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305/2024-00008
  • 发布日期
  • 2024-07-23
  • 主题分类
  • 2024年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关于对全市通村路进行提档升级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4-07-23 浏览次数: 浏览
提案号
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162号
提案者
王著
标题
关于对全市通村路进行提档升级的建议
提案内容

近日,通过调研发现通村路已经成为“村村痛”,农民群众对此反应十分强烈,通村路道路急需要提档升级。(所谓的通村路,是指通村入村的公路,也就是公路通到行政村,然后贯穿整个行政村的公路。这些公路全部属于四级农村公路。)

一、存在问题

(一)通村路道路设计规范的先天不足。

一是横断面设计标准:路基设计宽度为5.5米,特别困难路段不小于4.5米路面设计宽度不小于3.5米过街村镇及交通量较大的路段,路基可适当加宽。二是平面设计标准:平面最小半径一般不小于15米。三是纵断面标准:路线最大的纵坡度为8%,最大合成纵坡为10%任一连续3公里路段范围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5.5%。四是路面结构:混凝土路面厚度不小于18厘米,标号不低于25MPa混凝土路面基层厚度不小于15厘米沥青路面厚度不小于3厘米。五是通村路公路的技术标准:村道一般宜采用四级或司机以下公路技术标准。六是设计车辆:主要为农用车、拖拉机、收割机等体积小、重量轻的农用运输工具。设计车速:一般路段15km/h,特殊困难路段10km/h。建筑限界:特殊路段4米,但应设置限高标志。路基宽度:一般4.5米,栓车道不应小于6.5米地形困难路段4.0米工程艰巨特殊路段3.5米。错车道:路基宽度小等于4.5米时,应该要求设置错车道。同时按照交通部相关标准,还应考虑视距、圆曲线半径、圆曲线超高、圆曲线加宽、超高加宽的过渡段、回头曲线、纵坡、坡长、等技术要求。

(二)通村路在通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路面狭窄,会车困难。按照通村路道路的技术规范,通村路道路的宽度为3.5—5.5米,最宽的道路为5.5米,如果按照最宽5.5米使用路面来看,现在农民普遍使用的收割机中:仅仅小型收割机(宽度一般在1-3米左右)可以单双向畅通通行;中型收割机(宽度一般在3-6米左右,)也可勉强单向通行,但双向相遇无法会车通行;而大型收割机(宽度一般在6-13米左右)则单向都无法通行。同时,现在家庭轿车早已经进入普通农家,一般的轿车长在4.8米左右,宽在1.8米左右,3.5米宽的通村路道路明显存在着会车困难的情形。主要原因分析:一是因为土地制约。因为通村路两侧大多为可耕地,路面稍微一拓宽,就可能站住基本农田了,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不给予批复。另外,征地拆迁补偿困难,按照国家标准,可耕地“区片价加社保”每亩地需要20万元;如果遇到宅基地,征地拆迁更加困难,往往需要付出更多更高的代价。

二是路面破损,影响出行。长时期以来,由于缺乏专项充足的养护资金和专业的养护人员,有为数不少的通村路路面破损严重,造成了农民出行困难,出行安全得不到保障。

三是农忙时节,农民随意占用、破坏通村路的现象突出。具体表现为,利用通村路晒粮食,为了方便灌溉农田等,随意破坏路面,开挖沟渠等。

二、具体建议

(一)重新修订农村通村路的设计规范。

建议,在采用“购买土地指标,实现占补平衡”等措施,妥善解决通村路所需占用土地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以及未来30年内,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愿景,科学评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态,重新修订我国农村通村路道路的设计规范。立足长远,解决道路等级、路面宽度、路基基础及养护等问题。真正做到惠农惠民。

(二)尽快推行“路长制”,依靠“路长制”的实施,妥善解决通村路的养护问题,确保通村路路基稳固,路面平整,不受破坏。2021年3月,河南省交通运输厅下发《关于全面做好农村公路“路长制”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到2022年底,全面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公路路长组织管理体系,农村公路“路长制”管理模式全面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工作格局全面形成,农村公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但是截止目前,我市还未出台相关“路长制”配套措施,面对当前通村路管理的难题,急需要尽快出台市级层面“路长制”管理细则。

(三)严厉查处占用通村路晒粮食、挖沟故意损毁破坏通村路的行为,顶格处罚绝不手软,确保通村路一年四季畅通无阻,充分发挥其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的需要,使其真正成为致富路、富民路。

承办单位
市交通运输局
办理结果
B
答复内容

尊敬的王著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对全市通村路进行提档升级的提案”的提案已收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发展现状

“十四五”以来,我市共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33.5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607公里,危桥改造70座,安防工程329公里。截止2023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2828公里全省排名第9,路网密度163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排名第13。全市除鲁山县团城乡外所有乡镇均达到通二级以上公路标准,所有行政村道通硬化路,所有易地搬迁安置区(点)均有一条畅通的对外出口路,所有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为方便群众出行打下了基础。

鲁山县石林路列入交通运输部《美丽农村路建设指南》案例篇,X005 环库路25.164公里荣获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称号:叶县X007辛常线42.8公里荣获首届“河南最美公路”称号。郏县、叶县、宝丰县、鲁山县先后成功创建成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2021年宝丰县创建成为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二、采取措施

2021年7月交通运输部在原《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基础上出台了《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设计规范》(JTG/T3311-2021),“规范”进一步明确了小交通量单、双车道四级公路设计标准,基本符合您在提出的要求。

(一)路面狭窄会车困难“十四五”以来,省、市交通运输部门高度关注行政村通双车道问题,出台了相关补助政策,在农村公路建设中严格遵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设计规范》,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通行政村道路进行加宽改造,截止2023年底,全市2561个行政村中,通4.5米以上道路行政村2450个占比95.7%通双车道行政村1511个占比59%,高于全省55%平均水平。

(二)路面破损影响出行。2023年全市农村公路自动化检测数据,全市12671公里农村公路,中等路以上里程12201公里占比96.3%,次差路里程470公里占比3.7%。2016年路网调整以来,我市有447公里升级干线公路未接养,部分路段仍为农村公路管理部门管养,但养护经费未划拨至农村公路管理部门,存在失养缺养现象,道路破损严重。

(三)侵占破坏现象突出。全市村道里程约8664公里,点多面广,针对存在问题2019年我市出台了《平顶山市全面推行“路长制”工作方案》(平路域环境办(2019)1号),各县(市、区)相继建立了路长制会议制度、巡查制度、信息报送制度等相关制度。2021年我市出台了《关于印发平顶山市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实施方案的通知》(平政办(2021)23号),要求各县(市、区)政府要完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建立多部门联动的执法机制,依法查处破坏、损坏农村公路及公路设施的违法行为。通过执法、监督和宣传,侵占、破坏农村公路行为逐年减少,路域环境整体形象大幅提升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提高建设标准。根据现有设计规范,指导各相关单位,考虑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在现有基础上因地制宜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标准,积极与国土部门沟通,研究解决需占用土地指标问题。

二是提治理能力。进一步压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乡村管理责任,完善“路长制”各项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分级考核制度。同时充分发挥乡镇政府、村委会作用,健全群众爱路护路的乡(村)规民约,完善共建共享的群众参与体系。

提升通达水平加快新升级干线路段改造双车道改造,预计“十四五”末行政村通双车道比例达到60%以上。鼓励有条件的要实施“户户通”,提升道路延伸通达深度。通过不断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加强道路养护,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打好基础。

再次感谢您对平顶山市农村公路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也欢迎您继续关注,多提宝贵意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