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是基层医疗机构在当前深化医改中必须面对并切实予以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提高是医改成效、群众满意度的重要体现,也是为群众健康服务的最好体现。
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服务水平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很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短缺。预防和保健、康复工作是基层卫生工作的重点,但卫生专业人才并不匹配。专业人才供给有限,优质资源大多被市级以上医疗机构截留,基层单位非常短缺。很多专业技师需求很大。
二是优质医药卫生人才下沉乏力。选择就业人员少,尤其是部属医药院校毕业生最为突出;对口支援人员覆盖基层机构尺度不等,专业面不全,人员有序衔接不到位。
三是现有医药卫生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二、为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具体建议:
一是进一步发挥医学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增强医学职业教育院校教学水平。医学职业教育院校与医药高等院校形成隶属关系或是紧密型合作关系,有利于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切实提升教师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增强校企合作,保证学生享有优质的技能实践平台,实现学生专业精、技术硬、本领强的教学目的。以专业技能岗位人员需求为导向,精准拓展专业范围。可主要集中在边缘医学专业和医学辅助专业,以及紧随社会变化的新兴需求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横向增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通过改进执业资格考核途径与认证办法等措施,让更多品德优良、技能精湛的毕业生有机会走上专业技能工作岗位,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有条件为基层人民服务。
二是着力提升现有基层医务工作者业务水平。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统筹协调,医学院校广开大门、主动作为、勇于担当。采取贷款帮扶、成绩减免等措施定向招收基层卫生人员,按照机构规模和层次不同、人员学历和资历不同量身定制学习再提高方案,创新开展进修、培训、师承、学历教育新模式。严把出口关,制定毕(结)业考核标准,结合专家临床模拟测试,力争尽可能多的为基层回输人民群众放心的精英人才。通过签约机制,每所医学院校区域性包干负责人员继续教育,保障基层卫生人员的终身教育。
三是科学调整招生指标分配方案。按照国家战略需求,基于目前医学生就业去向与全国各地区基层医卫人员队伍现状,结合医药院校近些年招生情况的实际,科学调整招生指标分配方案,配合政策支持,有效拓宽基层医卫人员队伍输入口径,使高等医药卫生人才区域分布更加合理。
四是充分发挥医学教育信息化作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医学院校应积极响应时代召唤,借助高端的科研平台、附属医院医疗平台、学(专)科建设平台、优质人才队伍、信息化技术等资源,注重临床信息收集与整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健康大数据提供软件与数据支持;建立基层医疗远程教育课程与互动平台,使健康知识课堂贴近人民大众,使医学课堂走到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