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常洪涛)“与3年前相比,鲁山县沙河段变化很大,生态绿廊建设已初具规模,基本实现河床平整、水清岸绿。沿沙河建设的城区段滨河景观带和森林公园风景宜人,水畔有城,城中有景。我多次到鲁山采访,目睹了这些变化,采访过的群众都对这些民生工程交口称赞。”6月8日上午,中国水利报记者李乐乐说。
当日上午,由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同饮一渠水 共谋新发展”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鲁山县,本次主题采访活动采取“行进式采访+蹲点调研式采访”的方式,聚焦水源区保护、构建国家水网、统筹水资源利用、移民搬迁帮扶、移民村新变化等方面,倾听民情民意,选取典型代表,挖掘鲜活事例,介绍宝贵经验,全面反映南水北调工程给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发展变化。来自中央驻豫和省内10余家新闻媒体的20余位记者参加采访。
在沙河治理过程中,鲁山县以“还水于河,加强集生态湿地建设、绿色岸线建设、防洪安全设施建设于一体的生态沙河景观带”为总目标,编制完成《鲁山县沙河生态修复与提升工程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结构为“一带一核七区”。经过3年多的艰苦努力,沙河生态绿廊建设已初具规模,实现了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三统一”。沙河城区段绿化面积新增约500万平方米“城市绿肺”,改善了沙河走廊的生态环境。景观带内现代艺术与鲁山历史文化的厚重和谐统一,展现出鲁山人民依托历史、面向未来、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景观带的建成,拉大了县城框架,实现了县委、县政府“南扩东进”的城市发展构思,为鲁山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的沙河渡槽,南水北调中线干线鲁山管理处负责人张鹏的介绍引起记者们的浓厚兴趣。“2014年夏天,河南省中部和南部地区严重干旱,特别是平顶山白龟山水库水量持续减少,严重威胁城市供水安全。为缓解旱情,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从丹江口水库向白龟山水库应急调水,历时45天,累计调水5011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平顶山城区100多万人的供水紧张问题。当时,虽然全线还未正式通水,但是平顶山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第一个受益城市。”他说。
沙河渡槽工程在鲁山县城东南5公里处跨越沙河,工程总长11.938公里,其中明渠长2.888公里,建筑物长9.05公里,设计流量每秒320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380立方米。工程于2009年12月开工,2013年12月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沙河渡槽段工程由梁式渡槽、箱基式渡槽和落地式渡槽三种结构形式组成,是南水北调中线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复杂的控制性工程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综合规模最大的渡槽工程。
截至目前,南水北调工程累计向平顶山供水5.87亿立方米,其中生态补水2.96亿立方米;通过沙河退水闸供水3.97亿立方米,生态补水2.4亿立方米,给平顶山带来宝贵的优质水源,城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