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面对出生率降低,人口流动加剧等因素,农村学校办学规模正在发生重大改变,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及早应对。办学规模遇到的主要问题有:
1、公用经费的不合理使用,甚至浪费。受出生人口降低与学生流动的影响,农村小学大部分出现规模减小的情况,在校学生不足百人学校大幅增加,在校学生数跌至个位数的,也已经屡见不鲜。这些不足百人的学校都是按百人来拨付教育经费的。
2、人均教育成本大大提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生数虽小,但是学校的功能一样都不能缺。一个年级几个学生课程还得照样开,营养午餐还得照样配送,照样做。必要的教师配备一个都不能少。以某乡某小学为例,在校生39名,配备教师14人。这样的配备比例远高于1:19的省定师生配比标准。
3、教学质量难以保障。50人以下的学校,会出现许多班级人数不足10人,整个教室空荡荡的,只有几个人,缺乏应有的教育氛围,素质教育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有效实施。规模化的体育活动,实践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数量少必然带来教师数量少,现在许多山区学校已经出现一校一老师,一校两三位老师的情况。一个老师或几个老师,难以保证所有学科都开齐开足开好,严重阻碍了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严重威胁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4、滋生歪风邪气。随着小学办学规模的萎缩,一面是山区学校教师数量大量减少,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另一面是距离城区较近的一些小规模学校拥挤着大量老师,这些学校师生比大多数高于1:10,甚至高于1比3,许多老师纷纷往这些学校挤,乐得生活便利工作轻松,学校人浮于事,造成师资的大量浪费,不良风气严重侵害了工作勤恳,勇于担当的教育工作者。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建议:
1、引导不足50人乃至不足百人的学校,往规模大的学校撤并。作为过渡个别,规模小的学校可以保留个别班级,打破完全小学建制,减少管理岗位,保障每班2名教师的配置。
2、根据人口和地理位置,每乡重点建设1到4所,2到4轨完全小学,实行寄宿制。在规模学校里,有同头课的老师才能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这样的学校课程开设才会更齐更足更好。
3、规模不足10人的小学校、小学点,在全乡重点规模学校没有建成之前,建议学校每天把这些学生接送到最近的中心小学随班就读。把腾出来的教育资源配置到相近的中心小学去。树立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第一的理念,千方百计提高办学效益。
4、发挥乡村补助杠杆,促进教师向师资薄弱学校流动。降低超编小规模学校的乡村教师补贴金额,增加薄弱学校补助金额,促进教师流动,推进教育公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引导小学教育规模发展,促进教师、经费等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效益,需要政府牵头,全社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