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诗颂郏县神龟驿之始末
作者:潘民中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19-05-08 浏览次数: 浏览

在韩愈众多的传世诗作中,有七言绝句《宿神龟驿招李二十八冯十七》一首:“荒山野水照斜晖,啄雪寒鸦趁始飞。夜宿驿亭愁不睡,幸来相就盖征衣。”清雍正丁未吴中徐氏东雅堂刊本《韩昌黎全集》于题下注曰:“汝州有神龟驿台。按《九域志》,开皇初建。李谓正封,冯谓宿也。”清同治三年《郏县志》卷十《杂事志·古迹》:“神龟驿台,在城西。隋开皇初,获神龟。其腹文曰:‘天下杨兴。’左有‘尹’字,右有‘月’字。《九州志》:‘驿以获神龟故名’。”

隋唐之神龟驿在今郏县薛店一带。

1 淮西节度使反叛朝廷

在《韩昌黎全集》中,排在《宿神龟驿招李二十八冯十七》之前的第九首《过鸿沟》题下注曰:“公从裴晋公平蔡,元和十二年八月入汴过鸿沟作也……此下皆随裴晋公伐蔡诗。”排在《宿神龟驿招李二十八冯十七》之后的第七首《晋公破贼回,重拜台司,以诗示幕中宾客,愈奉和》题下注曰:“或作:晋公自蔡州入觐,途中重拜云云,愈因之。”从而可知,《韩昌黎全集》中《宿神龟驿招李二十八冯十七》前后十七首诗作皆由作者随“裴晋公平蔡”而引发。

这里所称“裴晋公”“晋公”均指裴度,“裴晋公平蔡”指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裴度指挥的平定蔡州吴元济的战役。平定蔡州之役也称“平淮西之战”,因为吴元济是以淮西节度使的身份反叛唐朝廷的,而淮西节度使治所驻蔡州(今河南汝南)。

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的藩镇割据势力主要在北方河朔边镇,唯有淮西节度使在大唐版图的中原腹地江淮一带,对都城长安和东都洛阳威胁甚大。裴度平淮西是唐朝后期中央同藩镇斗争中的大关节。韩愈作为裴度幕府主要成员参与平淮西之战,也是其政治生涯中的大关节。

淮西节度使原称淮南西道节度使,是唐朝为了防止安禄山叛军南下设置的方镇,开始辖区很大。许州(今河南许昌)、申州(今河南信阳)、光州(今河南潢川)、郑州、蔡州、陈州(今河南淮阳)、颍州(今安徽阜阳)、亳州、寿州(今安徽寿县)、安州(今湖北安陆)、沔州(今湖北汉阳)、蕲州(今湖北蕲春)、黄州(今湖北黄冈)、汴州(今河南开封)、曹州(今山东菏泽)、宋州(今河南商丘)、徐州、泗州(今江苏盱眙)、隋州(今湖北随州)、唐州(今河南泌阳),这二十个州都一度受过淮南西道的节度。

2 裴度赴义捐生,请赴前线督战

安史之乱结束后,淮南西道的多数州郡被分割。建中三年(782),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据镇反叛,自称建兴王,并联合已称王的淄青、魏博、成德、卢龙四镇节度使抗拒中央。李希烈时,淮西辖区只剩六州——申州、光州、蔡州、寿州、安州、唐州。

贞元二年(786),李希烈被部将陈仙奇所杀,陈仙奇宣布归附朝廷。朝廷又收回了寿州、安州、唐州三州。陈仙奇旋即被吴少诚所杀,割据重现。元和四年(809),吴少诚死,部将吴少阳杀少诚子而代之。朝廷不能制,即任为节度使。元和九年(814),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匿不发丧,伪造少阳表,称病,请以元济为留后。朝廷不许。吴元济于是遣兵焚舞阳(今河南舞阳西北)、叶县(今河南叶县南),攻掠鲁山(今属河南)、襄城(今属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朝廷发兵讨伐。时河北藩镇中,成德(今河北正定)的王承宗、淄青(今山东益都)的李师道都暗中与吴元济勾结,出面为之请赦。因朝廷不许,李师道便遣人伪装盗贼,焚烧河阴(在今河南荥阳东北)粮食,企图破坏唐军的军需供应。

