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谋划、一体部署,凸显三者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对我市招商引资、尤其是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落地起到关键作用,对优化我市产业结构、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都具有深远意义。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和企业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校企共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我市以职业教育发展为契机,整合全市职业教育和企业资源,统筹推进“政行校企”一体化,形成以人才链为总牵引,优化教育链、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的“四链”融合发展机制,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动我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提质增效。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组织领导尚需加强。目前,平顶山市缺乏针对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等统一管理和统筹的领导组织。校企之间缺乏对接和沟通渠道和平台,毕业生和企业招工难以对接,长期存在企业招不到人,职业学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两难局面,致使我市引进的企业由于找不到人而出现落地难的问题。
(二)教学与需求、毕业和就业严重脱节。职业学校教材、课程、实践教学与生产严重脱节,导致企业先进技术不能引入到学校、不能深入课堂,学生所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不符,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用工需求。职业学校各自为政,校企合作模式五花八门,企业对校企合作不积极,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由于用人机制问题,不愿意招聘职业学校学生,再加上学生技能达不到企业需求,导致职业学校对产业发展作用有限。
(三)校企两张皮,校企业合作流于形式。我国长期存在企业与职业学校对接不畅问题,“校热企冷”或“合而不深”等问题尤其突出。更多的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肤浅层次,不能真正实现“产学研创用”一体化协同发展。
二、对策和建议
(一)成立市级校企合作工作领导组织。建立行业领域分管领导为组长、市人才办统筹协调,人社部门牵头、市发改委、工信、教育、科技等部门共同参与,全部职业学校主要领导参与的领导组织和推进机制。领导组织在人才新政的政策框架内,实行人才共引共享共用机制,统筹管理和分配全市职业教育人力资源,校地协同,引才用才,打破产学研合作壁垒。加强政府宏观统筹,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形成职业教育发展合力。按照我市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尼龙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制造、医药卫生、信息技术等工科专业群,布局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专业群,为鹰城的经济快速转型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针对不同企业需求,实施不同的奖励和优惠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明确的政策依据,有效消除在校企合作中无规可依、顾虑重重,不想作为的问题。加强产教融合工作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杠杆。对于职业学校,以服务企业、对接产业作为评价标准之一,按照校企合作的深度给以职业学校不同的办学经费奖励,按照服务企业的业绩给予项目和资金倾斜,有效推动各级各类政府、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建设工作。引导职业学校优化课程体系、主动对接和服务企业,形成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培养熟练技术工人,高职院校(含技师学院)培养高技能人才、本科院校培养工程师和科研精英的人才发展格局,解决企业用人焦虑问题。
(二)依托重点产业和专业成立平顶山市产教联合体。以平顶山市入选省首批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充分发挥行业和协会指导作用,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注重社会力量参与,打造一批优质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由行业龙头企业和职业学校牵头,联合高校、行业组织、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组建6-8个市级产教联合体,完善“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技术工人”创新链条,通过“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加强制度供给,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建设,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立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型平台和载体共建共管体制,探索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产业学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重点培育一批省级和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产业学院、双创孵化基地、生产实训基地和科研平台。
(三)建立校企双向挂职长效机制。建立长效人才流动机制,实时更新、动态调整的产业导师资源库。完善自主聘任兼职教师办法,落实现代产业导师特聘计划,设置一定比例的特聘岗位,建立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与职业学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吸引行业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从教。从职业学校选拔会管理、技术高、科研强的学科带头人到企业挂职,从企业选拔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到学校挂职,形成了“一人双岗、就职高校、服务产业”的人才工作格局。到企业挂职的学科带头人把企业需求反馈到学校,实时更新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做到学有所用。到学校挂职的企业高层人才把企业人员、企业文化、管理经验和一线技术带到学校,带一批徒弟,利用现代学徒制模式定向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毕业后到企业工作,解决企业用工荒问题。努力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形态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专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