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结与鲁山
作者:潘民中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19-07-17 浏览次数: 浏览

今年是元结诞辰1300周年,逝世1246周年。

元结生于鲁山,葬于鲁山。现存《元次山集》中,有三分之一作品是其在鲁山商余撰就的。纵观元结54年的人生历程,前38年是在家乡度过的,其事业虽主要是后16年在南方创建的,但其血脉之根、文化之根、思想之根深深地系于鲁山这片沃土之中。正是家乡鲁山的人文养分滋润着他的家国情怀,激励着他建功立业。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元结出身于北魏皇族。北魏皇家乃鲜卑族,本姓拓跋。元结的十二世祖为爵封常山王的拓跋遵。魏孝文帝施行汉化改革,迁都洛阳,改用汉姓,以“元”代拓跋。元结的姓“元”即由此而来。元姓世居洛阳。

元结的高祖元善祎由隋入唐任尚书都官郎中,封常山郡公。曾祖元仁基任朝散大夫,袭封常山公。元结的爷爷元利贞任霍王府参军,死时,元结的父亲元延祖才三岁,元结的曾祖元仁基对元结的奶奶说:“要靠这孩子祭祀我了!”因此给元结的父亲起名“延祖”。

元延祖由母亲抚养长大,养成清静恬俭的性格,入仕后历魏成(在今四川绵阳市东魏城镇)主簿,调舂陵(在湖北枣阳市吴店镇)丞。任舂陵丞不久,元延祖十分企慕闲适的生活,说:“人生衣食,可适饥饱,不宜复有所须。”便弃官而去。他从洛阳赴任舂陵丞时曾路过鲁山,得知鲁山商余山多产灵药,宜于养生,遂将家安在鲁山商余山。据乾隆《鲁山县志》载:“商余山,(在县城)东南三十五里,今名青山,又名笔架山。南连南召之域,多灵药,唐元延祖之所宅也。三峰峭起,嵯峨捷嶫,往往云烟封麓,微露其顶,若神山浮空,可望而不可即,或梢云冠魒不见其际。”

元延祖得子甚晚,三十几岁还没子息。中华文化以儒家为中心,儒家思想以伦理为中心,伦理观念以孝为中心,孝以传宗接代为中心,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元延祖弃官择居,不能说没有这方面的因素。鲁山商余山所产灵药,或有助于解决不孕不育的问题。

元延祖定居鲁山商余山后,采药掇薪,灌畦种田,年近四十岁,于开元七年(719年)生下儿子元结。元延祖夫妇大喜过望,对儿子甚为娇惯,任其顺性而为。生性聪悟宏达的元结幼年时无拘无束,倜傥不羁,只知漫山驾岭地疯跑疯玩,丝毫不说读书学习之事。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元德秀来鲁山任县令。元德秀是元结的宗兄,十七岁的元结方折节向学,跟着元德秀住进鲁山县衙,元德秀公余指导其读书。

元德秀(695-754),字紫芝,唐朝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人。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登进士第,任邢州(今河北邢台)南和县尉,因施政有名升龙武军录事参军,后因车祸伤足辞去军职,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调任鲁山县令。

元德秀出身北魏皇族后裔,官宦大家,书香门第,自幼言行处处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品德高尚,志向远大,学识渊博,精通音律,有经世之才;其为人忠诚厚道,朴实无华,举手投足之间有仁者气度、圣贤之风。为了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还像当年诸葛亮写《梁父吟》一样,写了一篇很有文采的《蹇士赋》,来比况自己。他在鲁山县令任上淡泊名利,廉洁奉公,两袖清风;关爱百姓,主张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反对增加百姓负担和铺张浪费,受到唐玄宗的肯定,成为盛唐全国县令的典范。

元结从宗兄元德秀读书三年,直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元德秀卸任鲁山县令隐居陆浑。元德秀的德行、学识、政绩在元结思想上树起了榜样,奠定了他一生为学为文为人为政的根基。

不方正显荣则洁静终老

在元德秀的悉心指导下,元结刻苦用功,基本掌握了儒家道家经典的要义,且具备了自学深造的能力。元德秀卸任鲁山县令,元结返回商余山,沉潜于两汉古籍,揣摩钻研,二十多岁便能赋诗作文超迈六朝。为了开阔视野,天宝五年(746年),28岁的元结从商余山出发,经洛阳坐上大运河(当时叫隋河)的船只,一路东下至淮阴间。其年,水坏河防,得隋人《冤歌》五篇,考其歌义,似冤怨时主,故广其意,采其歌,为《闵荒诗》一篇:“炀皇嗣君位,隋德滋昏幽。日作及身祸,以为长世谋……嗟嗟有隋氏,惛惛谁与俦。”以感慨隋炀帝的荒淫无道,民生涂炭,悲悯时政缺失。这是《元次山集》中所收元结写得最早的一首诗,证明其已学有所成。