元和十年(815)五月,因讨吴元济诸军久未有功,裴度又兼任刑部侍郎,受命赴蔡州行营宣慰,了解军情,向诸将传达朝廷旨意。回朝后,他向宪宗分析形势,认为淮西能平,并深为看好忠武军节度使李光颜。不久,李光颜即大破淮西军于陈州溵(yīn)水县西南的时曲。消息传来,宪宗叹服裴度知人善用。

六月,李师道又派刺客入京刺杀武元衡,砍伤裴度 (时李吉甫已死),企图打击主战派。但宪宗不为动摇,以裴度继武元衡为宰相,主持讨伐事宜。李光颜、乌重胤诸将屡奏捷报。但唐军征讨淮西四年,朝廷难以支付粮饷。而诸将彼此观望,轻忽剿寇,收获不大,宪宗也以此为忧。

宰相李逢吉、王涯等人以劳损军力、耗费财赋为由,劝阻宪宗罢兵。裴度在旁缄默不语,宪宗向他征询意见,裴度回答:“臣请求亲自督战。”

次日,在延英殿重议此事。待李逢吉等出殿后,宪宗单独留下裴度,对他说:“卿确能替朕出巡吗?”裴度匍匐流泪说:“臣与此贼誓不两全!”宪宗也为之动容。裴度又进言说:“臣日前看到吴元济的乞降表,料想这个逆贼处境实已窘迫,只是我军诸将持见不一,未能进逼,所以未降罢了。如果臣亲赴行营,那么诸将各都想要立功来巩固圣上的恩宠,剿灭此贼是必定无疑的了!”宪宗表示同意。

元和十二年(817)八月,裴度以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蔡州刺史之职,任彰义军节度使及申、光、蔡州观察使,兼任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他为顾忌淮西行营都统、宣武军节度使韩弘,而不愿加“招讨”之名,请求只称“宣慰处置使”。又请求将“改弦更张”改为“暂停枢衡”,将“烦劳宰相”改为“授以成谋”。他因此行既兼招抚,因此请求将“剪除”改为“革心”。宪宗一一予以采纳。

裴度委任刑部侍郎马总为宣慰副使,太子右庶子韩愈为行军司马兼御史中丞赐三品服,司勋员外郎李正封、都官员外郎冯宿、礼部员外郎李宗闵等人任判官及书记等职,这些奏请也都获准。

裴度受命后,在延英殿回答宪宗策问,进陈衷情说:“主忧臣辱,理当赴义捐生献必死之力。逆贼被灭,则将有朝见天子之日;贼在一日,则将无返回朝廷之期。”宪宗为他的恳切陈情潸然泪下。

八月初三,裴度率部离开长安奔赴淮西,宪宗诏令神策军派三百名骑士随从护卫,并亲至通化门慰问勉励。裴度在城楼下含泪辞别,宪宗赐给他帝王佩用的通天犀角腰带。裴度东出潼关,抄捷径北三垭直趋广成关,登上顺汝水东下淮西的大道,经郏城,过襄城白草原时遭淮西七百骁骑邀击。裴度早有防备,遣将击却之。裴度名义上虽是宣抚使,实际上行使统帅职权。二十七日抵达李光颜已从吴元济手中夺得的前线重镇郾城,遂以郾城为驻节地。

