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495/2023-00029
  • 发布日期
  • 2023-06-05
  • 主题分类
  • 2023年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关于加强农村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3-06-05 浏览次数: 浏览
提案号
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 263 号
提案者
杨聚强
标题
关于加强农村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建议
提案内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区域广,是疫情防控薄弱环节,也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做好农村疫情防控是我市卫生防疫工作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钟南山院士在一次关于疫情防控形势的讲话中指出,“农村是防疫重点,从最近发病的情况来看,60%到70%都在农村”。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大,做好农村疫情防控是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

双节临近,随着大规模人员流动,疫情会从城市向农村地区加速扩散,农村救治压力将骤然升高,村卫生室要做好就近居民健康服务。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要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引导群众基层就诊,有序就医。让绝大多数感染者首诊在基层。

一、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存在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居民对新冠疫情缺乏科学认识,对疫情危害认识不深。特别是农村中老年人、妇女,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对病毒危害与防控知识了解相对较少,健康意识不强,防控意识相对较弱,加之长期养成的平时很少有戴口罩的习惯,因而农村居民防控措施落实不细,对要求不聚集、勤洗手、多开窗通风等防控措施不能做到位,聚众打牌、随地吐痰、吃喝聚集、不戴口罩等行为依然存在。 

2、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短缺,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够均衡,疫情防控存在医疗短板。一是医务人员紧缺。在农村,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是最贴近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目前,农村地区不仅缺医生,更缺会看病的好医生,特别是医治传染病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二是基础设施短板突出。目前农村地区防控检测设备短缺,检测技术有限,不能很好的实现预检分诊,从而增加了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 

3、我国的疫情防控政策迎来了大幅度的调整,感染了怎么用药,是否就医,家里的小药箱怎么准备,老年人、儿童、孕产妇如何进行健康管理,如何安全用药,康复后如何运动,是目前农村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

二、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的建议 

1、注重强化宣传教育引导。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等多种手段,宣传介绍新型冠状病毒危害与防控的基本知识,及时主动传递疫情资讯,提高农民群众特别是中老年人的知晓率,增强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要引导农民群众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通过央视等官方媒体获通过央视等官方媒体获取信息,不信谣、不传谣,更不造谣。 

2、基础设施差、医疗资源缺乏和医务人员紧缺等现实短板,各级地方政府要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尽力增加对农村医疗资金的投入,改善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加大医疗必需品的生产运输和储备,以备不时之需;立即对农村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尽快掌握新型冠状病毒的病理、诊治等基本知识与操作,能够立即进行诊治。同时,要注重农村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切实解决农村医务人员薪酬待遇和职称评审等现实问题,让他们在疫情防控中能安心、放心、专心,全身心投入疫情防控,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的“网底”。 

3、当前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要强化医疗资源扩容,加大药品供应力度,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要切实把工作重心放在保健康、防重症、强救治、优质服务上,聚焦重点地区加强医疗卫生资源调配,力量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保障和救治能力,不断筑牢农村防疫屏障,聚焦重点场所、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结合实际条件,实行分区管理。聚焦重点人群,对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加强健康指导,畅通紧急情况救治和转诊渠道,最大限度降低重症率。

承办单位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办理结果
A
答复内容

杨聚强委员、闫同来委员、岳绍辉委员、段雪枫委员、常文利委员、孙林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常感谢您对新冠肺炎疫情农村地区疫情防控进行的深入分析和宝贵建议。农村疫情防控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农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重心已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我市以县域医共体为载体,逐步提升县域重症救治能力,发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健康监测作用,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一、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发挥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在农村地区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指导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做好对辖区内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等特殊人员健康监测,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医疗资源,按照分区包片原则,建立健全城市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帮扶机制,畅通县、乡两级转诊机制,提升农村地区重症救治能力,全力保障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做好重点人群健康状况调查