次年,即天宝六年(747年),元结29岁。唐玄宗以承平日久,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者,皆诣京师长安。元结与36岁的杜甫俱应试。元结著《皇谟》三篇、《二风诗》十首,又《二风诗论》一篇以献。《皇谟》三篇论治国之大道;《二风诗》十首含《治风》五首(至仁、至慈、至劳、至正、至理)、《乱风》五首(至荒、至乱、至虐、至惑、至伤),是很有点层次的。可是奸相李林甫对玄宗说:草野之士猥多,恐泄露朝廷机密。实是怕应试士人斥言其奸恶,乃令尚书省考试,一概不予录取。然后李林甫上表玄宗道贺称“野无遗贤”,糊弄皇上。

元结返回商余前,写了一篇告谕一起前来应试士人的《喻友》,申明“人生不方正忠信以显荣,则介洁静和以终老”“贵不专权,罔惑上下,贱能守分,不苟求取,始为君子”。可见,年届三十的元结已经确立了“有机遇走正道以追求显荣,无机遇贱能守分不苟求取”的君子人生观。

天宝七年(748年),三十而立的元结再游长安,曾预宴谏大夫之座,见朝政日坏,遂与长安街头的乞丐为友,作《丐论》以讽当道。从长安归来,元结见一时难以以方正忠信显荣,遂作洁静和终老的打算,以病避世,以酒自肆。

天宝九年(750年),元结选择“商余之下,肥溪之曲”,建宅习静。他在《述居》一文中称:“天宝庚寅,元子得商余之山。山东有谷,曰余中。谷东有山,曰少余。山谷中有田,可耕艺者三数夫。有泉停浸,可畦稻者数十亩。泉东南合肥溪,溪源在少余山下。溪流出谷,与潨水合,汇于滍。将成所居,故人李才闻而来会。”考元结所建居宅,当在马楼探花崖南肥河西岸碾盘庄村一带。天宝九年(750年)至天宝十一年(752年),元结在商余山下肥溪之曲宅居三年,考察水、石、草木、虫豸之变化,著成《观化》四篇及《时化》《世化》两篇。其间,时任河南县令的苏源明慕名来访元结,写下《商余操》以志纪念。

天宝十二年(753年)春季,元结还应乡亲之邀,参加了祈求丰年的民俗祭祀活动,撰写了祭祀之词《演兴》四首,在其《序》中称:“商余山有太灵古祠。传云:豢龙氏祀大帝所立。祠在少余西乳之下,邑人修之以祈田。予因为招、祠、讼、闵之文以演兴。”这条序文给后人留下了早在唐代就有远古豢龙氏居住于滍水中游的记载。豢龙氏为祝融之后,祝融乃颛顼之后,颛顼乃黄帝之后。

这一年朝廷令州县举进士,州县将元结的名字报给了礼部。礼部要考校旧作,元结遂将天宝六年以来所写“可戒可劝,可安可顺”的诗文编成《文编》上报。主持这次贡举的礼部侍郎杨浚看了元结的《文编》后,很欣赏,说:“一第污元子耳!有司得元子是赖。”次年,元结第三次进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这一科共录取56人,元结“果擢上第”。后又参加了十月一日皇帝在含元殿“亲试博通坟典,洞晓元经,辞藻宏丽,军谋出众”的制科考试。登科甲者三人,其中就有元结。

元结在长安参加制科考试时,九月二十七日宗兄加恩师元德秀卒于陆浑草堂。元结考试一罢就马不停蹄地奔往陆浑,参加十月十三日元德秀的葬礼。元结哭之甚哀,并作《元鲁山墓表》,以志哀思。

唐朝的进士与明清进士不一样,明清举人一考中进士就由吏部点缺放官了,唐朝的士人取得进士身份后还得有大臣推荐才能任职为官。元结的脾气不会去求人,也没人可求。葬罢宗兄元德秀,元结就又回到了鲁山商余山。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十二月攻陷东都洛阳。父亲元延祖将儿子元结召到身边,戒之曰:“而今逢世多故,不得自安山林;勉树名节,无近羞辱。”不久,76岁的元延祖病逝,元结将父亲安葬到早已看好的墓地,与商余隔滍水相对的鲁山北三十里青岭之下泉陂原。

虽大器晚成但政绩卓著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潼关不守,唐玄宗自长安延秋门出奔,安禄山陷长安。38岁的元结举家离开鲁山商余,南迁避难于江南之猗玕洞(在今湖北黄石)。此后二年,元结带着全家奔波于襄阳、瀼溪(在今江西瑞昌)。

随着唐军收复二京,平叛形势大为好转。肃宗进长安,上皇李隆基还京。乾元二年(759年)九月,史思明再陷洛阳。肃宗问天下士,已升任国子司业的苏源明荐举元结可用,遂召诣京师,奉旨于唐邓汝蔡等州招集义军,保全泌南十五城,史思明不敢南侵。朝廷以讨贼功,任命元结为监察御史里行,42岁的元结终于正式进入仕途。此后又晋升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荆南节度判官、两任道州刺史,最后任容州都督本管经略使。元结在道容二州勤勉为政,亲民爱民,政绩卓异,并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元结在容州都督本管经略使任上遇丁母忧,遂卸任守制。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春,守制终,朝京师,夏四月病卒于长安旅馆,朝廷赠给元结礼部侍郎衔,冬十一月二十六日,归葬鲁山青岭泉陂原,享年54岁。三年之后,他的好友颜真卿为其撰写了《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该碑现存鲁山一高老校区,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