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龄化呈现出数量多、速度快、差异大、任务重的形势和特点,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已成为医养结合的重点服务人群,专业的居家医疗、护理和康复护理服务呈现出庞大而刚性的需求。在社区建设以上门护理服务为主的护理站,承担居家老人的医疗护理服务成为迫切需求。目前,医院、社区医疗机构难以为老年人提供院后持续照护服务,大医院、社区医院与社区护理机构未能形成服务衔接,导致服务人员、患者信息、服务管理断裂,老年人出院后无法继续得到安全、便捷的专业医疗护理,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并加重家庭和社会的照护压力和经济负担。
建议:发展老年医疗护理的“护联体”。通过政府主导、市场机制、社会参与,一起创新多元化老年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增加多层次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供给。一、打通并建立“护联体”老年医疗护理的服务、信息、管理一体化机制一方面要实现老年医疗护理、康复、生活照料“服务一体化”,另一方面在协作性和连续性上实现一体化,即“联动一体化”。建议市卫健、民政等部门联合,明确牵头单位,进一步整合优化基层医疗卫生和养老资源,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护理站联动运作,形成社区—居家护理衔接,为居家老人提供医疗救治、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等服务。护理站通过上门护理,成为社卫中心和病人家庭之间互联互通枢纽,双方通过功能、人员的互补有效扩展服务半径和数量,有利于解决社卫中心服务人手有限、服务半径和能力难以满足庞大的社区患者对居家护理的需求的矛盾。二、打通并建立“护联体”的医疗护理服务价格和支付机制聚焦老年医疗护理服务领域,建议政府全面梳理本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长期护理保险、商业保险等政策,并充分发挥政策合力作用,打通院内—院外、社区—居家的支付机制,为开展老年医疗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三、丰富老年居家医疗护理服务载体,提高“护联体”服务效率和质量一是鼓励并支持社区护理站连锁经营。配备社区护士、康复师、治疗师等专业人员,以上门服务为主,为医院大量的慢病患者、出院需康复患者提供持续性医疗护理、居家康复,实现院内—院外的服务衔接,达到服务不脱节、人员不脱节。建议相关部门及时总结试点的经验和存在的困难,及时出台政策,给予社区连锁护理站建设、运营的补贴和奖励机制,推动社区护理站的发展。二是发展“互联网+照护服务”。建议相关部门做好协调工作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推动社区护理站接入大医院、社区医院的“互联网+护理”平台,以快速进行信息对接和服务响应,并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的提升和把控,让患者可以更便捷享受专业、安全、有保障的医疗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