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的融合中,看见厚重的鹰城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24-01-29 浏览次数: 浏览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推进文旅融合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要部署。我市有着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旖旎风光蕴藏着人文科学宝藏,非遗项目彰显无限传统魅力。推进文旅融合既有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有助于丰富旅游消费的内容生产;既有助于将丰厚的文化资源接入广阔的旅游消费市场,也有助于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消费意义。

开发新场景,打造新亮点,增加新体验,吸引新用户……打开了思维,创新了思路,我市文旅市场必将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

冰雪季,热情鲁山等你来

1月24日下午,来到位于鲁山县瓦屋镇的金汤山温泉滑雪旅游度假景区滑雪场,尽管气温在0℃以下,却真切感受到了冰雪旅游及冰雪运动的“热度”。多名游客从滑雪场雪道上翩然滑下,在皑皑白雪上画出一条条优美弧线。

“从抖音上看到了这个滑雪场,今天上午10点就来了,一直玩到下午4点,学会滑雪了,感觉真不错,就是摔得可疼可疼。”来自许昌鄢陵的游客李先生笑着说。

上月26日,平顶山市滑雪+温泉产品发布会暨冬季游启动仪式在金汤山温泉滑雪旅游度假景区举行,鲁山县推出购买滑雪票、泡温泉免景区门票、现场非周末和非法定节假日购滑雪票游客升级为不限时滑雪等优惠,受到游客欢迎。

“滑雪场2022年冬季开始运营,最多时一天游客超过5000人,吸引了众多市区和南阳、许昌、驻马店、周口、漯河等市的游客。”金汤山温泉滑雪旅游度假景区侯安柱说。

位于鲁山县尧山镇的天龙池滑雪场修建于海拔1300余米的高山上,已运营多年,举办及参与了多个冬季冰雪活动,如第六届河南省大众冰雪嘉年华、第四届大众冰雪冬令营等,近期成为河南省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雪场开发了练习道、儿童专用雪道、初级雪道、中高级雪道等不同级别的雪道,能满足不同滑雪消费群体的需求。近期还推出了购买滑雪票免景区门票和凭消费凭证泡温泉享受打折优惠的活动。”天龙池景区负责人石信昌说。

为推介冰雪游,鲁山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组织拍摄了短视频“鲁山冰雪季”,局长许辉走上雪场练习滑雪,与游客互动,展现鲁山县多家滑雪场风貌,“玩美鲁山冰雪季,我们在鲁山等着你”,他在视频中为滑雪场代言。

“去年,鲁山县举办的‘回鲁山过大年’系列活动共接待游客31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8亿元,成为河南省文旅明星品牌。目前,‘回鲁山过大年’第二季活动正在筹办中,将推出更多优惠措施继续以‘滑雪+温泉’模式激活冬季旅游市场。”许辉说。

霸王鞭,舞出幸福新生活

1月25日,耀眼的太阳挡不住四九天气的寒冷。

9点多,叶县仙台镇董寨村文化广场上鼓镲声声,60多岁的王美花大妈身穿红戏装,手拿一根笛子长短的“细棍”舞动起来;齐刷刷做着同样动作的还有20多个姐妹,最大的70多岁,形成了流动的丛丛“红花”;红花必有绿叶,56岁的苗连卿和26岁的董晓哲等多位男士,则身着青衣,踩着高跷,一手摇扇一手舞动“细棍”,插诨打科,令人忍俊不禁……

“细棍象征霸王鞭。”正在指挥的78岁村民董海彬说,霸王鞭相互交错挖6个透根洞,穿20个铜钱,表演者右手执鞭,左手击鞭,伴随着击打音乐鼓点,不断击打身体的肩、肘、腰等部位,铜钱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犹如古代军人同时扬起的马鞭。

