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487/2024-00047
  • 发布日期
  • 2024-06-25
  • 主题分类
  • 2024年
  • 体裁分类
  • 其他
  • 服务对象
  • 全社会
关于激发政行校企各方潜能,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新生态的提案
发布日期:2024-06-25 浏览次数: 浏览
提案号
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280号
提案者
民进平顶山市委员会
标题
关于激发政行校企各方潜能,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新生态的提案
提案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政行校企”一体化融合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速增效。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各类职业院校29所,其中高等院校7所(普通本科院校2所,高职高专院校5所),中职(含技工学校)学校22所,在校生11.05万人,教职工5700余人,“双师型”教师1236人,已成功申报“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

    但与先进地市相比,我市职业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组织领导尚需加强,职业教育与重大产业战略匹配度不高。目前,我市缺乏统筹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领导小组,校企之间缺乏沟通和对接平台。二是职业院校与地方企业融合度不高,教学与需求仍有脱节。职业学校教材、课程、实践教学与企业需求不符。三是高技能人才储备不足,无法支撑产业高质量转型。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存在同质化问题,缺乏全国性拳头产品和市场竞争力。

    为此,建议:

    (一)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搭建校企智慧共享平台。一是建立行业分管领导为组长,市人才办统筹、人社部门牵头,市发改、工信、教育、科技、职业学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小组。搭建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共享智慧平台,统筹管理和分配全市职业教育人力资源,打破产学研合作壁垒。二是以产业发展为经,以经济功能区为纬,按照一个龙头(尼龙新材料产业)、两大集群(电气装备和特钢不锈钢产业)、四大新兴(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储能)的“124产业”发展体系,编制职业教育与重大产业战略的匹配方案,推进职业教育与重大产业布局精准匹配,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三是转变思想,打造培养目标的融合、制度文化的融合、培养模式的融合“三融合”机制,打破就业难、招工难“两难”局面。

    (二)组建市级产教联合体,加快和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一是以平顶山市入选省首批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充分发挥行业和协会指导作用,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注重社会力量参与,打造一批优质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二是由行业龙头企业和职业学校牵头,联合高校、行业组织、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组建6-8个市级产教联合体,完善“高校院所+技术平台+产业基地+技术工人”创新链条,通过“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加强制度供给,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三是探索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产业学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重点培育一批省级和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产业学院、中试基地、双创孵化基地、生产实训基地和科研平台。

    (三)深度整合全市资源,加快职业教育提档升级。一是持续推进河南化工职业大学建设。成立工作专班,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纳入建设规划并给予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全力以赴筹建河南化工职业大学。二是整合全市顶尖教师资源、独有实训基地和优势学科专业等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积极组建、申报平顶山职业技术大学,实现我市职业本科院校建设新突破。三是组建平顶山市职业教育集团。以加速推进香山大学城建设为契机,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动我市职业教育集团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打造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职业培训新高地


承办单位
市教育体育局
办理结果
A
答复内容

民进平顶山市委员会

您提出的关于激发政行校企各方潜能,构建纵向沟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新生态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市职业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结合实际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对今后我们进一步加强这项工作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部署要求出台了《平顶山市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平顶山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师资和教学资源优势,培养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工匠人才,为我市“奋进百强市 壮大新动能”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一、全市职业教育概况

全市(含汝州市)共有各类职业院校29所,在校生10万余人,教职工5000余人,专任教师4000余人,“双师型”教师1236人。其中,高职学校5所,省属中职学校1所,市属中职学校4所,市属技工类学校4所,县属中职学校7所,县属技工类学校2所,民办中职学校6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完善职教体系,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纵向贯通。一是高职学校资源进一步扩充。2020年新创办汝州职业技术学院,推动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集聚地建设二是中等职业教育优化调整。制定平顶山市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市财经学校等7所中职院校已通过省厅标准化验收,达标率77.8%三是社会力量办学稳妥发展近两年,向省教育厅备案设立6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积极推动平顶山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发展壮大

)围绕标准布局,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横向发力。一是推进“双高”院校建设。依托全市现有的3“双高工程”学校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平顶山技师学院、平顶山市财经学校),积极打造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电子商务专业群二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根据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求,2024年在我市中职学校拟新增无人机操控与维护、旅游服务与管理、应急救援技术等19个专业,拟撤销航空服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等10个专业。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获批河南省“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4所;实施“3+2”分段和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创新开设尼龙新材料人才培养实验班

   (三)资源共享,完善产教融合统筹推进机制。一是培育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加快推进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纵深改革,统筹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建设规划,以高新区为主体培育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2024年,成功申报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平顶山尼龙新材料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组建了多个高水平职教集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体化运行。目前已建设有全国煤炭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河南质量工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平顶山学前教育职教集团、平顶山技工教育集团三是创新推动校企合作模式。采取专业共建、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产业学院等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2108”。“1”是指成为首批试点,即:成为河南省首批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2”是指建成两个国家级基地,即:建成国家级葡萄酒生产性实训基地全国首个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0”是指获批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10家,即:平高集团、河南贝特尔药业、河南铁福来装备制造股份、兴盾物业服务集团、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河南省廷怀玉青白胎瓷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平顶山恩泽科技有限公司、荣腾农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神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8”是指挂牌八个学院,即:挂牌成立天通电力、郑煤机智慧矿山、尼龙科技、中平智能工程、尼龙新材料、电气装备、润泽餐饮、宇通汽车8个产业学院。

三、存在的问题

   学校专业设置有待优化。学校办学特色不突出“一校一品牌”不够鲜明。全市有公办中职学校12所(含省属1所),除河南省医药卫生学校、平顶山外国语学校、市体育运动学校专业特色明显外,其他学校专业特色不突出,存在专业重叠现象,大部分学校开设有计算机专业,有6个学校开设有幼儿保育专业。

   (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严重不足,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特别是与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技术人才。

(三)部分企业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当前学校产教融合存在“一头热”现象,学校热、企业冷,合作层次浅、形式单一,政府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激励政策有待加强。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教体局将进一步推进我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创优。围绕“东强西领、两翼齐飞”城市转型发展布局,进一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高水平建设白龟湖科创新城推动我市职业教育集团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力争把科创新城打造成为平顶山的工匠摇篮、城市名片、发展引擎”。支持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国家“双高计划”,支持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和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省级“双高工程”。

(二)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落实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分阶段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育认定20个市级职业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0个市级职业学校“双师型”名师工作室20个市级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

   完善平台载体建设共享机制。建设平顶山市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和产业人才数据平台,构建职业教育产教对接谱系图,把政府、企业、学校、人才、项目、创新、就业等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促进政校企各类需求精准对接,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四)努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打造高水平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采取政校企共建模式,支持职业院校与重点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共建5-10个省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服务“中国尼龙城”“中原电气城”“煤矿智能化”等发展建设破除“产教融合”梗阻。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职业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今后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

 

 

                     202462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