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065/2007-00001
  • 发布日期
  • 2007-03-23
  • 主题分类
  • 政府预决算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关于平顶山市200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07-03-23 浏览次数: 浏览

——2007年3月26日在平顶山市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张坤子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平顶山市200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6年,在全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基础上,财政收支增幅较高,预算执行情况比较好。全市财政收入呈现出增速快、质量高、结构优的显著特点。我市财政收入自2003年的14.51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44.19亿元,3年间增长2倍,增加29.68亿元,全省排名由第7位跃居第3位,位居郑州、洛阳之后;财政支出自2003年的28.69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74.97亿元,3年间增长1.6倍,增加46.28亿元。自2004年以来,我市财政收入相继突破20亿元、30亿元和40亿元大关,2006年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7.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财政支出相继突破30亿元、50亿元和70亿元大关,我市财政收支三年跨出了三大步。省财政厅对我市财政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2004年、2005年省财政厅对我市财政局予以通报表彰,2006年在予以表彰的同时,省人事厅、财政厅授予我市财政局“河南省财政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全市一般预算收支完成情况

   1.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04019万元,为预算的125.9%,增长38.9%,增收113243万元。
   分级完成情况: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1655万元,为预算的110.4%,增长22.5%,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35.1%;区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5290万元,为预算的149.7%,增长43.3%,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21.1%;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7074万元,为预算的130.6%,增长53.2%,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43.8%。
   鲁山县、宝丰县、新华区、卫东区4个县(区)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亿元,汝州市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亿元,舞钢市一般预算收入突破6亿元。
   分项完成情况:全市地方税收收入完成311504万元,增长38.6%,增收86715万元,税收总量首次突破30亿元。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主体税种完成246399万元,增长34.6%,增收63292万元,与经济发展基本适应。契税、资源税等小税种完成65104万元,增长56.2%,增收23424万元,征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非税收入完成92515万元,增长40.2%,增收26528万元。

   2.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81120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5.3%,增长40.3%,增支195705万元。
   分级完成情况: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07503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5.2%,增长43.3%,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30.5%;区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98702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9.7%,增长37%,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14.5%;县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74915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7.6%,增长39.6%,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55%。县(市)一般预算支出规模平均为62486万元,高于全省60296万元的平均水平,比上年增加106347万元。
   法定支出完成情况: 2006年全市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7.3%,教育、科技、农业支出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符合法定增长要求。教育支出完成87915万元(不含教育基建支出),增长17.4%;科技支出完成6908万元,增长37.7%;农林水等支出完成42642万元,增长34.8%。
   2006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04019万元,加上税收返还74040万元、结算补助收入158629万元、专项补助109657万元、调入资金3735万元、上年结转安排30195万元、动用上年净结余3286万元,减去结算上解65496万元,全市可供支出的总财力为718065万元。一般预算支出实际完成681120万元,结转下年支出27736万元,全市当年一般预算净结余9209万元。
   2006年,全市基金预算收入完成37859万元,增长52.4%;基金预算支出完成68546万元,增长45.5%,主要是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增加较多。
   2006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1655万元,加上税收返还收入28831万元、结算补助收入11950万元、上级专项补助47523万元、上年结转13503万元,减去结算上解25542万元,市本级可供支出的总财力为217920万元。实际支出完成207503万元,为预算的95.2%,增长43.3 %,结转下年支出10051万元,市本级一般预算当年结余366万元。
   2006年,市本级基金收入完成22138万元,为预算的170.9%,比上年增长34.4%,上级补助收入20379万元,当年基金支出完成42274万元(含上级补助),为预算的86.9%,增长47.5%。

   市本级财政新增超预算财力,主要用于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必办的事情,如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农林水支出、公检法司办案支出、偿还债务和其他专项用途的列收列支项目。
   全市和市本级财政决算待与省财政结算后,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情况

