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当前疫情形势的新变化,面对当前病毒仍在持续变异、国内外疫情仍处于流行状态、各地疫情还在出现、担忧感染普遍几率增大等复杂形势下公众普遍存在的恐慌不安不适心理,以及结合三年抗疫实战实际,各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医疗资源严重紧缺被动的现状,尤其凸显出做足做好医疗资源准备与社会情绪疏导预案,是应对当前一个时期疫情政策转变新情况下当务之急的重要工作。
一、现状及问题
1、医疗资源严重紧缺,疫情面前承载能力明显不足当前疫情形势下,医疗资源成为遏制疫情的“关键底牌”,大众对医疗系统的抗压能力、承载力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疫情转眼已持续三年,期间变异毒株层出不穷,疫情初期各地的死亡、重症阴霾,近期各地多点爆发以及新措调整实施后感染机率大等状况实际存在,医疗资源在抗议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大疫及疫情爆发期间专门的医院更是紧缺告急,应急物资、医药品及抗原、N95口罩、温度计等严重紧缺,各大连锁药店一条龙缺货,医疗承载力量相当薄弱。
2、医护力量不足专业医疗人员短缺医护力量反映这一个地区的基础救治能力,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医疗资源,在抗疫过程中起着主力军作用,按照世卫组织统计数字显示,我国2021年每千人护医比仅为1.2,远低于国际公认合理的护医比2.8,正常运转医护比本身就低,从当前各地抗疫实际情况看,疫情爆发期间医护人员更加匮乏,接诊医院接诊救治力量不足,治疗的专业水平及针对性不强,另外近期疫情高发,医护人员带病、带“阳”上岗,极易造成新的交叉感染隐患。
3、在封控严管与有序放开精准管控的变化节点,公众恐慌不适及各类社会情绪普遍存在从封控到有序放开,公众在不知疫情发展程度情况下易被各种媒体交织着的主流、非主流观点冲击引发各类社会情绪。在前阶段各地的静默封控管理期间,因预防与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困顿、防范心理压力引发的极端事件等过激反应、尤其二十条措施发布后,对分类管控的排斥等情况在各地不同程度发生;在现阶段公众对“放管”后即将出现“爆发式”病例担忧和恐惧心理普遍;另外疫情防控一线人员面临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感染风险增加、作息不规律、远离家人等压力,也容易出现愤怒、烦躁、紧张、焦虑、恐惧、饮食睡眠失调等应激反应及心理压力,造成工作松懈。
二、几点建议
1、尽早尽快强化医疗资源建设,从医疗分诊实施科学精准管理筑牢疫情防控屏障12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再次发声,要求把方舱医院升级改造成亚定点医院,同时对就医治疗等都做出明确规定,这对各地强化医疗资源建设及时提出了硬性保障要求。根据当前新冠传播性强的特点,新管控模式下传染面的不确定性还很大,医疗资源需求更大,因此建议尽快尽早优化医疗资源保障,面对疫情算总账、算生命仗、算经济发展账,加大医疗资源建设投入力度,建立专门的定点医院,完善医疗机构设置,制定分级分类诊疗方案,做好医务人员培训,延伸专门就诊室至社区,包括增设核酸检测点等举措,顺应抗疫需求,满足群众检测及感染者就医需求,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充分做足物资供应,满足广大群众涉疫药品及物资基本需求不仅医院做好物资供应储备,协调保障国大药房、张仲景大药房等广大市民群众主要采购连锁店的相关药品、物资的充分供应,保障发烧常用药品、急症、重症、婴幼儿、孕妇、老人、有基础病人感染所须救治药品供应,保障温度计、N95口罩等等日常防感染物资的充足供应,保障货源充足,价格合理稳定,保障市民群众日常所需。
3、全力攻克破解病毒及高效治愈领域科技攻坚,培育强化医疗医护力量一是集中精英团队研究破解病毒原理、感染致病机理、诊断技术、疫苗药物等领域攻克;二是充实各地医疗力量和社区等基层组织力量,持续提高防控的科学精准水平,强化感染人员“快诊快愈”能力,加强疫苗接种,将防控政策严细落实;三是完善医护人员专业化培育机制,充实防疫医护人员队伍,加强常态化科学管理。一段时期内,随着疫情变化和防控要求优化,专业定点医院及医院分类专科对专业医护人员的需求量大,建议从高校专业设置、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等源头培养和社会招聘、就业优先等机制培育专业人才。同时从医务人员涉疫安全、维护身心健康、提高薪酬待遇、落实职称人才倾斜政策、加强人文关怀、创造安全的执业环境、弘扬职业精神等方面整体提升医护保障,增强医护力量;四是在各地设置与人口数量和公众需求相适应的核酸检测点。核酸检测是甄别是否感染的重要途径,也是前置预防的有效措施,仍要保持足量便民的核酸检测点,对工作人员进行正规培训,注重人与人检测间隙喷洒消毒等细节性规范操作,让便捷的核酸采集成为公众自觉的习惯,从而从源头及时快捷甄别感染者,以提升公共场所及区域的安全性,多措并举实现守住不连续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底线。
4、健全疫情新形势下社会情绪管理机制,制定相应预案,发挥主流媒体正面舆论引导主阵地作用,精准发声把好权威“风向标”新形势下各省各地有序“放开”后,强大充备的医疗资源是防控的硬件保障,科学有序的社会管理和充足高效的专业医疗力量是防控的软环境保障,公众的恐慌心理及各类社会情绪难以避免,主流媒体就是链接党和国家与人民的“重要枢纽”,制定并做好相应预案健全管理机制就是把稳民心防线。新媒体时代公众离不开媒体,一是积极正面报道,强化舆论引导。及时准确发布疫情动态做好防范宣传,稳定公众情绪;二是与时俱进结合新情况做好社会情绪管理预案。2020年初联防联控机制出台过《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主要是针对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一线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开展心理服务等,疫情三年新形势新变化,分类“放开”后面对社会面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公众恐慌和社会焦虑等新情况做好相应预案,调整工作重点,明确新的工作目标、措施及保障措施;三是健全党委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工作机制,将“后疫情时代”社会情绪管理纳入疫情防控整体工作部署。健全社会情绪管理与公众心理调试疏导机制,在机制完善基层上,广泛通过宣传引导、专科医院心理专科诊疗等设置、开通卫健部门心理援助热线等,围绕各类人群恐慌焦虑疏导、心理康复、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方面做好心理保障服务,维护公众心理健康与稳定,积极引导社会情绪正向表达与化解,增进思想引领与共识,坚定全民战“疫”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