区汝瓷文化产业传承发展的提案
提案内容

平顶山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特别是汝瓷更是位居五大官窑之首,自古备受追捧。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汝州和宝丰的汝瓷为代表陶瓷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景德镇、龙泉、德化等先进地区相比,我们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县区间协调不到位,不利于汝瓷文化传承与保护。由于时代的变迁、行政区域再划分,造成了汝窑烧造区分布在不同县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汝窑的整体保护及汝瓷产业融合高效发展。宝丰清凉寺窑、汝州张公巷窑、鲁山段店窑、郏县黄道窑、汝州东沟窑、汝州严和店窑等国宝级窑址相距都不过几十里,工艺技术相互交流,人文生态千年相通。但囿于目前的行政区划,很难统一制定保护、传承和发展政策。分属不同县市区域的部分企业为了各自利益和发展需求,呈现出相互排斥的态度,不利于汝窑的传承和有序发展。

二是汝瓷烧制技艺传承不充分、不全面。汝窑从宋末就已逐步断烧,目前的恢复烧制起源于清末民初,经过科研人员的长期攻关,恢复了汝瓷烧制技艺。相对于陶瓷产业的现代化和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我市现有陶瓷企业数量明显偏少,规模小,技术落后,观念陈旧,生产水平和影响力远远没达到应有水平,还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对经济发展贡献不大。

三是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没有传承就没有人才培养。汝窑恢复初期,困难重重,发展至今日,汝瓷企业都是小规模的私营企业,相互之间技术交流少,没有打磨出一套成熟的技术链条。因为汝瓷从业人员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但是受制于科学文化功底,科研能力较弱,后续的突破不是特别明显。当下,虽然我们引进人才,但落地太难。培养技工人才又有就业短板,处在内生动力不足和外部环境威胁加剧的时期。在有成熟的陶瓷类高校的地方,快速发展的陶瓷创新和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快速提升,正逼着传统瓷区艰难的应对价格和创新的挑战。

四是产业链不完善、生产力水平较低。汝窑恢复始于解放后。当时的举国体制下,我们曾拥有相对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随着国营厂的逐步倒闭,我们的技术目前依然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设备改良基础上,严重制约了汝瓷产业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经过调研论证,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汝窑文化传承保护区。把整个陶瓷作为大的产业来抓,对工业陶瓷要提档升级,对生活陶瓷要体现艺术,扩大规模。随着汝瓷产业的不断扩大,涉及到行业发展关键的产业发展规划、行业管理、交流合作、招商引资、非遗保护、原产地品牌与知识产权保护、技术研发、人才培养、项目申报、陶瓷矿产资源的开发保护、市场监督等原分散到各部门进行各自管理的模式出现了弊端,造成陶瓷产业发展责权不明,监管缺失,难以有效的促进产业的协同发展。通过联合分管不同区域的政府构建汝窑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聚拢起来,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真正联合起来,共同构建汝瓷文化生态保护圈。建立有效的联动保护机制,通过统一的政策指导和外部环境营造为汝瓷发展创造新的、良性的环境。切实为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舆论环境,将对汝瓷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成立专门的汝窑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申报成立国家级保护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例如: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文化生态保护区。特别是20208月,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批准成立的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给予了31000亿元的项目扶持资金,加速了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平顶山市也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推动构建汝窑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汝瓷产业科研能力。目前,汝瓷行业的整体科研水平还比较低,从业人员基本素质差强人意,应当充分利用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和汝州市职业技术学院陶瓷专业的教育资源地缘优势,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学习陶瓷艺术,有针对性的培养汝瓷后备人才。同时,设立专门的汝瓷研究机构,对接国内外知名陶瓷院校和科研机构,引进人才和落地科研项目。完善产瓷区人才落地政策,给陶瓷人才落地创业提供可行性的政策支持。

(三)出台和完善平顶山地区陶瓷产业管理办法和招商引进相关政策。平顶山地区是全国重要的陶瓷产区,产业规模大但分散,瓷种众多但产业优势不突出。建议政府出台陶瓷产业管理办法和规划方案,作为产业发展的支撑。团结陶瓷行业从业人员,切实推进落实战略规划,在传承保护非遗技艺的同时,鼓励青年人甩开历史包袱,创新发展。

(四)积极研究和出台针对汝瓷行业的专项政策,在原材料开采、泥釉料加工、窑炉烧制、物流运输和税费征收等方面,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出台扶持和奖励办法,鼓励有能力的汝瓷企业产业化发展,保护有传承优势的企业原汁原味传承。利用和建设好各类陶瓷行业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特别是加强与省内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校企联合,稳步推进现代汝瓷行业的科研技术水平。