3 兵败吴元济,招降王承宗,韩愈追随裴度立下战功

早在元和十年(815),朝廷命中丞裴度兼任刑部侍郎宣慰蔡州行营,察看诸军用兵形势。

裴度还朝极言淮西必可取之状时,任考功郎中、知制诰的韩愈也曾于次年正月二十日上《论淮西事宜状》,言:“以为淮西三小州,残弊困剧之馀,而当天下之全力,具破败可立而待。然所未可知者,在陛下断与不断耳。”因条陈用兵利害,以为“今诸道发兵各两三千人,势力单弱,羁旅异乡,与贼不相谙委,望风慑惧。将帅以其客兵,待之既薄,使之又苦,或分割队伍,兵将相失,心孤意怯,难以有功。又其本军各须资遣,道路辽远,劳费倍多。闻陈、许、安、唐、汝、寿等州与贼连接处,村落百姓悉有兵器,习于战斗,识贼深浅,比来未有处分,犹有自备衣粮,保护乡里。若令招募,可立成军。贼平之后,易使归农。乞悉罢诸道军,募土人以代之。”又言:“蔡州士卒皆国家百姓,若势力穷不能为恶者,不须过有杀戮。”

韩愈随裴度出潼关之后,受命东赴汴州感说都统韩弘,《过鸿沟》诗即写于此时。韩弘答应全力配合攻淮西,韩愈从汴州来到郾城裴度统帅部。韩愈“知蔡州精卒,悉聚界上以拒官军,守城者率老弱,且不过千人,亟白丞相,请以兵三千,间道以入,必擒吴元济。”此时,于年初到任唐州的唐随邓节度使李愬(sù),已占据西面取得进逼蔡州的优势,并从降将丁士良、李祐等口中掌握了蔡州空虚的详情。“李祐言于李愬曰:‘蔡之精兵皆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可以乘虚直抵其城。比贼将觉之,元济已成擒矣。’愬然之。”这与韩愈向裴度建言所见完全一致。

李愬在掌握了吴元济蔡州城的防务情况后,于十月初八日遣掌书记郑澥前往郾城统帅部,向裴度密报欲奇袭蔡州的谋划。裴度综合韩愈的建言和李愬的密报,果断决策:“兵非出奇不胜,常侍良图也。”于是就有了十月十五日李愬雪夜入蔡州俘虏吴元济的大胜利。

吴元济被擒,蔡州被官军占领,树倒猢狲散,十月十八日淮西治下的申、光二州及附叛的诸镇兵二万余人相继投降。李愬一面派人押送吴元济往长安,一面报告在郾城的统帅裴度。韩愈写《郾城晚饮奉赠副使马侍郎及冯李二员外》:“城上赤云呈胜气,眉间黄色见归期。幕中无事惟须饮,即是连镳向阙时。”

二十四日,裴度先遣随军的刑部侍郎马总前往蔡州慰劳李愬部官军,处置接收事宜,后于次日带着统帅部全班人马,高擎朝廷授予的彰义军节度旌旗,举行了光复蔡州的入城式。韩愈不失时机地建议裴度:“淮西灭,王承宗胆破,可不劳用众,宜使辩士奉相公书,明祸福以招之,彼必服。”裴度认为有道理,遂命韩愈执笔修书,让柏耆带上前往成德面见王承宗。

王承宗与朝廷抗衡多年,获悉吴元济被擒,自己与其勾结的罪行又被朝廷掌握,担心下一个被对付的就是自己,遂上表献上德、棣二州,并“遣子入侍”作人质,归顺朝廷。

十一月初一日,唐宪宗登上兴安门举行受俘仪式,斩吴元济以献庙、社。二十八日,裴度安排马总为彰义军留后,从蔡州出发原路返长安,韩愈、李正封、冯宿等幕府人员随行。他们乘着凯旋的喜悦,一路回程一路诗。韩愈写了《酬别留后侍郎》《同李二十八夜次襄城》《过襄城》《宿神龟驿招李二十八冯十七》……当十二月初七日他们走到桃林时,接到了宪宗赐裴度晋国公爵位诏书,韩愈写下《桃林夜贺晋公》诗。裴度是十六日回到长安重拜台司(相位)的,临进长安的前一日即十五日,朝廷公布了以马总为淮西节度使,以韩愈为刑部侍郎的任命。韩愈写下《晋公破贼回,重拜台司,以诗示幕中宾客,愈奉和》。同时韩愈还接到了令其撰写《平淮西碑》的诏命。

