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报告预测,若以60岁及以上作为划定老年人口的标准,到2050年中国将有近5亿老年人。2022年末,我市常住人口469.12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94.9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9.14%(全省为18.86%)。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截止到2022年,我市已建成59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现了271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并搭建了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建设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快,以及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的日益加大。积极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根据我国国情和养老传统,居家养老是主流养老方式。当前社会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空巢化,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特别是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日益增多,家庭养老面临很大压力。同时,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还不成熟,还有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的空间。
为此建议:动员社会力量整合养老机构、养老企业、社区、家庭资源优势,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有效衔接,形成医疗、康复、养老融为一体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一、压实街道主体责任、做实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
街道办要全权主导辖区养老服务工作的责任机制,不断推动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将已建成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属地养老机构、购买服务资金等公共养老服务资源整合统筹管理,建设街道养老服务联合体。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提升助餐质量,满足老年人的社交和娱乐需求。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应当内设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部门,专门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行、助医、照料看护等定制养老服务。发挥家庭养老床位作用,优化家庭养老设施,让老人居家养老更便捷、更安全,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性和规范化。
二、加快智慧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养老服务智慧管理
加快互联网智慧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智慧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快捷、高效的掌握居家和社区养老的个性化和共性化需求,通过信息共享有针对性的为老年人提供安全管理、生活帮助、和亲情关爱等服务。同时运用信息化技术为居家和社区养老提供健康档案管理、健康咨询、健康检测、预约挂号、远程医疗诊断、远程看护、紧急救助等服务,降低服务成本,解决医疗资源不足问题。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加大对老年人健康支持设备和居家防护传感系统的研发力度。促进养老服务设施智能化。
三、加大医养结合、推动健康养老服务
继续推进社区和居家养老与医疗卫生机构的结合,将养老与卫生服务机构统筹规划、毗邻建设、签约合作,融合医养结合服务。有效推进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新建或改扩建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开设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和老年康复护理专区。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医疗护理站,与签约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双向转诊机制,使老年人享受家门口全科医生提供的优先就诊、定期体检、健康指导、中医调理、慢性病管理等服务。对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要不断将健康管理、诊疗护理、药物配送等服务向居家养老延伸,优先为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服务。
四、不断提高监管水平,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和参与。全市上下要共同努力,政府各职能部门要相互配合,深入推动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现有养老机构设施建设质量、安全服务能力,健全监管机制,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和质量。让政府更放心、让养老更安全、让老人更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