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配送员作为新经济业态下呈现出的劳动者群体,具有人员数量多、年龄结构轻、人员分散且流动性大、学历层次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导致此类群体本身各方面的知识和观念较为淡薄,统一管理起来较为困难,同时,多数外卖企业在配送人员权益保障等方面的做法尚不成熟,存在欠缺,以上多个因素均制约了外卖配送行业的良性发展。
一、主要问题
(一)行业生态整体较差。多数客户缺乏对外卖配送员的理解。一般情况下,多数点餐的客户均要求外卖配送员以最短的时间送达。同时,外卖平台内部存在恶意竞争。很多外卖平台以配送快为准则,选择送得最快的外卖配送员的标准成为行业标准。此外,外卖平台有着严格的时间制度和严苛的投诉机制,客户会根据外卖订单能否在规定时间内送达来对订单和相应的配送员进行评分,评分又直接影响到外卖配送员的收入。这就导致外卖配送过程中违反交规的情况频发,甚至严重威胁到外卖配送员的人身安全。
(二)社会融入程度尚浅。外卖配送员对于自己的工作缺乏职业认同。主要源于外卖配送员无法从自身工作中获得荣誉感,导致其缺乏自豪感和自信心,缺失了积极工作的动力,以及社会上部分人对外卖配送行业存在偏见,也从侧面导致外卖配送员无法更好的融入社会。同时,外卖配送这一职业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下缺乏发展前景。大多数外卖配送员对未来发展充满迷茫,看不到行业发展的希望。
(三)权益保障有待提升。大多数外卖企业都没有为外卖配送员购买“五险一金”及人身意外伤害险等保障。同时,大部分外卖企业并没有与配送员签订劳务合同,这就导致一旦发生问题,外卖配送人员难以依照相关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交通安全存在隐患。外卖配送员个人安全意识不强,违反交通法规,逆行、闯红灯等情况较为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企业很少为外卖配送员缴纳社保中的工伤保险,大多数外卖小哥没有为自己购买保险的意识,发生重大工伤事故,很难得到工伤保险保障。日常监管也存在盲区,大多数地方都没有出台关于外卖配送交通工具的管理办法,更没有对交通工具和配送人员实行上牌或证照管理。
二、对策建议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顶层设计,从维护外卖配送员合法权益的角度,在社会融入、职业发展、权益保障等多方面给予外卖配送员关注,补齐短板,完善机制,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城市,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社会尊重和创造美好生活。
(一)优化外卖行业生态。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外卖送餐员的劳动强度进行核定,以车间、高压线、野外等相关工作的重体力劳动者为例,他们有各式各样的补贴和调休,这是针对他们的工作性质而做的调整,但是目前外卖送餐员只有拼命的工作才能达到高收入,应当根据劳动强度制定一个合理的行业标准。建议有关部门建立和畅通外卖配送员等群体的诉求渠道。建议外卖企业制定超时补偿规则并落实执行,分担并化解一部分由于特殊情况而导致配送超时的来自客户施加的压力,同时积极引导客户更多的理解外卖配送员由于某种特殊情况而导致超时的行为,保障其人身安全。
(二)提升社会融入程度。建议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督促和约束企业履行社会主体责任,加强对外卖配送员职业发展、福利待遇、合法权益等方面的关怀。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外卖配送行业的职业培训引导,让外卖配送行业成为有希望的新兴职业,增进广大群众对外卖配送员的理解和包容,提升外卖配送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三)加大权益保障力度。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进一步明确外卖配送员和企业之间的用工关系,进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特别是在法律层面要健全约束机制。要加大对外卖配送员劳动合同签订和“五险一金”缴纳的监管,解决外卖配送员职业伤害、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障等相关问题,特别是要构建平台经济下的工伤保险制度,保障外卖配送员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行业监管治理。建议交通管理部门联合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对外卖配送交通工具及人员的监管,在车辆上牌和人员上岗方面做好前置审核,既要对车辆实行上牌管理,又要对人员实行相关证件管理。同时,建议交管部门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升外卖配送员遵纪守法意识和安全意识。建议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督促企业为外卖配送车辆和外卖小哥购买相关车辆和人身保险,提高抗风险能力保障。
每一个外卖小哥都在拼命地奔跑,劳动强度很大。尽管外卖送餐员被许多行业机构榜单冠以“高薪职业”,但送餐员“光鲜”背后普遍面临的却是高负荷、高风险、实际工资低等诸多“辛酸”现状。应以加强外卖配送员权益保障为突破口,促进外卖配送行业良性发展,进一步营造更好的新业态就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