董海彬介绍,霸王鞭是在董寨村流传数百年的民间舞蹈。董寨村因董姓而得名,一直有表演霸王鞭的传统。相传当年西楚霸王项羽每打胜一场仗都与将士们一起舞鞭庆贺,董寨村的董姓祖先就将扬鞭庆贺的场景演变为舞蹈流传到了今天。1958年,董海彬还在上学的时候,村上长辈便到学校教授霸王鞭。“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并很快学会了其中的门道。”董海彬回忆说,此后学校成立了包括他在内的12人霸王鞭舞蹈队,经常到周边演出。之后有一段时间,霸王鞭舞沉寂下去,几乎消失。

1983年,叶县文化部门挖掘整理民间文化遗产,董海彬将中断近20年的霸王鞭舞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并走进学校教娃娃,利用各种机会教村民……

“我烙馍的时候也舞几把,没有霸王鞭就折树枝替代。”王美花回忆道,她已经跳了快20年,霸王鞭舞如今已经演变为庆丰收的舞蹈:丰收的田地里,节日的广场上,都有霸王鞭舞蹈队的身影,他们还参加过省、市、县的多场演出。2012年,霸王鞭舞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董海彬是第20代传人。

当天的演出现场,还出现了几名六七岁孩子舞鞭的身影。原来,叶县文化部门在董寨村设立了霸王鞭传习所,成立了霸王鞭传承培训基地,将霸王鞭列入学生体育课的必学课程。霸王鞭传承基本元素的同时,融合进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及舞龙、舞狮等元素,展示当代农民的幸福生活。

九峰山,研学旅行好去处

“这是感知侏罗纪展览区,我们从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恐龙时代切入,让他们在研学中感知地质的演化与生命的传奇。”1月24日,在九峰山研学博物馆,景区常务副总李小军一边介绍一边带记者看恐龙、始祖鸟和螽斯等化石。

九峰山属外方山一脉,最古老的地层和岩石年龄高达25亿年,很多岩层中发现有远古海洋生物化石,景区内的波痕石更是直观地展现了沧海桑田的变迁。

得天独厚的条件让九峰山研学活动迅猛发展。景区研学基地负责人连芮瑶介绍说,基地内的研学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按照研学教育需求而定制化设计的博物馆,在这里,学生在神奇的化石世界里倾听银杏、螽斯、鲟鱼、松树、乌龟、鸟类等动植物家族无声诉说着生命的传奇历程。

在地质科普长廊了解地质知识,在国家级森林公园园区内认识珍奇花草和中草药,在天书小道感悟中国古文字魅力……自2019年研学旅行开展以来,九峰山景区不断提高研学旅行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感和体验感——结合情侣湖水上项目,开展溺水急救课程;结合情侣谷动植物观测,开展标本制作课程;结合天书小道古文字解读,开展书签制作课程;结合研学博物馆参观,开展显微镜观测课程。

在景区情侣谷的路旁,一个个球形玻璃罩里是各种行星模型。九峰山景区和来自郑州的天文专家李德范团队,一起研发了天文研学系列课程,学生经过实地行走、动手测量、现场观测、手工制作开阔视野和眼界,也能对太阳系、天文历法、宇宙星空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研学旅行,导师是关键。九峰山景区通过招聘、培训、实习、考核等程序加大研学导师队伍的培养力度,目前拥有研学导师84名,可同时接待1000人以上的研学旅行团队,去年共接待来自郑州、洛阳、平顶山等地的研学团队162批次5.2万人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年,我们把研学新目标瞄准到省市县情教育和传统文化尤其是汝瓷文化上,相关课程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九峰山景区总经理李萍说。

楼子沟,动静相宜谋发展

1月25日,出舞钢城区沿新修建的铁山大道向西,穿过钢城隧道500米,西侧下桥沿一段精致的彩虹路入村,便是红山街道王大苗村的楼子沟休闲运动世界。这个曾经偏僻的小山沟,不久前“靠实力、靠颜值”领回了省级4A康养旅游示范村和国家乡村旅游3A级景区的“双料”殊荣。

