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智慧急救平台 守护健康“生命线” 奋力谱写我市医疗应急事业发展新篇章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24-01-26 浏览次数: 浏览

有一部免费电话24小时在线,与生死相连,它一端连着病人,一端连着医院。这就是被誉为生命线的“120”。

时间就是生命,呼救就是命令。为了鹰城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市120开通28年来,急救人不分昼夜、风雨兼程。

市医疗应急中心(市急救调度中心)2023年2月份成立,前身是市急救中心、市急救指挥中心,承担着全市120急救指挥调度、非急救转运调派、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健康急救知识普及培训、重大活动医疗保障等职能,下辖10个急救站。

近年来,在市卫健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医疗应急中心围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开拓创新,奋勇争先,有力推动了院前急救和医疗应急工作开展。2023年6月,我市被国家卫健委确定为全国6个医疗应急重点城市建设之一,是河南省唯一入选的城市。市医疗应急中心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省三八红旗集体、省健康单位、省卫生应急工作先进集体、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突出贡献单位、市三八红旗集体、平顶山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并荣获市五一劳动奖状。

勇于改革创新

推进全国医疗应急重点城市建设

2023年2月,市卫健委抓住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的机遇,率先在全国成立市医疗应急中心(市急救调度中心),新增医疗转送指挥调派、卫生健康知识宣教、急救知识培训和医疗应急物资储备等职能,探索建立平急结合、快速反应的医疗应急体系。市政府研究制定了《平顶山市医疗应急重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七个方面28条具体措施,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为满足患者和社会的医疗保障需求,市医疗应急中心率先在全省开展出院医疗转送和各类活动医疗保障工作,强化院前急救服务和出院转送服务分类管理,已累计完成出院医疗转送700余次、医疗保障20余次。

为提升基层医疗应急能力,选取新华区、示范区共23个“长明灯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试点,探索建立村(社区)医疗应急点,把医疗应急关口前移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市医疗应急中心紧盯信息化前沿,筹措资金249万元,建成了全国首创的医疗应急综合指挥平台,集急救调度、应急指挥、队伍管理等功能于一体,与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信息共享,促进了医疗应急规范化、信息化、可视化建设,全面提升了我市突发事件的医疗应急能力。借助医疗应急综合指挥平台,我市还成功举办了2023年度医疗应急实战拉练活动。

完善急救体系

打造15分钟急救黄金圈

近年来,为了提高我市院前急诊急救能力,市医疗应急中心进一步优化急救站点布局,健全急救网络,在原有各大医院急救站的基础上,新增4家急救站,充分发挥公立医院、部队医院、民营医院、专科医院的优势,15分钟急救圈基本形成。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市院前急救工作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市财政投入360万元购买了12台负压急救车,充实到120急救一线,增强急救体系的装备力量,为打造城市15分钟急救黄金圈提供了重要保障。

2023年7月,新建的120急救调度中心投入使用,率先在全省建立云调度急救平台,具备呼救自动定位、快速受理智能派车、急救车辆动态跟踪、院前院内协同救治等功能,信息化水平全省领先;引入ADLS急救电话指导系统,是全省第3个具有电话指导系统的城市,实现了院前急救“零等待”。10月,率先在全省上线无障碍急救报警平台,听障人士可独立呼叫120,解决了其无法独立报警的民生难题。

为前移急救关口,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2022年以来,在市慈善总会大力支持下,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公共场所全面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工作,已配置160台,覆盖了学校、公园、车站、商超、大型社区、公共服务机构以及出租车、公交车等场所。推出便于群众查找的AED电子地图,成立7支急救志愿者服务队,专业培训148名志愿者,着力提高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

强化质量管理

提升120院前急救服务能力

院前急救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120急救调度就是院前急救工作的枢纽。市医疗应急中心的统计显示,120电话开通至今,已累计派诊37万余次,转运救治39万余人。

近年来,为有效提升我市院前急救的服务能力,市医疗应急中心通过抓岗位培训、抓科学调度、抓质量控制,全面加强120院前急救服务能力提升。

加强岗位培训,提升科学调度水平。每月开展急救知识、职业道德、实践锻炼“三个培训”,以识图竞赛、打字速度竞赛、急救知识竞赛“三个竞赛”检验培训效果,提升综合业务能力。改革调度员管理模式,实行调度组长负责制,有效提高了调度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实施电话指导奖惩制度,提高急救电话指导成功率,已成功电话指导15名急性气道异物梗阻患者和1名心脏骤停患者。

加强急救质量控制,促进体系规范运行。市院前急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每月对急救站和调度员工作进行综合评价、排名通报,每季度组织一次急救站和县区现场指导评价,优化了急救流程,提升了急救水平。

建立可视化质控平台,提升决策效率。围绕省院前急救17项质控指标和市考核细则,建立院前急救质控平台,实现院前急救全流程的信息共享,自动生成急救质量数据。目前,已实现市区120电话10秒接听率为99.38%,平均派车时间43秒,平均急救出车时间为1.51分钟,平均急救反应时间11.30分钟,全部优于省定质控指标,市医疗应急中心在全省院前急救质控会上作经验交流。

加强科普培训

持续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为提升公众健康素质素养,提高市民处理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能力,多年来,市医疗应急中心坚持开展急救技能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五进”活动,普及日常急救知识和技能,受益群众达3万人次。

2023年,该中心投入资金90余万元,建设急救培训基地,开展院前急救专业人员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已获得美国心脏协会AHA授权的初级生命支持(BLS)培训基地认证和授牌。目前,依托急救培训基地,已面向社会举办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技能普及专题培训班17期,小班制教学,有针对性地提升群众的急救能力。

同时,该中心建立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渠道,开设“平顶山市医疗应急”微信公众号、抖音号,推出“小雅带您学急救”系列宣传视频,利用报纸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全方位、立体化科普医疗应急知识,提升社会公众自救互救意识。制作的科普视频《救命神器AED您会使用吗?》在“第五届河南省科普能力大赛”中获得视频类金奖,入选全国“2023年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微视频类优秀作品。

据悉,市医疗应急中心投入资金600万元,正在建设急救科技体验馆。这是省内首个以公众急救科普为主题的培训教育基地,主体框架建设已完工。设置有心脏骤停、气道异物梗阻、意外伤害等10多个应急救护体验功能区,沉浸式体验急救科普。

新起点、新机遇、新征程。市医疗应急中心主任刘震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抓住全国医疗应急重点城市建设的机遇,立足长远,科学谋划,全面提升新形势下紧急医疗救援和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和各急救网络医院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作、高品质服务,共同推进院前急救和医疗应急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