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熟悉的老家乡下颐养天年,是传统乡土社会的养老实践,也是当前许多农村老人和即将返乡农民的理想养老图景。对于健康老人来说,乡村开阔的居住空间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城市难以比拟的天然养老优势,然而,伴随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下降,他们吃饭出行、精神陪伴、生活照料、看病就医等养老需求逐渐凸显,村庄人口的稀疏和服务保障的不足此时也成为在乡养老的劣势。因此,农村养老问题的关键不在健康老人,而在于如何为需求分散且高度细化的老人创造不离乡的养老支持体系。许昌市自2021年在全市全面推行乡镇敬老院公建民营,信阳市区域养老中心建设成效斐然。从2023开始,河南省委改革办将乡镇特困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转型纳入7个微改革事项,同时,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将“有序推进200个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列为民生工作重点。
我市公办敬老院机构现状
当前,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村养老问题与城市相比会更加突出。全市大部分公办乡镇敬老院的床位入住率不足50%,这一数据与庞大的农村老龄人口不相符合,与农村地区较高的养老需求不相适应。
通过调研,乡镇敬老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七个方面:一是在财政捉襟见肘的现状下,乡镇敬老院运营举步维艰。五保户微薄的生活费和护理费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基本只能保证日常吃饭和水电开支。此外,院内维修、杂物购买等费用还需要从有限的资金中开支。二是管理服务理念落后,专业养老服务高端人才缺失,无法形成有竞争力的养老市场品牌,养老服务同质化、低质化现象严重。三是管理机制僵化,管理运营粗放,机构运行效率较低,整体环境卫生较差,仅仅处在让入住人员有饭吃的状况,精神慰藉和人文关怀等有品质有尊严的养老服务难以实现。四是护理人员专业能力低下,服务质量无从谈起。五是乡镇敬老院和养老大市场脱节,缺乏后续发展动力和资本的持续投入。六是资源利用率较低。七是缺乏现行作为养老服务核心的医疗资源专业加持,入住人员无法享受专业医养结合服务。
综上所述,本人建议:
以县为单位,通过本土专业康养企业进行敬老院公建民营统筹管理,打造全链式医养康养服务体系,提升现有服务水平,有效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管理模式及工作步骤如下:
(一)管理模式:推进公建民营“一二三”模式
1.一个主体不变。保证敬老院房屋、土地等集体资产属性的主体不变,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依法依规核定国有资产价值和国有资产折旧费用等,强化机构运营和资产规范管理,加强设备维护,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两种模式共存。既是敬老院,又是区域养老中心,继续发挥托底保障作用,确保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需求,优先为贫困兜底、低收入老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人和残疾人中的失能半失能对象提供养老服务,在此基础上为周边一定范围的老龄人口提供专业康养服务,利用扩大服务规模获得的收益,提升托底养老保障群体的服务质量。
3.三种形式服务。推动康养、医养、供养三种服务有机融合,促进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拓展公建民营敬老院的服务功能,提高护理型床位的数量和比重,将敬老院转型升级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
(二)推进敬老院公建民营工作步骤
按照各县区养老产业总体发展规划,整体工作可分三步走:
1.登记摸底。利用半个月时间,全面、准确对全市各县区乡镇敬老院进行摸底,对固定资产和从业人员进行核实登记,为实施公建民营转型打牢基础。
2.进驻接管。各县区确定公建民营第三方,以当地具有连锁化运营的康养品牌为主,避免单一化、碎片化,实现对乡镇敬老院的接管运营,一个月内完成区域养老中心接管、挂牌,保证接管平稳,运营正常。
3.品质提升。区域养老中心正常运营后,利用6个月的时间,逐步实现管理模式的植入和养老服务流程再造,全部县区彻底完成乡镇敬老院公建民营转型任务。
乡镇敬老院公建民营转型工作中,优先使用原敬老院相关人员,确保整个工作平稳进行。
按照省十四五发展规划,最迟应于2024年底,不低于60%的乡镇敬老院要实现公建民营转型。如能全市各县区快速实施公建民营统筹管理,打造全链式医养康养服务体系,我们将率先100%完成该项任务。努力创建全省乃至全国的养老服务机构公建民营标杆。
提案人:刘万峰
2024年0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