   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全市财政实际落实各项惠农补贴10406万元,其中:对种粮农民发放粮食直补、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小麦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9752万元,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贴504万元,落实测土配方施肥补贴150万元,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保证教师工资按国家现行规定标准足额发放的同时,全市财政落实“两免一补”资金5372万元,春秋两季资助学生43万人次,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学生因贫辍学问题。落实2695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落实4660万元支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落实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1515万元,提高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全市财政落实9158.7万元,补助标准由每人20元提高到40元,试点县扩大到6县(市),参合农民达到260.44万人,参合率达到76.4%,初步建立了缓解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的制度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全市财政落实2202万元,初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人均补差标准由每人每月10元提高到22.6元,9.7万低保对象受到资助。落实2259万元,保障五保户基本生活,落实1258万元加强敬老院建设,集中供养率达到20%。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金191.8万元,3196人受益。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全市财政落实15956万元支持农村公路建设,落实3147万元支持解决农民安全饮水问题,落实4500万元支持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筹措5580万元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筹措资金3517万元,解决4.3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温饱问题。

   (三)支持和谐社会建设投入情况

   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投入。全市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抚恤救济支出65730万元,增长60.5%。其中就业补助10046万元,新增城镇就业11.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69万人。落实55277万元,支持做实个人账户和养老金调标,68780名离退休人员按时领到基本养老金。落实1042万元,全面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3.9万人次受到救助,其中大病救助1860人次。落实6213万元,提高城市低保补差标准,8.4万低保对象按标施保。
   增加卫生事业投入。全市财政医疗卫生支出33314万元,增长64.2%。落实1359万元支持20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市本级筹措1053万元,支持市级医院医疗救治能力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和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改善公共卫生条件。落实资金用于支持实施国家预防接种免费政策、艾滋病病人免费救治和致孤人员生活救助。
   增加文化事业投入。全市财政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25176万元,增长46.7%。市本级落实900万元,支持市文化中心、市博物馆等工程建设。落实210万元,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全市落实374万元,支持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增加高校困难学生救助投入。全市财政落实578.1万元奖助学金、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增长241.9%,全年资助高校和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7435人次,初步建立了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增加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全市财政排污费支出达6525万元,增长32%。集中解决沙颍河等重点流域污染源整治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财政筹措680万元,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和环境治理、地质遗迹保护等,促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落实退耕还林补助4695.6万元,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增加平安建设投入。全市财政公检法司支出42807万元,增长30.8%。投入1285.5万元用于基层政法单位装备采购,改善基层政法机关执法办案条件,促进社会稳定。
   落实石油价格改革补贴。分两次对国有林业、渔业、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和出租车5个弱势或公益性行业给予油价补贴1402.75万元,缓解了油价上涨对这些行业的影响。

   (四)支持经济转型投入情况

   促进科技创新和企业技术改造。全市科技三项费用支出5675万元,增长40.4%,重点支持一批工业、农业、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落实工业结构调整资金1500万元,支持重点企业结构调整。落实1706万元支持平高东芝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外向型经济发展。落实企业关闭破产补助10592万元,分离企业办社会补助9054万元,安排下岗失业人员解除劳动关系补助3000万元,支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通过改制消化天使集团不良贷款8000万元,妥善安置职工5000人。落实企业退税1907万元。落实522万元支持企业发展外贸项目。
   加大城市建设投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筹措5亿元用于城市建设,促进了重点创优项目的圆满完成,顺利通过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验收。落实1560万元,用于伏牛山生态旅游建设。落实38700万元,用于新城区建设项目,加快了新城区建设步伐。落实1641万元完成了拖欠工程款的清理工作。

