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疾控中心发布健康防护指南
(记者 王春霞 通讯员 田春杰)近日,我市迎来持续高温天气,市气象部门频频发出高温预警。最新的气象预报显示,我市高温仍将持续,局部或达43℃。7月15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高温天气下,中暑与热射病健康防护指南》,提醒市民掌握科学防护知识,预防中暑甚至致命的热射病。
据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专家介绍,人体通过出汗散热维持体温平衡,但当环境温度超过35℃、湿度大于60%时,散热效率会急剧下降。此时,热量在体内蓄积,便可能引发热疲劳、中暑甚至热射病。热疲劳表现为头晕、乏力、口渴,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中暑时,核心体温升至38℃以上,伴随皮肤灼热、恶心呕吐,需立即干预;热射病是最严重的热相关急症,体温超过40℃,可导致器官衰竭、昏迷甚至死亡,死亡率高达20%—50%。
持续高温天气下,老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是三类高危人群,需格外警惕。原因是,65岁以上老人调节体温能力下降,若独居且缺乏空调,风险显著增加;婴幼儿体温调节系统尚未成熟,易受环境温度影响;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患者因身体调节能力弱,更易发生热损伤。此外,户外工作者、运动员等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的人群,也需严防热射病。
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中暑或热射病?专家提醒应从以下方面做好日常防护:
科学补水: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避免一次性豪饮。每次饮100—150ml,间隔15—20分钟为宜,不贪凉饮用冰饮,以免刺激肠胃。
合理着装:选择宽松、透气的浅色衣物,户外作业时佩戴宽檐帽,减少皮肤暴露。
时间管理: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尽量避免户外活动,确需外出时每30分钟到阴凉处休息一次。
环境调节:室内保持通风,使用空调时温度设置在26—28℃,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
饮食调整:多吃含水量高的蔬果(如西瓜、黄瓜),减少高油高糖食物,避免过量饮酒。
如果发现身边有人出现中暑或热射病症状,应该如何紧急应对呢?
专家介绍,应立即采取“搬、脱、吹、擦、补”五步法来紧急应对:1.搬移至阴凉通风处;2.脱去紧身衣物;3.用风扇或扇子降温;4.用湿毛巾擦拭皮肤(重点在颈部、腋下、腹股沟);5.补充含盐清凉饮料。一旦出现热射病迹象(高热、无汗、昏迷),需立即拨打120,同时持续降温:可用4℃左右的湿毛巾包裹身体,或用冰袋置于颈部、腋下等大血管处,在送医途中不可中断降温措施。
专家提醒:高温天气如同“隐形杀手”,但只要做好科学防护,就能有效规避风险。记住,在极端高温面前,敬畏自然、关爱自身与他人健康,才是安全度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