4 一路回程一路诗,战功佳作留后世

细读韩愈随裴度归来路上的诗作,无不充满胜利的喜悦和欢快之情,如《宿神龟驿招李二十八冯十七》之前一首《过襄城》:“郾城辞罢过襄城,颍水嵩山刮眼明。已去蔡州三百里,家人不用远来迎。”之后一首《次硖石》:“数日方离雪,今朝又出山。试凭高处望,隐约见潼关。”唯独《宿神龟驿招李二十八冯十七》:“荒山野水照斜晖,啄雪寒鸦趁始飞。夜宿驿亭愁不睡,幸来相就盖征衣。”表现出的是满腔昏暗愁绪。

这种愁绪产生的客观原因当然是路途雨雪,天寒地冻,行走不便,但若从深层次考虑,恐怕不止于此。笔者认为,作者之所以“愁不睡”主要源于其主观上的某种思虑。作为视赋诗著文为生命的文化人,唯一能使其生愁的是文思不畅之时。从踏上回程之路的那天起,韩愈恐怕就在琢磨撰写《平淮西碑》这件无可推卸的事情了,与上司裴度交谈要写和如何写,与同僚讨论写什么和用词的拿捏,文思顺畅时心情无疑是欢愉的,文思阻滞时则难免犯愁难眠。李二十八本名李正封,冯十七本名冯宿,都是诗文高手。

李正封,字中护,陇西(今甘肃临洮)人。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进士,历官司勋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监察御史。平淮西后升任分司东都,其《咏牡丹》“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最为驰名。

冯宿,字拱之,婺州东阳人。唐贞元年间,与弟定及从弟审、宽并中进士,任徐州节度使张建封书记。建封卒,为泉州司户参军。不久,召为太常博士,转虞部、都官二员外郎。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东征,任彰义军节度判官。淮西平定后,升为比部郎中,替裴度撰《谢淮西节度使表》,后累官至左散骑常侍兼集贤殿学士。

三人既为同僚,又是文友。睡不着,就招来二位切磋。这首诗表达的应是这种情景。

裴度统率诸军平定淮西吴元济,意义重大。从建中三年(782)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唐开始,“淮西之人刼于李希烈、吴少诚之威虐,不能自拔,久而老者衰、幼者壮,安于悖逆,不复知有朝廷矣。自少诚以来,遣诸将出兵,皆不束以灋制,听各以便宜自战,故人人得尽其才。韩全义之败于溵水也,于其帐中得朝贵所与问讯书,少诚束而示众曰:‘此皆公卿属全义书,云:破蔡州日乞一将士妻女为婢妾。’由是众皆愤怒,以死为贼用。虽居中土,其风俗犷戾,过于夷貊”“蔡州之不廷授,于今五十年,传三姓四将,其树本坚,兵利卒顽,不与他等”。故以三州之众,举天下之兵环而攻之,四年不克。最后,才在朝中重臣裴度统领下,由李愬乘敌不备,用掏心战术,以三千兵勇,借风雪一夜,突袭蔡州吴元济老巢,活捉敌魁吴元济。

此一战以不足四个月的时间,不仅结束了长达5年之久的平叛,而且结束了蔡州数十年的割据格局,重建了大唐大一统,成就了了“宪宗中兴”的政治局面,所以平淮西被称为“绝世之功”。其中既包含着裴度的总揽全局和李愬奇袭蔡州的首功,当然也凝结着韩愈的政治智慧和心血。这些,韩愈在《平淮西碑》中都做了准确的表述和讴歌。《平淮西碑》遂成为传世的千古名篇。《平淮西碑》宗《尚书》之《尧典》《舜典》二典,取《诗经》之《清庙》《食生》二诗,文字古雅,句奇语重,酣畅淋漓,辞事相称,被誉为“绝世之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