   (五)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投入情况

   落实转移支付资金。争取省对县(市)下达一般转移支付和县乡奖补资金44540万元,比上年增加14610万元。
   分类扶持县域经济发展。争取3000万元县域经济发展奖励资金,鼓励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争取2330.5万元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和畜牧业重点县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经济。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筹措1750万元用于农业结构调整、优质农产品和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做好财政对龙头企业进行参股的基础工作,引导、带动社会资金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汝州市巨龙淀粉厂获财政参股资金1500万元。
   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和解决供销社历史遗留问题。及时落实分红补贴167万元和保值储蓄补贴813万元,支持农信社增资扩股,优化了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

   (六)深化公共财政改革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顺利推进,全市统一使用新科目编制2007年部门预算。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市集中支付资金640657万元,增长110%;拒付各类违规开支3028万元。政府采购管理进一步规范,全市完成政府采购111717万元,节约资金11060万元,节约率为9.9%。
   扩大政府投资评审范围。市本级和6县(市)开展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前移评审关口,加强项目预、结算评审,强化源头把关。政府投资项目全部实行先评审、后下达预算。全市评审投资额61412.6万元,比上年增长1.7倍,审减资金14879.5万元,审减率为24%。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按照省统一部署,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工作。从2006年7月1日起,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并相应调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政策,适当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和社会保障对象收入水平。全面清理整顿公务员津贴补贴,建立并逐步完善津贴补贴发放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
   加大财政监管力度。坚持依法理财,规范财政行政审批。改进财政监管方式,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绩效监督试点,加大事前审核、事中监控力度,重点关注“十件实事”等支出使用情况,初步建立了实时监控、综合核查、整改反馈、跟踪问效紧密结合的财政监督机制。2006年度对82户单位开展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共查出违纪金额9836万元,罚没追缴入库3003万元。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财政改革与发展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全市人均财政收支水平仍比较低,尤其是市本级后续财源不足,财力紧张,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保障力度仍需加强,县域财政发展不平衡,历史欠账多,债务负担沉重,财政困难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收入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偷逃骗税行为仍不同程度存在。部门预算需要进一步细化,财政资金不足与浪费并存,截留、挪用和滞留财政资金等违反财经纪律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积极研究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7年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一)2007年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

   2007年,全市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财政收入具备稳定增长的经济基础。但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地方津贴补贴标准等,都需要增加财政支出,增支压力很大。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八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市七次党代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认真贯彻稳健的财政政策,完善收入征管,优化收支结构,确保法定和重点支出,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着力支持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增加“三农”投入,强化惠农政策,着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构建实力、高效、文化、和谐、魅力平顶山提供财力保障。

   (二)2007年预算安排政策要点

   1、积极稳妥安排收入计划,一般预算收入增幅略高于生产总值增幅。
   2、优先保工资,保运转,保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
   3、教育、科技、农业支出按法定要求增长。保证文化、公共卫生支出。增加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足额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所需经费。增加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支持扩大广播电视在农村的覆盖面。
   4、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和安全饮水、沼气、道路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投入。加大惠农补贴力度。提高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
   5、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增长。

   (三)2007年一般预算收入指导性计划

   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等因素,2007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指导性计划按增长13%以上安排。各县(市、区)根据当地实际,妥善安排本级收入预算增幅。

   (四)2007年市本级预算安排

   1、市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50320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3.9%
   市级税收收入安排115311万元(含增值税退税300万元),增长11.4%。
   市级非税收入安排35009万元,增长23.9 %。

   2、市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64072万元,增长5.6%
   市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50320万元,按现行财政体制算帐,市级可供安排的财力为164072万元,全部安排支出。
   工资福利及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主要是人员经费)62459万元,占38.1%,增长33.1%;
   商品和服务支出(主要是公用经费)6807万元,占4.1%,增长4.9%;
   专项支出59997万元,占36.6%,增长10.2%;
   行政性收费、专项收入安排支出和政策性列支返还支出34809万元,占21.2%,增长18.4%。
   需要说明的是:扣除行政性收费成本支出、专项收入安排支出、调资等上级专项补助后,2007年,市级可统筹安排的财力同比仅增长5.9%。市本级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提高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标准、法定和重点支出增长,其他专项支出大体维持上年水平,有些项目还有一定压缩,支出安排很满,执行中将从紧把握(各支出科目安排详见附表)。

