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495/2023-00028
  • 发布日期
  • 2023-06-02
  • 主题分类
  • 2023年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关于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3-06-02 浏览次数: 浏览
提案号
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 259 号
提案者
李烨鸿
标题
关于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建议
提案内容

一、疫情现状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心从防感染转移到医疗救治,工作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特别需要关注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人群、儿童、孕产妇等重症高风险人群的疫苗接种、个人防护和感染后的及时救治,最大限度保障医疗需求,最大限度减少重症和死亡。从疫情形势来看,全国各地疫情总体上呈较快发展态势,疫情波及面广,症状以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为主,但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的重症率和死亡率低。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过渡时期,要整体渡过本次疫情,可能还需要一段时期。

二、存在问题

(一)应急医疗物资供应不足。防疫政策调整后,大部分人出现发烧、咳嗽、咽痛等感染症状时,药店和医疗机构存在医疗物资短缺的情况,如N95口罩、退烧药、感冒药等极度短缺。虽然有关部门对应急所需物资保障重视程度已提高,已经加强对应急资源的储备与调度,但仍可以看到疫情发生后应急医疗物资难以满足需求的现象。

医疗资源严重挤兑。一是由于疑似病患数量激增且集中到医院寻求治疗而导致医院几乎无法正常运转。二是由于一般性感冒、发烧、咳嗽的疑似患者均蜂拥至医院,既给自身带来传染风险,又使部分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反而没有机会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引发病人情绪失控。医护人员在高强度的工作以及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也身心俱疲,被动感染,几近崩溃。

基层医疗资源匮乏。基层医疗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才更少,技术服务能力相对欠缺,满足不了重症患者的就诊要求。而且基层医疗设备不足,资源匮乏,乡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于稍微复杂的病症还不能及时解决。

三、意见建议

(一)加强应急物资保障,做足储备精准调度。有关部门应加强信息收集整合,提高应急医疗物资供需匹配度。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应急物资保障各类信息的获取整合,以便全面掌握应急物资需求,通过信息共享促进上下游协同运作。

(二)医疗机构要建立有序、有效的工作流程指引。随着群众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疾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医疗机构需要对诊疗方案进行及时调整。建议将急诊患者分为“四个分级”:濒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这1-4级分级管理,遵循从重到轻、从病情迅速变化到相对稳定的原则,合理安排患者就诊顺序,优先处理较重病人。同时,通过“三重保障”,即安排经验丰富的专业分诊医务人员、依据专业仪器采集生命体征、有专业人员监测候诊区患者病情,来有效实现科学分级,最大程度保证每位患者生命安全。此外,医疗机构可以充分开展线上诊疗和咨询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医生线上诊疗,循序渐进地推广在线问诊、在线处方、健康管理及康复指导等服务。

(三)提升基层诊治能力。建议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诊室,应开尽开。要落实首诊制,为新冠疑似症状患者提供诊疗、用药服务。要广泛开展动员宣传,做好健康教育、就医、购药送药等服务保障。要根据基层医疗机构的规模、服务能力定期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新、升级诊疗设备。同时,支持农村医疗机构硬件设施、医疗设备达到国家和省、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切实改善人民群众就医条件。

(四)加大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议在区级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增设病房,完善基础设施;整合医疗资源,把原有的核酸检测小屋改成临时发热点,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同时,要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以招聘形式充实医护人员,更好服务辖区群众。

承办单位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办理结果
A
答复内容

李烨鸿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感谢您对我市疫情防控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以来,平顶山市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在疫情防控新阶段“保健康、防重症、强救治、优服务”的工作要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高效统筹做好医疗资源储备、发热及重症病人救治和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等工作,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全力做好应对疫情感染高峰冲击的各项准备,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全市55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均按要求设置了发热门诊,做到“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最高开放床位30162张;排查管理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64.5万人。进一步发挥“互联网+”作用,为出院患者或长期卧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以及孕产妇、新生儿等特殊人群提供上门护理服务。

疫情发生以来,我市未出现医疗资源严重挤兑的情况。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您的建议,按照工作有关要求积极采取多种途径,根据现有情况,持续提升我市疫情防控医疗救治能力。

一是加强储备药品动态调整。与市场监管等部门积极对接,统筹全市各医疗机构动态调整药品库存,精准调整药品储备清单,储备药品剂型涵盖儿童、孕产妇等特殊人群用药,通过静态储备和动态采购相结合的方式增强药品供应能力,特别是抗新冠病毒药物、退热药物等。

二是加强医院医疗资源储备。持续加大二级及以上医院床位、设备、人员等医疗资源储备,通过增设呼吸科病区、增加床位等方式,保证患者应收尽收;加快重症监护科和重症监护病房建设,确保各重症监护单元和可转换ICU床位随时可用。督促各医院机构充实重症救治人员,对医护人员进行应急培训,提升其他专科ICU医务人员综合救治能力,开展相关专业医师重症医学专业培训,促进建立重症救治理念和熟悉重症救治技术,做好重症医学力量储备。

三是加强基层诊疗服务保障。要求县(区)卫健部门成立工作专班,专职专责专人管理,统筹相关医疗器械设备、药物药品、抗原检测试剂、氧疗设备等物资配置和人员及时到位,强化基层诊疗能力保障,达到发热病人诊疗应接尽接服务能力。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和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把偏僻乡村老人和留守儿童等脆弱人群保障作为重中之重,乡镇党员干部、驻村干部、志愿者分片包保、上门服务,全力满足群众就医用药需求。依托已经形成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机制,所有城市三级医院分区包片,和县医院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要求城市三级医院和县医院24小时连通远程医疗服务。此外,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巡回和巡诊力度,早期发现重点人群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确保能够及时送医就诊。建立城市和县域之间支援和转诊机制及绿色通道,确保农村的重症患者能够及时转诊、收治。

四是大力推进互联网诊疗。组织创新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健康鹰城官微”和其他现有互联网医院平台,为发热患者、慢性病患者等提供线上诊疗、健康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对线上开具的常见病、慢性病处方,经药师审核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可委托符合条件的药品第三方机构配送。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功能,鼓励医疗机构通过24小时健康咨询热线、互联网诊疗等模式,有效解决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常规诊疗问题,解决做好线上就诊指导和慢性病复诊等工作。

五是合理利用核酸检测小屋。把部分城区核酸采样小屋改造设置临时“便民诊疗点”,为群众提供健康咨询、问诊、购药等“一站式”诊疗服务;部分核酸检测小屋分别交由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管理。同时努力推进将核酸检测小屋分配给各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纳入基层医疗级后资产管理,可以改作便民健康小屋,作为社区医疗服务的补充用房,提供测量血压、血糖,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咨询,普及健康知识,开展义诊和志愿者服务活动阵地,充分发挥作用。

  

2023年5月1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