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487/2024-00010
  • 发布日期
  • 2024-06-14
  • 主题分类
  • 2024年
  • 体裁分类
  • 其他
  • 服务对象
  • 全社会
关于深化校企合作,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的提案
发布日期:2024-06-14 浏览次数: 浏览
提案号
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62号
提案者
​民进平顶山市委员会
标题
关于深化校企合作,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的提案
提案内容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谋划、一体部署,凸显三者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对我市招商引资、尤其是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落地起到关键作用,对优化我市产业结构、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都具有深远意义。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和企业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校企共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我市以职业教育发展为契机,整合全市职业教育和企业资源,统筹推进“政行校企”一体化,形成以人才链为总牵引,优化教育链、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的“四链”融合发展机制,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动我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提质增效。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组织领导尚需加强。目前,平顶山市缺乏针对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等统一管理和统筹的领导组织。校企之间缺乏对接和沟通渠道和平台,毕业生和企业招工难以对接,长期存在企业招不到人,职业学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两难局面,致使我市引进的企业由于找不到人而出现落地难的问题。

(二)教学与需求、毕业和就业严重脱节。职业学校教材、课程、实践教学与生产严重脱节,导致企业先进技术不能引入到学校、不能深入课堂,学生所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不符,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用工需求。职业学校各自为政,校企合作模式五花八门,企业对校企合作不积极,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由于用人机制问题,不愿意招聘职业学校学生,再加上学生技能达不到企业需求,导致职业学校对产业发展作用有限。

(三)校企两张皮,校企业合作流于形式。我国长期存在企业与职业学校对接不畅问题,“校热企冷”或“合而不深”等问题尤其突出。更多的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肤浅层次,不能真正实现“产学研创用”一体化协同发展。

二、对策和建议

(一)成立市级校企合作工作领导组织。建立行业领域分管领导为组长、市人才办统筹协调,人社部门牵头、市发改委、工信、教育、科技等部门共同参与,全部职业学校主要领导参与的领导组织和推进机制。领导组织在人才新政的政策框架内,实行人才共引共享共用机制,统筹管理和分配全市职业教育人力资源,校地协同,引才用才,打破产学研合作壁垒。加强政府宏观统筹,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形成职业教育发展合力。按照我市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尼龙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制造、医药卫生、信息技术等工科专业群,布局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专业群,为鹰城的经济快速转型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针对不同企业需求,实施不同的奖励和优惠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明确的政策依据,有效消除在校企合作中无规可依、顾虑重重,不想作为的问题。加强产教融合工作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杠杆。对于职业学校,以服务企业、对接产业作为评价标准之一,按照校企合作的深度给以职业学校不同的办学经费奖励,按照服务企业的业绩给予项目和资金倾斜,有效推动各级各类政府、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建设工作。引导职业学校优化课程体系、主动对接和服务企业,形成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培养熟练技术工人,高职院校(含技师学院)培养高技能人才、本科院校培养工程师和科研精英的人才发展格局,解决企业用人焦虑问题。

(二)依托重点产业和专业成立平顶山市产教联合体。以平顶山市入选省首批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充分发挥行业和协会指导作用,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注重社会力量参与,打造一批优质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由行业龙头企业和职业学校牵头,联合高校、行业组织、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组建6-8个市级产教联合体,完善“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技术工人”创新链条,通过“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加强制度供给,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建设,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立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型平台和载体共建共管体制,探索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产业学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重点培育一批省级和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产业学院、双创孵化基地、生产实训基地和科研平台。

(三)建立校企双向挂职长效机制。建立长效人才流动机制,实时更新、动态调整的产业导师资源库。完善自主聘任兼职教师办法,落实现代产业导师特聘计划,设置一定比例的特聘岗位,建立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与职业学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吸引行业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从教。从职业学校选拔会管理、技术高、科研强的学科带头人到企业挂职,从企业选拔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到学校挂职,形成了“一人双岗、就职高校、服务产业”的人才工作格局。到企业挂职的学科带头人把企业需求反馈到学校,实时更新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做到学有所用。到学校挂职的企业高层人才把企业人员、企业文化、管理经验和一线技术带到学校,带一批徒弟,利用现代学徒制模式定向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毕业后到企业工作,解决企业用工荒问题。努力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形态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专业布局。 


承办单位
市教育体育局
办理结果
A
答复内容

民进平顶山市委员会:

您提出的关于“深化校企合作,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市职业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结合实际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对今后我们进一步加强这项工作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一、工作情况

(一)加强政策引领,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围绕平顶山市实现“四城四区”和“一极两高三优四提升”的建设目标,科学制定了《平顶山市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平顶山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引导支持职业院校聚焦服务尼龙新材料、高压电器等相关产业,把政府、企业、学校、就业等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主动对接企业,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锚定平顶山市“四城四区”发展愿景和“一极两高三优四提升”的建设目标,定期组织全市规模大、效益好、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到职业学校深度对接,指导职业院校主动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市工业学校、市财经学校、叶县中等专业学校、鲁山县中等专业学校、郏县科技中等专业学校等中职学校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在学校教学和实训实习指导,先后与苏州太仓同维电子有限公司、健鼎(湖北)电子有限公司、奇瑞河南汽车有限公司等省内外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协议,建立了长期稳固紧密的合作关系。

(三)主动对接产业,引导专业链深度融入产业链。主动对接我市战略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统筹制定职业学校、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等建设规划,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与我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2023年平顶山市财经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平顶山外国语学校幼儿保育专业获批省级示范性骨干专业点。  

(四)推动协同育人,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引导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推动职业学校主动适应企业用工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培养、校中厂等实习实训新模式。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设一批全省先进的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及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平顶山市财经学校等4所职业院校申报工业互联网、建筑装饰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护等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三、取得成效

(一)专业设置贴近产业结构。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求,近年来我市建成矿山机电等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学前教育等30个省级特色专业(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每年为平顶山地区输送上千名优秀幼儿教师,服务乡村振兴)、陶艺制作等15个市级特色专业,会计电算化等6个省级品牌示范、特色专业。

(二)创新推动校企合作模式。采取专业共建、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产业学院等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2108”。“1”是指成为首批试点,即:成为河南省首批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2”是指建成两个国家级基地,即:建成国家级葡萄酒生产性实训基地及全国首个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0”是指获批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10家,即:平高集团、河南贝特尔药业、河南铁福来装备制造股份、兴盾物业服务集团、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河南省廷怀玉青白胎瓷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平顶山恩泽科技有限公司、荣腾农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神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8”是指挂牌八个学院,即:挂牌成立天通电力、郑煤机智慧矿山、尼龙科技、中平智能工程、尼龙新材料、电气装备、润泽餐饮、宇通汽车8个产业学院。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经济互动。围绕实施“双高建设”,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要对接全市重点产业,动态调整专业结构,集中力量建好产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群。发挥各职业院校学科优势,整合相关资源,建设专业学科群,以一流的“金牌专业”助力平顶山市高质量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四城四区”建设。

(二)推进社会互动。引领带动我市职业院校与国内“双高”职业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利用引智交流合作等平台,围绕人员互访、校际交流、人才培养、技术培训、资源建设、科学研究,开展职业教育合作交流;适时选送职业学校中层以上优秀干部与专业骨干教师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达地区进行研修访学,学习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推动我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入发展。

(三)促进人才互动。推动校地、校企双方继续在人才培育引进上加强合作,共同建设一流智库、留住高素质人才,为城市发展储备宝贵人才资源。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科、专业、产业一体化进程,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让师生走进企业,让企业走进高校,形成更加紧密的校企关系,努力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职业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今后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

 

 

                     2024年6月14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