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长虹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培养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思维,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市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结合实际提出的中肯建议,对我们今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大力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对于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市教体局对中小学科学教育高度重视,紧紧围绕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目标,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建设,用好实践场所,全力推动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努力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持续提升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是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2023年,河南省教育厅等十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对全省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做出了工作部署。我市对《实施意见》进行转发,积极贯彻落实《实施意见》精神。要求“加强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和科学教研员配备,落实小学科学教师岗位编制,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加大科学教育教师培训力度,建立科学类课程教师多元评价机制,探索开展科学教育专业水平认证工作”。近年来,我市通过公开招聘、招才引智、校园招聘、免费师范生、特岗教师等方式持续补充科技教师队伍。同时,支持各学校聘请高校专家、科研院所专家、企业工程师等校外科技人员为校外辅导员,定期为学生授课。截至2023年,我市共有科学类(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教师约9000人,其中小学1400人,初中4200人,高中3400人。2024年,全市教体系统共17人被评选为平顶山市首席科普专家。
二是科学教师职称评审规范有序。科学课程是国家课程。我市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实中小学课程实施办法,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在小学阶段开设有科学课程,在初中、高中阶段,科学课程进一步细化,细化为物理、化学、生物课程。无论是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还是科学类的信息技术(现在叫信息科技)、综合实践课程,在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都是常规学科,和语文、数学一样,评审条件、任职资格、能力经历、指标分配等方面要求一致。近年来,中小学开始了正高级职称评审,虽然评审指标很少,科学类课程却涌现出一批正高级科学课程教师。
三是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市科协、市教体局、团市委、市气象局联合印发平顶山市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方案,充分发挥部门联动优势和社会各界力量,推出优质科普资源,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推进科学普及与“双减”工作紧密结合。编制“科普地图”。根据全市科技场馆、有关高校、科研场所、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功能作用,编制全市“科普地图”,公布科普场所服务内容、基础设施、活动计划、联系电话等信息,为中小学校开展公益科普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拓宽科普实践渠道。遴选一批具有开展科学教育能力的科技馆、博物馆、气象馆、科技园区、动植物园、农业示范园,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的科普基地和科普场所,就近服务学生,开展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科学实践活动,鼓励科普基地和科普场所免费开放,有效支持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 “双减”中做好教育加法。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今后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
2024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