   三、2007年财政工作重点

   2007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全局,按照建设和谐社会要求,统筹兼顾,突出民生,完善管理,务实进取,努力实现财政又好又快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加强收支管理,增强财政保障能力

   坚持依法治税。强化重点税源监控,完善零星税源征管,促进税收经济协调增长,提高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和主体税种收入占税收比重。坚决制止和纠正擅自出台减免税、先征后返等税收优惠政策,严厉打击各种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
   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将土地出让收支全部纳入基金预算管理。
   严格按预算控制支出,坚持均衡支出,确保法定和“十件实事”等重点支出需要。

   (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强化农村义务教育政府责任

   从2007年春季开学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杂费,同时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继续对困难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确保编制内教师工资按国家现行规定标准及时足额发放。
   筹措资金更新配置农村中小学课桌凳,用两年时间把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配置一遍。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三)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公共卫生服务

   足额安排补助资金,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并规范管理,确保参合农民真正受益。在全市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医保制度。
   扩大计划免疫疫苗范围和免费救治重大传染病病种。加大财政投入,完善补助机制,支持改善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四)支持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增加就业再就业投入,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财税扶持政策。
   扩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推进做实个人账户工作,继续按规定调高养老金标准,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完善城镇低保制度,将农村低保最低补差标准提高到30元,使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30%。
   完善以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等为主要资助手段的高校和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高中阶段贫困生资助制度,扩大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面,使困难家庭子女通过政府资助顺利完成学业。
   落实基层政法机关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政法补助专款项目,改善基层政法机关执法办案条件,促进平安建设。

   (五)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
   探索建立优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激励约束机制。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
   对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的农业税尾欠,继续执行暂不清收政策。创新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全面落实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政策,基本完成国有农场农工减负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任务。

   (六)强化财政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

   继续实施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惠农补贴,确保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完善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管理,加快优质粮食和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集中资金支持重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实施科技富民强县工程,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七)加大县域经济发展扶持力度,提升基层财政保障水平

   落实县域经济发展扶持政策。集中资金,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和畜牧业重点县加快发展。
   落实省对县财政奖励补助政策,强化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县(市)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基层政权运转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八)完善促进经济转型财政政策,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落实鼓励自主创新财税优惠政策,完善财政扶持机制,继续支持优势行业重点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提升优势行业竞争力。
   集中资金支持重点实验室和企业研发中心建设、重大科研专项实施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落实引导资金,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落实鼓励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扶持循环经济发展,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开展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煤炭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加大煤炭资源开发保护力度。筹措资金支持实施退耕还林、污染防治等,改善生态环境。

   (九)细化财政管理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财政统一管理制度。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全面澄清行政事业单位“家底”。对资产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逐步实现个人收入与单位占有的国有资产彻底脱钩。
   细化部门预算,编制综合预算,统筹安排财政预算内外资金,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准确性。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规范政府采购行为,逐步将政府投资的文教、卫生、交通、水利、土地开发整理等项目纳入投资评审范围,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市本级全面编制政府债务预算。
   健全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相结合的全程财政监督机制,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监督,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重点支出的监督,严肃财经纪律,厉行节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会计、资产评估等基础工作,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和诚信建设,完成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换届工作。

   各位代表,做好2007年财政工作任务繁重,意义重大。我们将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八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及市七次党代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坚持为民、务实、进取、清廉,依法科学理财,自觉接受各级人大和社会各界监督,努力完成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继续实施二次创业,奋力打造经济强市,着力构建和谐社会,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实现崛起”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附:
   表一:平顶山市2006年财政收支主要项目完成情况表

   表二:本级2006年财政收支主要项目完成情况表

   表三:2007年市本级财政收支主要项目预算安排情况表(草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