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疫情现状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心从防感染转移到医疗救治,工作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特别需要关注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人群、儿童、孕产妇等重症高风险人群的疫苗接种、个人防护和感染后的及时救治,最大限度保障医疗需求,最大限度减少重症和死亡。从疫情形势来看,全国各地疫情总体上呈较快发展态势,疫情波及面广,症状以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为主,但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的重症率和死亡率低。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过渡时期,要整体渡过本次疫情,可能还需要一段时期。
二、存在问题
(一)应急医疗物资供应不足。防疫政策调整后,大部分人出现发烧、咳嗽、咽痛等感染症状时,药店和医疗机构存在医疗物资短缺的情况,如N95口罩、退烧药、感冒药等极度短缺。虽然有关部门对应急所需物资保障重视程度已提高,已经加强对应急资源的储备与调度,但仍可以看到疫情发生后应急医疗物资难以满足需求的现象。
医疗资源严重挤兑。一是由于疑似病患数量激增且集中到医院寻求治疗而导致医院几乎无法正常运转。二是由于一般性感冒、发烧、咳嗽的疑似患者均蜂拥至医院,既给自身带来传染风险,又使部分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反而没有机会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引发病人情绪失控。医护人员在高强度的工作以及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也身心俱疲,被动感染,几近崩溃。
基层医疗资源匮乏。基层医疗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才更少,技术服务能力相对欠缺,满足不了重症患者的就诊要求。而且基层医疗设备不足,资源匮乏,乡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于稍微复杂的病症还不能及时解决。
三、意见建议
(一)加强应急物资保障,做足储备精准调度。有关部门应加强信息收集整合,提高应急医疗物资供需匹配度。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应急物资保障各类信息的获取整合,以便全面掌握应急物资需求,通过信息共享促进上下游协同运作。
(二)医疗机构要建立有序、有效的工作流程指引。随着群众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疾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医疗机构需要对诊疗方案进行及时调整。建议将急诊患者分为“四个分级”:濒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这1-4级分级管理,遵循从重到轻、从病情迅速变化到相对稳定的原则,合理安排患者就诊顺序,优先处理较重病人。同时,通过“三重保障”,即安排经验丰富的专业分诊医务人员、依据专业仪器采集生命体征、有专业人员监测候诊区患者病情,来有效实现科学分级,最大程度保证每位患者生命安全。此外,医疗机构可以充分开展线上诊疗和咨询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医生线上诊疗,循序渐进地推广在线问诊、在线处方、健康管理及康复指导等服务。
(三)提升基层诊治能力。建议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诊室,应开尽开。要落实首诊制,为新冠疑似症状患者提供诊疗、用药服务。要广泛开展动员宣传,做好健康教育、就医、购药送药等服务保障。要根据基层医疗机构的规模、服务能力定期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新、升级诊疗设备。同时,支持农村医疗机构硬件设施、医疗设备达到国家和省、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切实改善人民群众就医条件。
(四)加大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议在区级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增设病房,完善基础设施;整合医疗资源,把原有的核酸检测小屋改成临时发热点,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同时,要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以招聘形式充实医护人员,更好服务辖区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