为摸清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底数,充分掌握重点人群健康状况,精准有效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在全市对老年人(65岁及以上,下同)合并基础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等)患者及其新冠病毒疫情接种情况进行调查,截至2022年底,全市排查65岁以上老年人64.5万人,其中合并基础疾病27.0万人,已全程接种的59.3万人。累计评定重点人群(高风险)4.2万人、次重点人群(中风险)12.5万人,一般人群(低风险)47.7万人。

三、提升县域医疗救治能力

一是推进发热门诊设置和扩容。强力推进发热门诊的设置和扩容工作,全市55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均按要求设置了发热门诊,配备充足医疗力量;131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诊室应开尽开;3955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诊所等基层卫生机构全部接诊发热病人,做到“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应扩尽扩、应充尽充”。

二是加大医疗资源储备。为加强农村地区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医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医疗服务作用,国家免费为全市乡镇卫生院配备制氧机96台,免费为村卫生室配送指夹式脉搏血氧仪(简称指氧仪)5586个。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解热和止咳对症治疗药品、抗原检测试剂盒按照服务人口的15-20%人份准备充足,县级中医医院积极提供“中药协定处方”服务和指导基层卫生机构规范提供“中药协定处方”服务。

三是持续强化诊疗秩序和人员培训。各医疗机构均建立高危患者优先就诊制度,安排专人对候诊患者进行血氧饱和度和心率监测。建立畅通双向转诊渠道、城市医院对口帮扶机制,做好分级诊疗衔接,强化基层技术支持、培训、指导和质控。县医疗集团向县域医共体内乡镇卫生院派出呼吸、感染、中医等相关专业医师和院感管理人员,驻点出诊、指导,对全体医务人员开展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培训。

四是加强基层诊疗服务保障。县(区)卫健部门成立工作专班,专职专责专人管理,统筹相关医疗器械设备、药物药品、抗原检测试剂、氧疗设备等物资配置和人员及时到位,强化基层诊疗能力保障,达到发热病人诊疗应接尽接服务能力。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和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

积极向群众宣传包括疫情防控等方面的健康知识,不断提高群众健康素养。与市主流媒体合作开展健康科普宣传,在《平顶山晚报》《平顶山日报》、平顶山电视台和平顶山电台分别开设了“健康视界”、“健康鹰城2030”、“健康专家谈”等固定宣传栏目,刊播健康科普知识、专家访谈、重点疾病防控核心信息以及疫情防控等方面健康素养知识。通过与电信公司合作发送健康提醒短信、乡村大喇叭广播等多种途径,在疫情防控不同阶段,及时宣传疫情防控政策措施、健康知识等内容,不断提高市委、市政府疫情防控政策措施在群众中的知晓率,为疫情防控提供坚强保障。

下步,我们将根据您的建议,着力固底板、补短板、强弱项,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基层卫生重点工作,提高乡村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一是持续提升健康教育工作效果。发挥市县医疗卫生机构在健康教育方面专业和资源优势,加强市县医疗机构专家对乡镇(街道)健康巡讲专家、乡村(社区)医生健康教育技能培训,指导基层不断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充分利用省健康促进与教育融媒体平台发布的健康科普资源,做好优质科普资源在基层的传播工作。

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持续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提质升级,促更多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推荐标准,创建成社区医院。健全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处置功能,规范化建设、运行发热诊室(门诊),按照相关标准配齐相关检查检验、救治防护设施设备。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结合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与分级分类管理,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三是强化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依托河南省基层卫生人员能力训练管理平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骨干医师培训等培训项目,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三基”)优化更新,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疾病基层首诊能力、急危重症识别转诊能力、下转患者接续服务能力、慢性病健康管理能力、传染病防控救治能力,持续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满足城乡居民就近就医和健康服务需求。做实对口支援,结合基层需求,派驻懂业务、懂管理的人员,真正发挥“传、帮、带”作用,切实提高基层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非常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注。

 

2023年 5月22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