承办单位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办理结果
B
答复内容

尊敬的李晓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平顶山地区汝瓷文化产业传承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我局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汝瓷是我国珍贵的文化宝藏,也是我们推进文旅文创出彩出效、打造文旅康养产业新格局的重要依托市委、市政府把发展陶瓷文化产业作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汝瓷小镇、宝丰清凉寺汝瓷文化展示园、汝瓷会展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化汝瓷文化产业与旅游、康养、研学等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2022年,《平顶山市汝瓷文化保护条例》颁布,汝瓷文化产业发展有了法律保障;2023年1月,我们编制完成了《平顶山汝窑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我市拥有陶瓷研发、生产企业400余家,年产值约18亿元从业人员2万余人。中汝廷怀窑、徽汝汝窑、大宋宫廷汝瓷、圣诺陶瓷、大博瓷画等成为全国知名陶瓷文化企业。拥有宝丰汝窑博物馆、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展示馆、汝州汝瓷博物馆等重要的汝瓷文化研究平台。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平顶山地区汝瓷文化产业传承发展的建议,我们认为非常及时,非常有必要。下一步我们将认真研究,制定科学方案,推动我市汝瓷文化产业传承发展。

一是平顶山汝窑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方面。申报文化生态保护区,需要省级、国家级逐级申报。为加快顶层设计,推动我市汝窑文化的整体性保护、促进汝瓷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经向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请示汇报,2023年1月,平顶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编制完成了《平顶山汝窑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平顶山市政府向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函申请设立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平顶山汝窑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区。平顶山汝窑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区是由平顶山市所辖区域内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及其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特定的场所等互相依存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平顶山汝窑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范围包含平顶山全境(2市4县4区),保护区总面积约7882平方公里,人口550万。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地理分布状况、存续现状等,可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域、辐射区域和一般区域。核心保护区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范围内,拥有完整、典型的陶瓷文化体系,表现为汝窑陶瓷文化遗址保存完整,陶瓷企业、研究机构、展馆场所`等集聚,陶瓷文化传承人众多,陶瓷生产原料丰富,核心区确定为宝丰县、汝州市、石龙区,总面积约2356平方公里。辐射区域是指与核心区联系密切,陶瓷文化相对集中,同样具有规模性的陶瓷生产主体,具有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相关文物、场所、实物遗存等为主要文化形态的区域,包括鲁山县、郏县,总面积约3147平方公里。一般区域包括平顶山市辖域内舞钢市、叶县、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等县区,总面积约2379平方公里,这些区域内有很多汝窑陶瓷文化遗产线索待挖掘整理。目前省级文化生态保护的评审工作正在筹备。

二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平顶山市汝瓷文化保护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汝瓷行业协会对符合条件的技艺人员,按照规定程序组织参评专业技术职称和工艺美术大师、陶艺大师等。”第二十一条规定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汝瓷文化人才培养、引进政策,推行人才激励制度,重点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支持汝瓷文化人才发展。鼓励和支持大中专院校建设汝瓷文化保护发展相关学科,鼓励和支持汝瓷技艺代表人到院校传授技艺。鼓励和支持从事汝瓷研究、设计、生产的单位和个人,通过自建或者与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学基地等形式培养专业人才。”第二十二条规定“ 汝瓷研究、设计、生产单位,应当加强对职工进行汝瓷传统工艺和烧制技艺的培训,有计划地组织技艺人员开展技术交流、操作表演和业务考察等活动。”

目前,我市依托陶瓷文化培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2人,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余。现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传统技艺大师等38人各类省级大师80平顶山学院、汝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陶瓷学院,组建了一支高素质、高规格的师资队伍,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保护条例》相关规定,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培育培训体系,推行“人才+项目+传承+平台”发展模式,加强校企战略合作,积极推进名家大师队伍建设,鼓励瓷企业培育大师名牌,依托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等高校建设人才培养基地,为陶瓷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三是相关政策制定方面。《平顶山市汝瓷文化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 “市、县(市)、石龙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支持汝瓷产业集聚发展措施,优化汝瓷产业布局,打造汝瓷文化产业集聚,支持产业园区、汝瓷技术创新研发基地等的建设和发展。”第二十七条到第第三十一条对生产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建设,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专用标志的保护,原材料资源的保护,开采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我们将认真执行《保护条例》相关规定,联合自然资源和规划、市场监管、知识产权等部门,加大管理和保护力度。推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销售模式,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进一步完善行业规章制度、品牌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机制,团结全市汝瓷行业人才和企业抱团发展,构建原产地文化品牌传承与保护平台,积极引导、约束、规范行业发展。

 

 

 

202351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