刚一入村,就看见几个孩子在足球场上飞奔嬉戏,一脚射门,欢呼声四起。

据红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罗江华介绍,楼子沟实施“变身计划”的第一时间,就从村庄规划入手,与体育发展有机融合,以传统体育运动为特色,把体育健身和生态园林巧妙地融为一体,“立足传统体育推广、综合运动、有氧运动和户外体验4个功能区,目前已成功打造出了5分钟生活圈、10分钟休闲圈、1小时游玩圈,建成以摔泥炮、跳绳、踢毽子等为主题的传统体育体验区,并开发象棋、军旗、围棋‘博弈园’等。”

楼子沟“做活”节庆活动,利用端午节、中秋节等契机,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发挥场地优势,先后开展了端午节制香囊、包粽子大赛以及收粮、背媳妇农民运动会……

“节会大餐”让楼子沟赚得盆满钵满:建成至今,楼子沟累计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游船、餐饮等协会已规范运营,在带动近百户群众增收的同时,通过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入股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7万元,年增收近30万元。

“青山如马怒盘旋,错认林花作锦鞯。”这是北宋诗人黄庭坚任叶县县尉游历舞钢市马鞍山时,看到楼子沟周边美景所留下的佳句。

“来到这里就像发现了新大陆。”坐在归园居民宿的阳台上晒着冬日暖阳、听竹林沙沙作响、观水库旖旎美景,是郑州网友“散文苑”和闺蜜近期最享受的时刻,“前行可去儿童乐园、后涉可至水库泊船、右转可体验田园风光、左行可去‘妖妖之陶’工作室亲身体验制陶技艺……如此田园生活,谁不向往?”

楼子沟所属的王大苗村目前仅凭产旅融合一项,已带动村民100余人就业,给本村每户年增收800元。“楼子沟在动静相宜中找准了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带动群众实现致富增收、驶入乡村振兴快车道。”

大铜器,千年非遗绽光彩

咚咚呛,咚咚呛……1月26日上午,“郏”里有你·所以温暖2024年郏县春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在堂街镇文化广场启动,来自该镇孟庄村的辣妈鼓舞队带来的《红红火火总是年》《欢乐中国年》等大铜器舞引得现场观众如潮掌声。

“我们之前多次参加比赛,前几年因为疫情原因暂停了。今年,更新了装备,买了新服装,一进入腊月我们十多个姐妹就开始排练了,争取今年能再次参加县里举行的春节民间艺术演出。”辣妈鼓舞队负责人、孟庄村文化管理员林艳娜兴奋地说。

郏县大铜器舞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郏县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儿童,都会敲或舞上一段。每年春节期间,各村(社区)的铜器社、鼓舞队都会积极参与民间文艺展演,参演群众数以万计。近年来,在县委宣传部及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扶持下,全县近半的村成立了文化宣传队或铜器文化合作社,在专业教练指导下,各代表队不断推陈出新、引进时代元素,纷纷创作出别样的节目,为大铜器舞的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更让千年非遗绽放新的光彩。

无独有偶。这几天,茨芭镇许洼村铜器舞龙队也开始排练了。“今年我们计划编排的节目名字是《盛世飞龙》,鼓、铙、钹、锣、边鼓各种乐器全部上,加上秧歌舞队员,整个队伍预计60人。”许国平已担任导演和领队快10年了,1月27日上午,谈及今年的节目,他更是满面春光,“我们是山区镇,这几年党的乡村振兴政策好,户户通了水泥路,家家有了自来水,村里环境整治得也越来越美,得把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党的感谢,通过舞龙、铜器展现出来。”

为促进“非遗进校园”,近几年郏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县教体局在渣园乡中心校开设了铜器课程,每周至少一节培训,报名参与的孩子越来越多。“近几年,我们年年都会为各乡镇的民间艺术队伍增加乐器、服装,加大文化管理员队伍的更新、培训,努力提供规范、科学的教程,通过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到非遗项目的传承中来。”郏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仝军教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